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成于1979年的新加坡新教育体制(NES)改变了原“6·4·2”叫、学6年、中学}年、大学预科2年)体制所要求的所有学生必须在相同时间内完成相同课程的模式,实行因材施教的分流制度,并把普通教育和技能教育有机地融入其中。分流分为小学分流和中学分流。一、,Jt学分流新加坡的教育法规定,小学教育从6周岁开始,学制为6到8年,学生在前三年都学习同样的课程,着重打好英语、母语和数学基础。三年后进行统一的分流考试,然后根据考试成绩、前三年的期中和期末成绩以及平时成绩,“把学生依次分流进入三种不同程度的班级。()普通双语…  相似文献   

2.
一、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状况 新加坡教育体制与我国有些相似,小学学制6年,免缴学费,其中四年级时通过考试分流,优秀生要求双语(英语、母语)并重,一般学生一语为主;初中4年或5年,在小六时通过会考,成绩较好学生读快速班,学制4年,  相似文献   

3.
国际     
《教育》2012,(12):15-15
新加坡:叫停公布考试优生榜 据新华网新加坡电,新加坡教育部和新加坡考试与评鉴局今后停止公布中小学阶段考试的优生榜,但在所有全国性考试中会列榜公布成绩最好的学生名单。新加坡教育部对当地的亚洲新闻台说,停止公布此类榜单的考试包括小学毕业考试,中学完成4年教育之后分流学生的“N水准考试”,  相似文献   

4.
分流考、毕业考、"0水准"考, 还要学校排名-- 每个学校都让学生倍感 "沉重"的考试压力 小学四年级结业时,新加坡的学 生就要在分流会考中为自己的人生确 定第一次走向。这次考试将根据学生 们的学习能力、语言能力和成绩的不 同水平,实行定向培养、分流施教。约 10%的优秀学生进入EM1班,70% 成绩普通的学生进入EM2班,其他学 习能力较弱、成绩较差的学生进入  相似文献   

5.
国际     
《教育》2012,(34):15
新加坡:叫停公布考试优生榜据新华网新加坡电,新加坡教育部和新加坡考试与评鉴局今后停止公布中小学阶段考试的优生榜,但在所有全国性考试中会列榜公布成绩最好的学生名单。新加坡教育部对当地的亚洲新闻台说,停止公布此类榜单的考试包括小学毕业考试,中学完成4年教育之后分流学生的"N水准考试",以及快班学生在中学第4年、普通学生在中学第5年结束后的"O水准考试"。新加坡教育部希望这样的改变会促使人们更加注  相似文献   

6.
自1841年始,香港逐渐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经过英国百多年的统治,香港很多制度都是参照英国的,当然教育制度也不例外。其基本学制分别为小学6年、中学7年、大学3年。从中学阶段来看,学生中五年级要接受香港中学会考的公开考试,若成绩达14分的(最高30分),可升上中六,继续预科课程,完成两年预科课程后,学生要参加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的公开考试,然后  相似文献   

7.
德国实行小学四年毕业分流制,学生小学毕业后根据志愿和成绩,分流到三类教育目标不同的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三类学校合而为一的则是综合中学。主体中学为期五年,毕业后,大部分进入职业学校为就业做准备。实科中学为期六年,毕业后经过补习和考试,可进入应用技术大学学习,大部分则接受职业教育。文理中学九年毕业后,可直接升入大学深造。  相似文献   

8.
一、措施和效果 1、多次分流 从70年代开始,新加坡在中小学实施分流制度,在小四后(91年底实行,以前实行小三分流),小六后和初中后,都通过考试,依据学生的成绩把他们进行分流,安排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中小学重视学生间的差异,采用了一些措施进行个别化教育,因材施教。 1.多次分流 新加坡中小学实行分流制度,在小四、小六和初中,通过考试,依据学生成绩进行分流,安排到不同层次的班级中继续学习。 2.允许课程要求有差异 小四分流后,有学术潜能和语言天分的  相似文献   

