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提高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采用文献、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智能训练进行了研究。认为发展运动智能训练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认知能力,在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运动技能训练中应开展运动智能训练。并据此提出,以智能化体能、技术战术和心理为特征的训练内容和在知识传授、训练过程中发展运动智能及建立测定和评价制度的发展途径,为促进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竞技实力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训、科、医、管一体化"是"训、科、医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是运动训练与科、医、管(科研、医务、管理)保障控制系统的有机结合,是当今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训、科、医、管一体化"训练模式形成了以训练为主体、教练为主导、科研为先导、医务为督导、领队为领导的科学化训练保障控制系统新格局,有效地推动了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结合广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的实践个案,对"训、科、医、管一体化"训练模式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体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行分析得出项目动作特点和竞赛规则决定了心理素质可以通过表象、注意力、自控与应变能力、自信心的训练加强该项目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对运动员比赛动作成功率和竞技水平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单板滑雪运动技术发展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板滑雪属于技巧型项目,在我国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运动员在身体形态上的特点,符合项目训练、竞赛对人体形态的要求。然而,我国对项目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研究相对滞后,尚未满足训练、竞赛的需要。对单板滑雪训练、竞赛的理论研究,将有助于项目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从而为我国冬奥会项目发展和冬季运动文化内容的繁荣丰富做出贡献。本文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研究方法基础上,对单板滑雪运动技术形成、发展进行综述,进一步描述项目特征,并在对项目发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单板滑雪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项目的技术特点和运动员的形态、年龄、心理等方面对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的选材进行研究。提出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在遗传因素、年龄因素、竞技能力和心理素质等相关的科学选材依据,并以此依据对运动员进行多年、系统和科学的选材与训练,为该项目运动员的选材与训练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动作完成的准确性是比赛中影响裁判员打分的关键环节。分析运动员动在高速、腾空条件下作完成动作的机理,认为动态下的技术动作完成过程是运动员生理、心理对竞赛高负荷的适应,是技术行为程序与心理活动指向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动作完成的结果,即由身体姿势、呼吸节奏、时空意识三方面所构成的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技术动作完成的动态性系统。基于此,提出了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调姿、调息、调意"的系统化训练体系,使运动员在超越竞赛难度的训练情景中建立正确的动作完成认知和思维模式,不断提高运动员动作完成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在单板U型场地运动训练中,引入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并使之与该项目自身特点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单板滑雪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促进其专项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够有效防止运动损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我国单板滑雪项目的四名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经过长期、系统的核心力量训练,开发出一套适合U型场地运动员专项体能和技术能力训练的"专项核心训练模式",以期为该项目的科学发展以及培养优秀单板滑雪运动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等方法,通过对PGS(单板滑雪超级大回转)、SBX(单板滑雪追逐赛)和HP(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3个奥运项目间优秀运动员和项目内部优秀运动员世锦赛和世界杯的年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得出:PGS、SBX和HP项目男女优秀运动员的平均年龄随着项目的发展均呈增大的态势,现阶段优秀运动员平均年龄、最佳竞技年龄段、首次参加世界大赛的平均年龄和首次取得大赛成绩所用时间等方面,项目间存在差异;三项目内部男女优秀运动员上述年龄特征的比较也存在差异等结论,为提高我国单板滑雪奥运项目的科学选材和合理训练提供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调查等研究方法,以黑龙江省雪上项目注册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雪上项目不同年度注册运动员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越野滑雪、高山滑雪继续保持运动员数量上的优势;单板滑雪成为黑龙江省雪上项目的新亮点.年龄结构分析得知,雪上项目运动员的最佳训练阶段为15~18岁之间;黑龙江省雪上项目队伍梯队建设还不合理,高山滑雪运动员梯队比例形成“U”字形现象;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项目二线运动员不足,形成了人才梯队培养体系的断裂.  相似文献   

