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李贽提出了许多具有超前意识的思想观点,在教育方面,李贽旗帜鲜明地反对八股文及四书五经,提倡思想解放。他还提出了经学致用和个性教育等超越时代的教学理论,认为教育面前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2.
李贽的心学思想启蒙了后来许多思想家,他一生坎坷,遭遇不平,特殊的信仰造就他不同别人的想法,他提出童心学说,对前人的作品进行独到的批评,对李贽学说的心性的研究和心理学分析可对其进行一个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李贽的心学思想启蒙了后来许多思想家,他一生坎坷,遭遇不平,特殊的信仰造就他不同别人的想法,他提出童心学说,对前人的作品进行独到的批评,对李贽学说的心性的研究和心理学分析可对其进行一个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李贽李贽(1527-1602)明代思想家,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人.做过二十来年的小官,晚年著书讲学.他的著作甚多,其中主要的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贽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以反抗封建礼教而著称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也主要表现在这一方面.他对历代封建统治者崇奉的儒家经典采取怀疑、轻蔑以至否定的态度.他认为儒家  相似文献   

5.
李贽作为中国走出中世纪、"冲决囚缚"的启蒙先驱,承受了所有先知共有的苦难.正如近代学者黄节在《李氏焚书跋》中所指出的:"其身既杀,其书屡毁,记其人者每甚其词,因学术异同之故,挟爱憎攻击之私,自不能免."近现代学者研究李贽,也往往落此窠臼.80年代初期,美籍华裔学者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也设列了李贽专章,对其学术、思想进行了总括性的阐发.  相似文献   

6.
王强 《大观周刊》2011,(37):36-36,25
李贽可以算得上是中国思想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侯王与庶人同等”,“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等一些惊世骇俗的思想理论,使他成为让道学家们十分痛恨的“异端之尤” 。李贽异端思想的产生绝非偶然,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当时特殊的社会大环境以及李贽的个人性格和坎坷的人生经历等方面加以考察。两者在历史的安排下相遇并发生相互作用,使得这一系列反叛思想得以借李贽之口说出。  相似文献   

7.
早在晚明时期我国杰出思想家李贽就提出了“童心说”的文学观念,他认为,“童心者,真心也”,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天下之至文,夫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相似文献   

8.
深思明辨结硕果──读《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汤勤福明朝万历时期有个著述丰富而不入时调、行为怪僻而出*言惊人、欲为圣人却自裁于狱*的学者,他就是李贽。长期以*来,对李贽的研究确实取得不*少成果,但见仁见智、众言言*殊。今见由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资助...  相似文献   

9.
早在晚明时期我国杰出思想家李贽就提出了"童心说"的文学观念,他认为,"童心者,真心也",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天下之至文,夫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相似文献   

10.
基于李贽文艺思想在海外学术界的影响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文化强国政策,论文从李贽文艺思想的海外历史传播和当代研究入手,梳理其在东亚的传播和影响,并得出李贽海外传播的启示:提高翻译质量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基础,重视作品翻译,建立中外译者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是有效传播的保障,加强学术交流,建立跨国合作的研究新模式;承认中外文化差异,发掘内在精神共鸣,达到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1.
汤显祖的思想相当复杂,但某些研究或作"简单化"处理,或有"过度阐释"之弊.本文围绕汤氏两篇文章(《宋儒语录钞释序》、《光霁亭草叙》),辨其论说语境,析其学理脉络,重新探讨了汤显祖与程朱理学的关系,及其与李贽的异同;并进而提出,在充分挖掘汤氏思想"新变"因素的同时,也有必要重视其与传统之间的复杂关联.  相似文献   

12.
贾永坤 《大观周刊》2011,(10):54-55
中国历史悠久,史籍浩如烟海,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人物风姿万千。我们中华民族有一部令子子孙孙为之骄傲、为之神往的历史。中国历史上每一位有责任感的、有成就的学者,都会以他们的心血凝聚起来的思想,留给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为此,我首先想到的是杰出的思想家和进步的史学家李贽。他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思想旗帜和一代思想文化巨人,一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大思想家。本文论述了李贽在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所作出的理论创造,以展示其在中国以及国际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意义.凸显了李贽的自由精神和批判精神对于探索现代理性重建之路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贽之墓     
张庆和 《北京档案》2000,(10):40-41
在风景秀丽的通州西海子公园,我国明代进步思想家李卓吾先生墓,座落在绿荫丛中. 李贽(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福建省晋江县(今泉州市)人.我国明代杰出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反封建礼教的英勇战士.1602年被迫害致死.  相似文献   

14.
《出版参考》2005,(9):11-11
有人问李贽说:“朱子曾经说过只有宋儒才是继承了孟子、得到了道统的真传,先生觉得这种看法对吗?”  相似文献   

15.
有人问李贽说:“朱子曾经说过只有宋儒才是继承了孟子、得到了道统的真传,先生觉得这种看法对吗?”李贽说:“这怎么能是事实呢?道对于人就像是水在地里一样,水在地里,道也在人身上,人追求道就像是只要挖井就可以得到水一样,怎么会只是在少数圣贤中间相传授呢!道学家认为只有宋儒才算是承接孟子的道统,那么秦汉以后,宋代之前的,中间数千年,那么多圣贤之士都在干什么呢?这只不过是他们妄自尊大的表现罢了。”他的学生接着问道:“先生认为道不离人,可是能够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目录三要素分析李贽撰的《藏书》目录体例不同于传承近二千年的经传体史书目录之处。肯定了李贽通过《藏书》目录体例反映出来的目录学思想对我国目录学发展的贡献。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17.
说出版     
谁写了书不想出版?当然也有写了书不想出版的人。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写了书不想出版的人,也就是奇人。奇人终究是少见的。李贽算得上是个奇人了,李贽写了《焚书》《藏书》,结果也没焚掉藏好,结果还是出版了。之所以取了《焚书》《藏书》这名,并不是真焚真藏。真焚真藏,大概也就不会写了。无非是觉得这书不合时宜,暂且不出版而已。凡是书,都是想出版的。即使写作者写出了,他不想出版,但书却想把自己给出版了出来。出版,是书的命运,就像女儿总要嫁人的。女儿想嫁人,哪由得了父亲!你不想出版,偏偏有人想给你出版,这并不  相似文献   

18.
在媒介竞争十分激烈的西方国家,新闻从业者对自己的作品语言更加用心、讲究.因为可读性是新闻步入市场、贴近受众的一个重要条件.新颖、风趣幽默则是构成可读性的重要因素.明代学者李贽说:"同一话也,以尖新出之,则令人眉扬目展,有如闻所未闻;以老实出之,则令人意懒心灰,有如听所不必听."所传播的内容是受众未知而欲知的,受众未知而欲知的东西越多,新闻的可读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政论传统的国家.两千多年以来,从先秦两汉时期的贾谊、晁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祢衡、阮籍、嵇康、范缜,唐宋时期的韩愈、柳宗元、陆贽、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氏父子,到明清时期的方孝孺、王世祯、李贽、王夫之、魏源、龚自珍、冯桂芬,曾经涌现过一大批杰出的政论作家,他们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各有师承,各擅风骚,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至今还灿若繁星,熠熠生辉,为世人所爱重.  相似文献   

20.
李依晴 《兰台世界》2012,(27):56-57
李贽是我国晚明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泰州学派一代宗师。他不但在文学研究上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在学术探索中标新立异、独具匠心,具有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成就,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知名文学大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