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高中化学教材上乙醇氧化反应实验进行了拓展研究,发现红热铜丝不仅能将乙醇氧化成乙醛,还能将乙醇一次性氧化成乙酸,甚至氧化成CO2.介绍了乙醇、乙醛、乙酸混合体系中乙醛、乙酸以及反应中生成的微量水的检测方法,巧妙地利用胶头滴管检验反应中生成的C02.  相似文献   

2.
乙醇的催化氧化是高中有机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实验。但长期以来存在以下疑问:乙醇、乙醛均有刺激性气味,生成少量的乙醛混在大量的乙醇中,无法用嗅觉分辨,即判断乙醛的生成缺乏信度;教材介绍乙醛的沸点(20.8℃)低于乙醇的沸点(78.3℃),有毒性,即使灼热的铜丝与乙醇的接触处发生反应生成少量的乙醛,也会迅速挥发散逸,闻气味的操作是否必要以及是否符合绿色化学实验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催化剂、有机氧化反应概念的建构提供实验支持,对乙醇氧化制乙醛实验进行改进.将氧气和乙醇蒸气交替通过催化剂,使催化剂(铜)变黑、变亮的实验现象交替出现,便于学生观察,为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的观念建构提供实证支撑;将乙醇蒸气通过催化剂,为建构有机氧化反应概念——得氧失氢的核心理念提供实验支持;将乙醛制备和检验同时进行,节省了实验时间,有利于课堂演示和分组实验.  相似文献   

4.
将乙醇的催化氧化和乙醛的银镜反应实验重新进行整合设计,介绍了铜镜、银镜实验的一体化新方案。  相似文献   

5.
朱心奇 《化学教学》2003,(6):11-11,10
乙醇在铜催化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乙醛的实验,是学习乙醇重要性质的传统实验.中学、幼师等化学教材安排实验操作是:"在试管里加1mL乙醇.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薄层黑色的氧化铜,立即把它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里,这样反复操作几次,注意闻生成的乙醛的气味,并注意观察铜丝表面的变化".该实验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点,即证明乙醇生成乙醛的现象不具有可观察性.观察是思维的触角.由于学生生理的个体差异以及乙醇气味的干扰和乙醛浓度较低,仅靠闻乙醛的气味来判断乙醛的生成,影响结果的可信度.为了增加该实验的可观察性,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通过制备Na2[Cu(OH)4]试纸,使乙醇氧化和乙醛与新制Cu(OH)2溶液反应合二为一,克服了上述缺点,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乙醇、乙醛氧化的串联实验山东费县第二中学(273400)侯荣田为了加强学生对醇氧化生成醛,醛能起银镜反应的感性认识,笔者将乙醇、乙醇的氧化反应改为如下的串联实验,具体做法是:一,实验装置图A.吸足无水乙醇的脱脂棉B.表面生成黑色氧化钢的细铜丝C.内壁...  相似文献   

7.
利用套管使乙醇和表面氧化的铜丝充分接触,提高了乙醇的氧化效率.利用较长导气管将未反应的乙醇冷凝回流,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产物中乙醛纯度高,方便后续定性检验.将该实验作为教材实验的补充,可以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探究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粉笔具有强吸附性和热稳定性的特点,笔者对铝热反应、乙醇氧化生成乙醛的反应、铁和水蒸汽的反应这3个高中化学演示实验进行了有效改进。  相似文献   

9.
在现行版实验的基础上,对其他关于乙醇在铜催化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乙醛实验进行分析归类,并且提出和设计了新的乙醇在铜催化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乙醛的实验的简易装置.  相似文献   

10.
乙醇催化氧化实验是探究乙醇性质不可或缺的一个实验。通过该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乙醇的性质,加深对"脱氢型"氧化反应的理解。传统的实验方法是将铜丝在酒精灯上灼烧,铜丝红热变黑后插入无水乙醇中,观察铜丝的颜色变化并闻气味。该实验通过闻气味的方法验证产物乙醛,但乙醇的气味对其会产生干扰。  相似文献   

