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训集粹     
校训集粹校训,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光荣传统和特色,也是一所学校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可以说,它是一所学校的“魂”。许多老校、名校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校训,本刊将陆续选登全国各地一些学校的校训(均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供稿),旨在互相交流,让这些校训的精...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校训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训是学校着意建树的应然之风,体现了一种办学追求和办学理想,因而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校训经过世代传承,最终可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大学风气和精神。根据统计,在2006—2008年教育部、财政部立项建设的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百所高职)中,有98所院校制订了校训,只有两所院校的校训或在征集中,或尚未制定。这表明,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重视校训建设,校训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3.
田明 《甘肃教育》2013,(15):16-17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如何发展,学校的生长点在哪里?许多学校把焦点对准学校文化建设上,以此构建和谐学校文化,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一、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一是校训不易记忆,难以理解。有些学校的校训太长,有些校训大人理解都相当费劲,学生就更难理解,因此,很难获得师生的普遍认同。有的学校的校训没有自己的特点,成为校园中可有可无的"摆设"。好的校训是一所学校无形的"精神财富",对内能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对外则  相似文献   

4.
校训(School Motto)是一种格言及座右铭,它是一所学校发展历史及办学理念的高度概况,也是学校道德规范和行为特征的高度反映.一所学校的校训变迁是其发展历史的集中再现,是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高度浓缩.校训是学校办学传统和培养目标的高度概括,是办学者个性和学校特色的高度体现.  相似文献   

5.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发展历史、价值追求、精神面貌、特色灵魂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关系学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校训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文字标识的形式凝练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呈现一所学校的文化精髓。校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特有的"精气神",塑造中小学生良好品格,培养良好行为。1.校训价值定位:凝练办学理念,明确育人目标《辞海》中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定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  相似文献   

6.
校训是一所学校文化的灵魂,也是一所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积淀与历史传承,也体现出一种独有的校园精神,它让学校的师生凝聚起共同的理想信念,追求共同的价值观念,遵循相同的行为准则。本文试图提出了三条途径来引领学校文化的建设:一是讨论制定独特的校训;二是利用校训来统筹规划;三是利用校训来深入实践。  相似文献   

7.
校训是一所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反思和认同,是对学校教育理念、治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办学传统与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校训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为学校的发展定基调、指方向、拓思路、树形象。社会的剧烈转型要求不断强化大学校训的育人功能,本文基于大学校训育人功能的发挥现状,指出校训理念设计要突出文化底蕴,再稳定的求发展;理念践行重在以人为本,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办学特色、培养目标的概括和总结。它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的一面旗帜.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积淀。校训通过依托学校的各种硬件、软件实施来达到育人之目的。因此,学校校园文化的构建可以以校训为基点,扩展打造制度文化、建造人文景观、引领学校文化活动,提升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9.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校长的治校理念,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校训”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信仰的事业,学校是人文的场所,校训是学校的文化名片。——校长手记教育是信仰的事业,就要传承自己的民族精神;学校是人文教育的场所,就要有自己的办学主题。作为一所新创办的学校,校训的确立,尤其显得重要,因为校训是一所学校校风的凝炼,体现了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特有的人文精神和办学理念,是学校展示给社会和历史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区别其他学校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一所没有校训的学校是一所不成熟的学校”,“光有校训而不付诸实践的学校更是一所不成熟的学校”。教育理念并非一种漂亮的包装,而实践教育理念是实现其价值的不二之途,才是一所学校更应该做的。  相似文献   

12.
校训是学校文化的基调,是展示学校文化的名片,对内能形成一种专业文化上的向心力,对外则是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缩影,是鲜明的“学校理念识别”,新学校呼唤校训.校训之产生均蕴含于所在区域的显著特点和时代背景,代表着一定的社会文化理念,彰显的是办学者独特的教育智慧.校训是学校决策者对办学理念、目标、特色的取向所做出的选择,并为全体师生所接受的共同观念.  相似文献   

13.
校训是一所学校精神文化的高度概况,不仅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而且也是对师生实施价值引领的重要方式,好的校训能够让全校师生刻骨铭心,过目不忘,融入自身的血液,影响一辈子。那么,什么是好的校训,如何确定学校校训呢?好的校训应该突出全面性。长期以来,诸多学校对于校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制定校训,面向的是学生,影响的也是学生,校训是对学生实施硬性要求的一种方式与体现。事实上,这是对校训的一种错  相似文献   

14.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核心,是告诉社会这所学校希望培养什么样的人。校训的作用是巨大的,清华大学以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更是提出了作为教师的行为准则。学校德育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其主要内容应以校训为核心进行延伸。  相似文献   

15.
方健华 《中国德育》2012,(12):20-23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校训是学校文化传统的浓缩、凝练与沉淀;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与灵魂的具体化;作为一种办学目标传统,校训是师生共同愿景的精练概括;作为一种座右铭,校训是师生共同价值取向与精神规范传统的时代创化。了解校训,就可以触摸学校的灵魂和传统特质;解读校训,就是打开学校办学理念与传统特色研究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6.
校训是学校师生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准则,也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集中反映,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本文从校训的出处、大学的类型、中西方大学等三个方面比较大学校训的特点,反思校训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制定出更有文化气息的校训,发挥校训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理应成为每个师生灵魂中的一部分,但是你到一所学校里去找学生或老师问一问,他们学校的校训是什么,保证没几个人能回答出来。你不能怪这些师生不爱自己的学校,不关心自己的学校,而是那些学校的校训难以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8.
校训是学校的灵魂和旗帜,是凝聚全校师生的精神力量,也是构建校园文化的精髓。它能集中体现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办学宗旨和学校特色。为此,校训的拟定不仅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体现时代精神,而且要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由于我校原来的校训已随着时过境迁失去了新意,因此如何拟定富有时代气息且具有激励作用的新校训,便成了我们思索的问题。经过广泛征集全校师生和教育同仁的意见,再经多方考证和多次讨论,最后又经校委会研究决定,将“真真做人,事事用心,天天进步,人人成功”定为了我校新的校训。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一新校训,是…  相似文献   

19.
赵国弟 《上海教育》2012,(Z1):30-31
校训是一所学校文化的灵魂,是贯穿在学校全体成员与每项活动中的精神,是学校文化的象征。《辞海》把校训解释为:"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认为校训是"学校着意建设的特有精神的表征"。因此,校训不仅反映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精神,而且也反映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各种集体活动所着力培植的精神。校训体现着全体师生的信念,也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观点、历史积淀和价值追求等办学思想的核心,它不仅具有训育和教化功能,而且能够起到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独特文化作用。丰富"行以至诚"校训的内涵文化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铸造精神和灵魂。校训的文化意义在于推动不断地创新,以学校文化的价值体系所具有的作用去育人。静态和动态是校训文化意义的两种存在形式。从静态的意义来看。通过校训所释放的文化信息,构建学  相似文献   

20.
正《说文解字》中说:"训,说教也。"所谓校训,即学校告诫学生应遵守的原则性准则。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和育人理念的集中表述,是对学校所坚持的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浓缩,也与该学校所属国家民族、所处时代及所在社会紧密相连。我们的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道,首先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承接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脉。无论是直接援引古训的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还是运用语体文加以改造的浙江大学校训"务求实学,存是去非",南通大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