10.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膝、腕关节损伤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归纳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身体的损伤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是一项极易出现身体损伤事故的运动项目,特别是膝、腕关节的损伤率很高。如不加以重视,将对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训练和比赛造成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几种不同培养模式的再认识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金字塔式”、“塔楼式”、“迁移式”等几种,各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分别适应不同的项目和情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从宏观角度进一步认识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工作,不断探索和完善当前并行的几种培养模式,使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在运动训练与竞赛、体育教学、体育科研、科学选材、体育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计算机能力和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人才的重任,其计算机教育任重道远.结合体育院校的实际,从体育院校的计算机公共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三联互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学习型社会视角论述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新模式———“三联互动”体育教学模式。提出:该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开放、自主、体验”;核心理念是“终身体育”;显著特点是“生活化”。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及教学策略。认为:通过“开放”、“自主”与“体验”的相互影响产生良性互动,能将终身体育理念落实在教学实践中,这是高校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小学体育的教学思想如"健康第一"、"增强体质"、培养"三基"、"全面发展"、"快乐体育"等都常与教学目标相混淆,存在着较严重的缺陷,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且容易走向极端或异化,导致多数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出健康的体育教学思想应该是在"终身体育"教学思想的统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进而把体育教学目标确立为"技术健身",即学生在运动技术的反学练复过程中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育专业"学、练、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健民 《体育学刊》2005,12(2):72-74
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新的培养目标,以教育特性为出发点,从概念、内容、形式等方面突破,对“教学、训练、科研一体化”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三维结构的“学练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已落后,应构建球状结构的“学练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个案研究等方法,对莆田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开放式”体育教学改革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剖析其改革的具体方法,并提出以下建议:(1)宏观方面,建议政府出台支持政策,积极引导校企合作,建议企业依据自身需要,将相关需求的市场信息反馈给学校,实现地方社会事业、学校和企业的“三方”共赢。(2)微观方面,学校积极提升自身的“软”与“硬”实力,结合市场需求,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市场机遇,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体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要和方法、教学时间和空间、教学评价体系上的开放,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7.
重视对当代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是时代的客观要求,在树立“健康第一”的大教育观下,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与锻炼不容忽视,笔者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兴趣化”倾向的思考,再论了高校体育对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认为高校应当对当前体育改革中的“兴趣化”倾向深入反思,充分认识到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健康体魄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研究,指出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制定适合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计划纲要。文章从严抓学生思想教育与规范化管理;调整教师知识结构,整合武术资源,编写适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材;以市场为导向,用人之所需,设置实用课程,培养新时代实用型人才;促进武术国际化发展与交流,拓宽招生与就业渠道,请进来,走出去等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课程建设的目的与意义,从教材与课程建设、教学条件、教学组织形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阐述该课程的发展历程。分析“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课程的主要特色和创新之处。指出应继续完善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和应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更好地为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和运动健身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中国学校体育面临的重要难题反映在当下学校体育改革的5组“热词”之中:①“立德树人”“四位一体”代表了学校体育的时代价值和定位问题,提示学校体育应完成“人才之育”的重任,并通过创新方法论和教材体系落实“以体树人”;②“健康中国2030”“体质提升‘三精准’”代表了当前大幅度、大面积提升学生体质的现实需要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达标优秀率25%以上”的“钢尺子”和全新的“学生体质提升‘三精准’”的方法论为解决学生体质问题提供了机遇;③“教会、勤练、常赛”“大中小学课程一体化”“体育走班制教学”代表了体育课程的价值体现和科学性问题,“体育走班制教学”是“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模式”,是解决“上了12年体育课什么都没有学会”等难题的有效方法;④“体教融合”“校园足球”代表了解决历史形成的“体教分离”“举国体制”制度困局的问题,“体教融合”是瞄准“新举国体制”建立的体育制度重大改革,“校园足球”则是“体教融合”的“首战”;⑤“中考体育”“高考体育”代表了如何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利用考试制度创新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有着30年历史的“中考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成功再次让“高考体育”成为可期待的新的体育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