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皖江地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与净土宗的重要道场,也是历史上佛教文化长期延续的集中地。皖江佛教经历了初传、发展、兴盛、衰落、复苏等几个时期,是佛教在中国演化、变迁的缩影。禅、净合流与地藏信仰是皖江佛教的基本思想特质,而农禅一体、圆融开放、民间世俗化则是皖江佛教区域特征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使用专家访谈、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结合国家关于安徽省皖江城市带及皖江文化圈的相关政策,剖析皖江地区户外运动现状,提出依托皖山皖水,利用皖江文化圈的文化特点,开发皖江地区户外运动,从而促进皖江地区建立地方文化、大众健身和绿色经济三者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皖江地区近20年来的开发开放,使得皖江城市带逐步形成并初具规模。对皖江地区和皖江城市带的研究成为热点,有关皖江地区和皖江城市带空间结构研究的代表性文献从皖江城市带的空间范围、格局、廊道及其整合等方面对皖江城市带的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皖江城市带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是安徽崛起的关键所在,大力提升皖江城市带的层次和经济实力是推动安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皖江文化研究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科学界定皖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特点与形成原因,比较皖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异同,从而丰富区域文化研究的内容;总结皖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为整合皖江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提供新的视角,为皖江地区开发开放献计献策;提高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的影响力,促进皖江文化产业整合,为打造安徽文化强省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5.
唐宋时期,皖江地区的药材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皖江地区药材种类多、质量好、分布广,成为土贡药材的重要地区。除了采集野生药材资源外,皖江地区还发展人工种植药材技术,弥补了野生药材资源不足的缺陷。由于药材种类多、质量好和产地分布广,皖江地区逐渐成为专业化的药材产区,药材的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成为推动皖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行业。  相似文献   

6.
清代皖江地区方志中辑存的景物诗文作品反映了皖江一带的自然人文状况和文学创作情况,再现了皖江地区的地理历史风貌,通过对它们进行梳理能追溯山川、河流、植被等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轨迹,为皖江地区的环境变迁提供一定的线索和证据。  相似文献   

7.
安徽皖江地区内的文化呈各地域、多类型分布,未有内涵与价值上的统一性,属正在崛起的文化圈.而皖江文化圈的形成,必将依托于皖江地区经济现代化发展趋向.淮河文化是农业社会鼎盛时期的历史文化,在当下社会无可传承.徽州文化则由于自身价值来源要素的超时代性,完全可能在经历外来冲击后,重新崛起.皖江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性开放开发,将催生出富有地区特征的皖江文化圈的形成,从而列入安徽"三大文化圈"之一.  相似文献   

8.
晚清皖江地区水灾频发,农业歉收、绝收,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灾民众多,甚至出现人口伤亡,经济发展遭受巨大冲击。《申报》在皖江地区报灾和赈灾方面起到重要的宣传作用,刊载了大量官府与社会力量在皖江地区进行的灾后赈恤、指挥救灾和捐资义赈等赈灾活动,对皖江地区灾务活动开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既要重视汉语言研究也要重视汉文化研究,特别是区域文化研究。开展皖江文化的对外教学研究、对外传播和弘扬皖江文化,既顺乎皖江地区及安徽省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亦是皖江地区高校安庆师范学院和安徽省其他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重要职责。以皖江文化的对外教学研究为个案,可从研究内容体系、研究特色形成等方面构建区域文化对外教学研究的框架。  相似文献   

10.
皖江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张恨水与皖江文化有着割不断的渊源,这种渊源不仅表现为皖江地区的人文与地理环境给予他的浸润,更表现为这一地区历史文化的熏染,还体现为张恨水以其创作的实绩丰富着皖江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综合研究,对安徽皖江地区民俗体育现状及总体情况进行调查,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揭示皖江民俗体育的形成、形式、发展的过程和未来的开发利用的价值;同时对皖江民俗体育的社会及文化价值和功能进行分析,力求能够使安徽皖江地区民俗体育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2.
安徽傩戏是以驱鬼疫祈吉祥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请神敬祖的一种祭祀性民间戏曲表演活动。文章探讨了贵池傩戏的萌生时间,演出的行当、剧目及唱腔等问题。作者认为,贵池傩戏傩文化对研究古代戏曲、民间文化艺术、民间信仰和皖江地区文化有极大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代皖江地区圩田开发进一步扩展,促进了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市镇的繁荣,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但也因过度围垦而造成了江面变乍、水道系统被打乱、湖泊面积缩减以及水灾频仍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深刻认识近代皖江地区圩田开发的特点及其影响,可以为当今的皖江开发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4.
皖江城市带作为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重点发展区域,是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区域。研究皖江城市在城乡一体化中的区域分异,有助于认识皖江城市发展的空间特征和制约因素,制定皖江城市带总体协调发展的规划,实现皖江区域的跨越式发展。研究表明皖江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中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由于经济因素、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等多方面形成。要实现皖江城市带的综合发展,需要切实考虑各城市的特点,形成总体合理布局,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协调性。  相似文献   

15.
皖江城市带是辐射和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点发展区域.以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为切入点,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资源环境和民生改善等四个层面构建了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基于主客观的组合赋权评价方法和线性加权评价模型,对皖江城市带10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6.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融入长三角、加快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也是实现安徽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关键一步,必将掀起皖江新一轮大开发大开放高潮。在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中,旅游往往起着重要的先导与推动作用,因此皖江城市带的旅游产业也必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此背景下阐述了皖江城市带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性,提出皖江城市带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7.
重商求利:皖江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近代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皖江地区农耕文化表现为安土重迁、勤力农亩的特征。近代前后,伴随着对外交流的加强和市场的刺激因素,皖江地区农耕文化开始呈现出明显的重商求利的特征,实现了由安土重迁向出外谋利、由因循守旧向迎合市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产业转移的目的之一是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皖江示范区内部是否也存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是该文探讨的重点。该文介绍了皖江示范区的发展现状,并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三方面构建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通过数量分析技术对皖江地区各城市的协调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发现示范区整体协调发展水平不高,三类城市间差距较大,并给出相应对策,旨在为加强皖江示范区城市间的联动与协作,实现整个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皖江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就非常丰富,遗址数量多,出土了大量玉器、石器、陶器,其中包括许多精美的"仪式用具"。仪式用品的出土可以反映出皖江地区新石器时期原始社会的经济形态、贫富分化以及原始宗教礼制盛行等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融入长三角、加快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也是实现安徽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关键一步,必将掀起皖江新一轮大开发大开放高潮.在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中,旅游往往起着重要的先导与推动作用,因此皖江城市带的旅游产业也必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此背景下本文首先阐述了在皖江城市带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性,并提出皖江城市带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最后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