11.
1问题的提出 现行高二化学教材设计的"加热铜丝插入"实验,铜丝的红→黑→红颜色变化鲜明,装置简单,操作简约,铜丝可以多次重复实验,但难于检验乙醇氧化产物而降低了实验的价值.事实上,学生闻试管中液体产生的气味既不明显,并有相当多学生将乙醇的气味与乙醛的气味混淆而难于分辨,如做银镜反应等.则因乙醛含量太少而现象不佳.  相似文献   

12.
化学离不开实验,教师在实验中,不时会遇到出乎意料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反复实验都难以成功的窘况。如何进行实验改进?一反常规的逆向思维有时会有奇效。如,做乙醇在铜作用下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时,常规的做法是把下部绕成螺旋状的红色铜丝先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烧黑,然后趁热迅速伸入装有适量乙醇的试管中,铜丝又变为红色。反复多次,闻试管中乙醛的刺激性气味。这种做法中有较多乙醇气化,这既使体系温度降低、很难反应,又掩盖了微量乙醛的刺激性气味。那  相似文献   

13.
在乙醛的化学性质教学中有两个演示实验,一个是乙醛的银镜反应,另一个是乙醛被新制的Cu(OH)2氧化。下面笔者对新制的Cu(OH)2氧化乙醛的演示实验,因出现操作失误而引发的争议与探究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4.
针对教材中乙醇催化氧化反应实验的不足,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借助Y形管、希夫试剂和铜丝,对该实验进行改进与优化。在Y形管中利用希夫试剂检验反应生成的乙醛,可避免学生直接嗅闻有毒气体。改进实验符合科学性、安全性、节约性等原则。实验操作简单且效果良好,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乙醛的化学性质教学中有两个演示实验,一个是乙醛的银镜反应,另一个是乙醛被新制的Cu(OH)2 氧化.下面笔者对新制的Cu(OH)2 氧化乙醛的演示实验,因出现操作失误而引发的争议与探究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6.
酶的分类     
郭兰冬 《科学教育》2006,12(3):55-56
1961年国际酶学委员会(Enzyme Committee,EC)根据酶所催化的反应类型和机理,把酶分成6大类:1氧化还原酶类主要是催化氢的转移或电子传递的氧化还原反应。在酶家族中数量很多。它又分为两类:1.1脱氢酶类催化直接从底物上脱氢的反应。反应通式:AH2+B A+BH2。其中AH2是氢的供体,B是氢的受体。在酵母菌发酵生成酒精的反应中,有一种醇脱氢酶,它作用于乙醇,使乙醇转变成乙醛。这个反应是可逆的,这种酶也能使乙醛转变成乙醇。发酵时醇脱氢酶就催化乙醛加氢转变成乙醇的。乳酸脱氢酶也属于此类酶,它能催化乳酸脱氢,变成丙酮酸,是参与糖酵解的…  相似文献   

17.
在进行关于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时,按照教材的操作:“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5ml乙醇,取一根10-15cm长的铜丝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灼烧到火热,插入乙醇中,反复几次。注意观察反应现象,小心闻试管中液体产生的气味”,进行演示,笔者发现该操作存在如下问题有待改进。①实验演示效果差,不能使每位学生感受到生成乙醛的气味。②通过闻气味的方式来证明有乙醛生成,  相似文献   

18.
针对新教材中,对乙醇催化氧化制乙醛和乙醛被新制Cu(OH)2氧化的实验,进行了一定的改进设计,使其符合实验教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乙醇氧化生成乙醛”是化学教材(人教版)第二册(必修加选修)中的一个演示实验。实验时,用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层黑色氧化铜,趁热把它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中,反复操作几次后,闻到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生成,观察到铜丝表面又变为红色。此实验操作非常简单,现象也比较明显,但就此断定是乙醇被氧化生成了乙醛,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未必就是乙醛。对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20.
<正> 中等师范学校化学课本第二册学生实验均安排了《乙醇氧化生成乙醛》这个实验。按课本上所讲方法做,效果不明显,难闻到乙醛辛辣刺激性的气味。“如此反复操作几次”后滴加吐伦试剂子试管内壁并无银镜反应发生。本人根据不断实验,摸索出一个实验效果明显,易于学生掌握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