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清代武举考试对象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其中八旗蒙古武举制度对于清代的蒙古族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是清代武举制度的一个亮点。文章对蒙古八旗武举形式、考试内容和考试管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历朝历代武举考试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结合历史学家对此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试图在研究清代武举问题的前提下,对清代八旗蒙古武举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景志辉 《兰台世界》2014,(3):143-144
本文依据历朝历代武举考试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结合历史学家对此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试图在研究清代武举问题的前提下,对清代八旗蒙古武举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蒙古族教育史上清代八旗蒙古武举是重要的一页。本文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分析,将清代八旗蒙古武举的管理措施从考生、考官、考场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以供后来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蒙古族教育史上清代八旗蒙古武举是重要的一页。本文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分析,将清代八旗蒙古武举的管理措施从考生、考官、考场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以供后来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我国古代武举制度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四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历史进行了阐述,我国武举制度对周边国家,特别是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应试资格、考试程序、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武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选拔具有武艺技能人才的重要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到了清代,武举制度已经不能有效应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及现代战争的新形势,清代的武举制度最终在清朝末期被完全废除.  相似文献   

8.
武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选拔具有武艺技能人才的重要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到了清代,武举制度已经不能有效应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及现代战争的新形势,清代的武举制度最终在清朝末期被完全废除。  相似文献   

9.
八旗满洲 清代八旗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俗称“满洲八旗”。所属除满族成员外,满洲佐领下亦有少量蒙古、汉人,并单独编有蒙古佐领35个、半分佐领2个,鲜朝佐领6个,俄罗斯佐领、番子佐领各1个。八旗满洲的地位优于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是八旗组织的主体。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初置四旗,每旗下以300人为一牛录,设额真1人  相似文献   

10.
明代武举乡试属于武举的初级考试,它是明代选任武官的途径之一。经过明初的建制,至正德三年(1508)与正德十三年两次《武举乡试条格》的颁布,武举乡试正式进入制度的确立期。正德时期的武举乡试在人员资格、试期、内容、解额与地域分布等方面臻于规范化。但由于这一时期的武举乡试制度具有保护武官子弟特权、以军事需求为基本原则等特征,限制了明代武举乡试制度在公平性、客观性等方面的发展。而且,其考试内容为马步射与策论,简化了考试程序,但束缚了武举乡试制度往实战化方向发展,使武举乡试制度渐趋僵化。武举乡试制度建设的滞后性表明了武举在明代科举中所占据的非主流地位,制约了武官选拔体制的革新和军事力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许友根 《历史档案》2003,(3):134-136
在清代武举制度研究中,尚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就清代武举的两个问题略陈管见,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2.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万历二十九年至四十三年(1601-1615)创立的满族兵民合一的军事社会组织,后来发展成完整的制度,对清代历史发展曾起过重要作用.满族作家杨钟羲在<雪桥诗话>中,对八旗制度进行了一定的叙述,既保存了清代有关八旗的珍贵史料,又寄托了作者深远的现实关怀,还对清朝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我国清代武举制度的发展演变史进行了详细梳理,并对武童试、武乡试、武会试、武殿试四级考试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清代武科举考试始于顺治三年(1646),曾选拔出大量优秀的军事人才,在清代中前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军事斗争的屡屡失败迫使清王朝上至统治者,下至民间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固有的武举选士制度缺陷,由此拉开了长达六十余年变革与存废武举的大讨论。主张变革武举增设新式科目的改良派与主张废止武举采用新法取士的革命派交替登场,各陈利弊,展开了清代武举史上一次大讨论。  相似文献   

15.
八旗驻防是清代特有的一种军事制度,在明代以前,军队驻防地方大多为戍防险要,并未形成制度化。满洲兴起。在固有的八旗制度基础上,结合明代戍防的做法,创建了一套独特的军事驻防体系。营口地区是当时八旗驻防要地,设官驻兵,垦地戍边,对于清代营口地区的政治稳定和农业经济发展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清代八旗驻防制度研究》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贵族对中国的统治是以八旗为立国之本,其兴以八旗,衰亦以八旗,故而八旗制度又可谓清史研究之关键所在。然而与有清一代关系至为密切的八旗驻防制度,长期以来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能不是一种遗憾。定宜庄的《清代八旗驻防制度研究》一书,近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终于填补了国内清史研究的空白。该书取材丰富,结构严谨,全面研究了清代八旗驻防从兴建、完备到衰亡的历程,不仅开辟了清史与满族史研究的新领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创见,而且清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也可以由此获得新解。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它所研究的对象本身。 从八旗驻防制度的始末以见有清一代之兴衰,这是该书的基本宗旨。全书三章。首章以大量的篇幅对八旗驻防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探索。第二章研究驻防机构和驻防将领的地位,旨在剖析八旗驻防制度的性质及其在清代统治中的地位,重点在八旗驻防与皇权的关系。第三章从八旗兵丁入手,研究驻防制度的内在矛盾,将这一制度置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中,以预示其前途与归宿。作者以时间为经,分为初创和完备两个时期,以空间为纬,划分为以畿辅为核心,以直省及长城重镇为内线,而以边陲要塞为外围的三个层次,使八旗驻防制度的发展线索及联系网络系统而清晰  相似文献   

17.
陈力 《历史档案》2017,(4):81-91
清朝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八旗制度,是一项相对开放的制度。八旗制度内部的流动,即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八旗内部,有纵向的流动,如抬旗与降旗;也有横向的转换,此为换旗。八旗制度内部的旗色与旗分的调整与变化,一方面是在制度上体现出流动性,加强了上三旗与下五旗,八旗汉军、八旗蒙古与八旗满洲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加强了八旗整体性;另一方面,八旗的流动,形成了八旗内部的竞争机制,从而增加了八旗制度的活力与生命力,使其能够延续近三百年。从目前研究状况看,一是大多数学者仅仅涉及到抬旗、降旗与换旗的某一方面,未对此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二是对八旗流动缺乏整体性研究,有以点代面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试对此问题进行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武科铨试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清朝也沿袭明制,开科取士。本文以清代为节点,从武举考试产生的历史背景、组织形式、内容和方法、器械规格等方面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唐代武举制度创立背景、武举制度对中国武术发展影响的探究和分析,阐述了唐代武举制度对我国古代武术发扬光大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清朝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八旗制度,是一项相对开放的制度。八旗制度内部的流动,即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八旗内部,有纵向的流动,如抬旗与降旗;也有横向的转换,此为换旗。八旗制度内部的旗色与旗分的调整与变化,一方面是在制度上体现出流动性,加强了上三旗与下五旗,八旗汉军、八旗蒙古与八旗满洲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加强了八旗整体性;另一方面,八旗的流动,形成了八旗内部的竞争机制,从而增加了八旗制度的活力与生命力,使其能够延续近三百年。从目前研究状况看,一是大多数学者仅仅涉及到抬旗、降旗与换旗的某一方面,未对此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二是对八旗流动缺乏整体性研究,有以点代面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试对此问题进行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