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书院是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由私人讲学进化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教育体系,创建者一般为宿学鸿儒。文章总结了明代阳明书院讲学方法和学术活动特点,总结了书院讲学对明代学风的影响,为研究明代学风提供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2.
概念范围广泛的书院讲会既是一种学术组织、学术团体,同时又是书院固有的学术讨论、会同讲学等会讲制度。本文从明代书院讲会的复兴、发展趋势以及书院讲会的类型三个方面来研究明代书院讲会,以期为明代私人教育研究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唐细英  谢玲 《兰台世界》2012,(28):60-61
书院藏书是我国古代藏书的一个特点.书院之名起于唐代,北宋后书院发展成为一种读书、讲学新的教育组织,它的目的在于自由研究学问、讲求身心修养,是理学家或者学者讲学之所.明清时期,书院几乎遍及各省通都大邑,以至穷乡僻壤,这一时期出现了古代比较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等有名的书院.  相似文献   

4.
明代安徽没有单独成省,《明儒学案·南中王门学案》记载"南中"的范围相当于今天江苏、安徽、上海二省一市。明代中后期,心学在安徽迅速传播,书院数量剧增,响应者赢粮影从,讲学规模宏大,开启了文化风气。讲学对推动安徽的科举入仕、书院教育、文化家族、学术流派的发展壮大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吕祖谦一生从事教育实践,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创办了著名的丽泽书院,以儒为本、经史兼重,既强调内心涵养,又注重经世致用,其教育实践一直影响到明代的学风。时至今日,仍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书 院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唐朝。清代袁枚在《随园随笔》中记:“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唐代的书院负责校刊书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尚不是教育组织。到了宋代,书院成了讲学的场所,或为公办,或为私办,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 曲阜为推崇孔子而设立的书院,有洙泗书院、尼山书院、春秋书院、石门书院,称为曲阜的“四大书院”。《曲阜县志》记载:“尼山为至圣诞生之地,洙泗乃至圣设教之区,历朝建有书院,并设世官享祀。”《阙里文献考》曰:“书院本为春秋讲学而设”。这四大书院…  相似文献   

7.
李兵 《图书馆》1999,(4):75-75
书院是唐宋时期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由读书人自己开拓的集讲学、祭祀、藏书为一体的一条教育之途。如果对书院制度加以系统的研究,使之从原来的零碎的研究状态变为有序的系统,从对书院的个案性研究变为综合性、系统性研究,从而对书院制度本身带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代,书院作为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承担着许多的社会责任,不仅可以向学生提供读书、习艺的场所,还可以让许多的知名学者进行讲学,宣传自身的思想。因此书院为后世教育提供了一种更加完善的方式,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书院教育自宋代以后无疑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形态之一,李弘祺先生即称书院讲学是近千年来中国私家讲学的惟一显著的制度。当今学界关于书院的研究尤其是在其规制方  相似文献   

10.
作为学术研究、授徒讲学以及时事议论的专业机构,书院对整个封建社会教育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宋代书院教育的互动特质,并且仔细分析了宋代书院的基本特征,对互动特质在宋代书院中的呈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试论明代书院藏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不仅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也是重要的藏书之所。从书院藏书的发展轨迹、书院的藏书特点、书院藏书的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对明代书院藏书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刘丹  霍俊彦 《兰台世界》2014,(2):129-130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唐,明代科举制度上承唐宋元三代,下启清代,是我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科举制度对明代学风的影响,为研究明代学风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鳌峰书院是清代福建省的最高学府,培养了如林则徐、张际亮等人才。鳌峰书院形成了完备的教育教学制度,在讲学、教学管理、经费使用方面都有典型性。特别是它秉承中国古代书院藏书、刻书的传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是清代书院藏书、刻书方面的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14.
鳌峰书院是清代福建省的最高学府,培养了如林则徐、张际亮等人才。鳌峰书院形成了完备的教育教学制度,在讲学、教学管理、经费使用方面都有典型性。特别是它秉承中国古代书院藏书、刻书的传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是清代书院藏书、刻书方面的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15.
郑坤芳 《兰台世界》2012,(28):21-22
李兆洛(1769-1841),字申耆,号养一,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是清代中期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思想家.李兆洛在主讲江阴暨阳书院(道光三年至道光二十年)18年的时间里,对书院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不仅推进了整个江阴地区的学风,而且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他的教育活动体现了重视德育、倡导实学及力行通学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改革仍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任佩 《云南档案》2008,(2):30-31
<正>书院是古代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它始创于唐代,盛兴于宋元时期,以传播学术,发扬理学,承载文化而闻名于世。明清时,书院为官府所控制,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和科举应试的  相似文献   

17.
陈尚敏 《档案》2022,(3):15-20
清代书院政策,经历了由禁创到鼓励的不同阶段,其转棙出现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廷谕令各省督抚于省会设立书院,并各发帑金一千两以资膏火,其不敷者准动公项支用,各省会书院相继建立。结果17个省的23所书院享受了此项优惠政策,甘肃兰山书院位列其中。兰山书院的设立,其意义首先在于,兰山书院为甘肃各府州县书院的发展确立了范式;其次,围绕兰山书院,清代甘肃教育中心形成;再次,兰山书院为外省人士来甘肃讲学搭建了平台,这不仅推动了甘肃科举教育的发展,而且还提升了地方教育的内生能力,这点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浅谈古代书院藏书与书院教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书院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书院制度形成于宋代,但书院的名称早在唐代就有了,“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随园随笔》)那时官方设置的书院设学士、直学士、修撰官、校理官、知书官等职,其职责主要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为学术研究机构。除官方设立的书院外,民间也有私人创建的书院,大多为读书治学的地方,渐渐发展成为聚徒讲学。唐代的义门书院“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同治《九江府志》)书院差不多就是如此沿着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发展下去的。而这样的书院,又多成为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的高等学府。例如清代江宁钟山书院的历任山长,有杨绳武、夏之容、钱大昕、姚鼐、程恩泽、任泰等人,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四个部分阐述明代书院藏书事业的发展历程,揭示古代藏书事业与学术发展的互动关系,探讨书院藏书管理的制度化建设.认为明代书院藏书受崇尚悟性的王、湛心学思潮的深刻影响,虽然事业终无盛势,而且藏书规模不大,但书院编制院藏书目,规范管理制度,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古代目录学、书院藏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参考文献22.  相似文献   

20.
书院,堪称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是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其原意是指一圈矮墙制起来的藏书之所.宋代学者王应嶙的<玉海>曾作过解释:"院者,周垣也",后发展成为"以私人创建或主持为主,收藏一定数量的图书,聚徒讲学和研讨,高于一般蒙学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