10.
德国主体中学面临解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实行小学四年毕业分流制,学生小学毕业后根据志愿和成绩,分流到三类教育目标不同的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三类学校合而为一的则是综合中学。主体中学为期五年,毕业后,大部分进入职业学校为就业做准备。实科中学为期六年,毕业后经过补习和考试,可进入应用技术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11.
国际     
《教育》2011,(14):15
新加坡:大学采用SAT(美国高考)成绩新加坡教育部宣布,新加坡采用SAT考试,届时学生的SAT成绩将被视作新加坡两所大学的入学标准之一。这两所大学均是以英语为主要授课语言的高校。采用SAT考试系统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小学教育阶段要进行两次分流:即小四分流与小六分流.分流后的学生分别进入三种不同语言类别的学习.分流制度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解决多语种教学的实际困难.但也存在学生压力过大、影响学生学习母语的热情等弊端.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应参照新加坡的做法,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开展分流教学.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小学生在小学读完六年后要参加一次全国性的小学毕业离校考试。其功能是认定小学毕业生的资格,实施小学毕业生分流。因为新加坡的前期中学(初中)分为程度不同的三种课程:特快课程,学期四年;快捷课程,学期五年;普通课程,学期五年。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一贯实行小学六年,中学六年的教育制度。但其中学教育与中国略有不同,即初中四年,高中两年。受完四年初中教育的10年级学生通过考试可获初中学习证书,而受完两年高中教育的12年级学生可获得高中学习证书。澳大利亚没有类似中国的高考制度,高中毕业生在州际12年级考试中的各科成绩与其所在中学提供的各科评估成绩,即决定该生能否进大学深造。澳大利亚各州的高中考试不尽相同,本文试就新南威尔士州的高中证书(Higher Se-hool Certificate,简称HSC)考试作一简要分  相似文献   

15.
在英国,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中学生在公立普通中学(comprehensive school,亦译作综合性中学)中读书。根据英国的教育制度,普通义务教育为十一年,即小学六年,中学五年。儿童五岁上学读到十一岁,然后到中学再读五年,大约到十六岁时毕业。中学毕业时需参加《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这种考试受“学校考试评定委员会”监督。这种考试中的每一门课的成绩都有从A到G共七个等级,因此,一般来说很少有人被认为是考试不及格。取得此证书者可以被认为达到了社会招工的最低文化标准。五年制中学毕业的学生如果想升入大学,还需要到一些专门的公立区域学校再免费学习一年或二年,然后参加A级考试或A级附加考试。一般来说,学生参加三门课的A级考试或参加两门课的A级考试和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改革“小四分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3月24日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了新加坡合并小学EM1和EM2两种班级的做法。新加坡教育体系中在小学四年级结束时按照学生能力把他们分入3种不同的语言分流课程(课程名称分别为:EM1、EM2和EM3),在当地称为“小四分流”。  相似文献   

17.
2006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育人为本——新加坡学校的灵活性与多元性》白皮书,强调“赋予华文课程更大的灵活性,使教学更能配合学生的能力和要求。”可以说“,白皮书”为新加坡中小学的华文教育绘制了一幅绚丽的蓝图。小学华文课程设置从2007年起,新加坡小学将分阶段采用新的华文单元模式,所有学生都必须修读核心单元。导入(过渡)单元及强化单元是为入学前极少接触华文或在学习核心单元方面需要额外帮助的学生而设的,目的是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所遇到的困难。华文小学离校考试水平的设定将以核心单元为依据。与此同时,新加坡教育部也…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拥有大学文凭的人数少得惊人。每5个中学生只有1个能升入大学。目前,新加坡有170多所小学,150余所中学,却只有20余所初级学院(大学预科),3所大学和5所理工学院(大专)。中学后分流,少数人进入初级学院,大部分人进入理工学院(大专),成绩不佳的则进入工艺学院(相当于职高),学习实用技能。  相似文献   

19.
双轨制教育:德国的大学,向来有“精英机构”的美誉.德国的教育从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直至高等教育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什,把全体受教育对象向两个方向分流,称为双轨制教育(dualen Bildungssystem):一轨是学术性道路,小学——定向阶段——文理中学——大学;另一轨是非学术性道路,即技术实践道路,即小学——定向阶段——普通中学或实科中学——徒工培训或职业学校——职业学院或进修.德国对6至18岁的成员实行12年义务教育.小学4年毕业,5、6年级这两年称为定向阶段,包含在中学阶段,7年级学生就向两轨分流了.一部分人进入文理中学(Gymnasium,有人译作完全中学)上完13年级,取得高中毕业证,就取得了上大学的资格.文理中学11、12、13年级是高中,也就是大学预科.德国没有大学考试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吴丹霞 《现代教学》2009,(10):74-76
新加坡为了不断提升国民竞争力,认识到教育要从小抓起,因而尤为重视小学教育。在"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框架下,新加坡教育部从2008年起正式废除了在小学已推行多年的分流制度(主要是指小学四年级的分流,即根据学业成绩将学生分入不同学习进度的语言分流课程),这种深受好评的改革促使新加坡教育部再次抓住小学教育改革的领域,成立了“小学教育检讨与执行委员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