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到1956年,新中国在完成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也基本上完成了教育上的社会主义改造。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影响,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严重地泛滥...  相似文献   

2.
三“才”见精神三“才”见精神谈《一分试验田》中的三个“才”字□广西全州县全州镇光明完小唐咸康《一分试验田》中有三个带有“才”字的句子,较好地体现了彭总的精神特点。“这一下我才明白,原来他种这一分试验田是冲着当时的‘浮夸风’来的。”这句话是紧承彭总针对...  相似文献   

3.
何谓“神入历史”?就是“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当时的情况,例如:假设你是生活在当时的人,你会怎么想和怎么做?”“神入”(Empathy)一词是从西方历史教学界传入我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从而更好地感悟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乐趣和智慧。  相似文献   

4.
徐建强 《教学月刊》2011,(11):25-27
PCK是学利彰蝴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它是舒尔曼教授在1986年针对当时美国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存在的“学科”缺失现象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教师除了具备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还必须拥有另一种新知识——学科教学知识,  相似文献   

5.
在很长一段时期,小学生入学率低,流失严重曾经是傣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一大难题。对此,在傣族地区流传着这样几句顺口溜:“一年入,二年跑,三年四年没有了”。它很形象通俗地说明了小学生流失的严重性。分析学生流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1)当时学校主要实行汉语单语...  相似文献   

6.
姚勇 《历史学习》2005,(1):11-11
邓小平一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创新,而他坚持实事求是的“猫论”———“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更是蜚声中外。许多人熟悉这个比喻,但是并不十分清楚其出处与本来含义,甚至不少人还把比喻中的“黄猫”误为“白猫”。那么,邓小平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这个比喻呢?而这个比喻为何在“文革”中受到批判,而在“文革”后又广为流传呢?让我们把目光转向1962年的中国。当时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粮食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解决的办法,一是进口,二是自己生产粮食。而在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状况下…  相似文献   

7.
谢春元 《师道》2004,(7):40-40
俄国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孔子日:“知之,不如好知,好之,不如乐之。”然而,不少学生反映“历史课真烦”,业内人士惊呼“历史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教育部1997年对北京2107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8.
一、什么是历史冗余信息 冗余信息是信息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指“用于表达所传递的信息内容但又是多余或重复的信息”。根据信息论,我们可以把历史教学视为一个信息传递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与历史教学实质内容有关但又是多余的信息就是历史冗余信息。例如,讲《辛丑条约》的赔款内容,一位教师说:“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当时,中国人口是四亿五千万人,人均一两,足见赔款数额之巨大。”显然,相对于“4.5亿两”而言,“人均一两”就是历史冗余信息。  相似文献   

9.
实践证明,由于“两结合”创作方法的引导,17年文学创作在两个方面出现了偏颇和失误,一是人物形象的单一化,一是文学创作的浮夸风。从根本上违背了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0.
高考的变化一直牵动着高中教学。近几年,随着媒体的介入,高考的影响不断扩大,透明度也相对增加。本文综合各种情况,试分析高考改革的前景和历史学科的命题特点,仅供高三教学参考。从1999年开始,高考推行模式改革。原先“3+2”的模式被否定,教育部几个部门的领导同时出面,大力宣传“3+X”模式。当时制定的目标是三年过渡到“3+X”,“X”指文理综合考试,俗称“大综合”。政史地的文科综合和理化生的理科综合被称为“小综合”,只是一个过渡性方案。为此,教育部在北京曾召集过各省市教研部门参加的大型会议。经过几年实践,今年全国大部分省市…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2001年的用课题研究加课堂辩论模式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已时隔三年,在这三年中,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从理念到实践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因此,这个案例实际上已成为“跨越”年代的历史,应当将其放回当时的教改背景下去考量。  相似文献   

12.
马晓军 《课外阅读》2011,(1):144-144
据悉,国家教育部在1997年对北京的2107位学生做的调查显示:在学生最不喜欢的15门课程中,历史课排第2位。历史课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枯燥”、“无味”、“没有生机”等。由此可见,历史课在教学中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究其原因,可能会有很多,但是,历史课堂没有生动性是导致学生对历史课失去学习兴趣的罪魁祸首。因此,怎样加强历史教学生动性是摆在历史教学中的首要难题。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生动性是历史教学的生命。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希望对加强历史教学生动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理论探索的初步收获 笔者对历史学习过程与历史学习目标关系的探讨,始于2000年~2001年之交,当时写成《历史教学过程新探》一文,并于2001年10月发表,2002年收入《历史教育新探》文集之中回。在该文中,笔者提出并初步论证了“过程即目的”这一论断。2004年秋。为向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年会提供交流论文,又撰写了《“过程即目标”简论》一文(发表时改题为《“过程即目标”论》),对历史学习过程和历史学习目标的关系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4.
《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上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节写道:“1688年,辉格党人联合一部分托利党人发动政变,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共同入主英国……詹姆士二世众叛亲离,逃往法国……这是一次基本上没有流血的政变,在英国历史上称作‘光荣革命’,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既然这是一次“政变”,为何却把它说成是资产阶级的“革命”呢?首先,资产阶级通过这次政变沉重打击了封建的正统主义思想、世袭制原则和王权神授的观念。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文告,宣布“国王詹姆士二世蓄意摧毁英国宪法,背弃了国王与人民的原…  相似文献   

15.
严中润、陈德运老师《对顾炎武“天下”之意的误解》(《中学历史教学》2011年第3期)一文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出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分析后认为。“顾炎武所谓‘保天下者’应为保卫儒家纲常伦理,  相似文献   

16.
何珍璧 《甘肃教育》2007,(10S):38-38
历史课长期以来被看作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尤其是初中历史课程,因为不是中考科目,学生、家长更加不重视。但这却并不是学生不喜欢上历史课的主要原因。无疑来说,教师在上历史课时,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应有的生动性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历史课没有了生动性,也就使学生失去了对它的兴趣,学生不喜欢听,不愿意学,就更谈不上通过它来培养人格、能力了。面临如此窘境,教师如何增强自身素质,改善教学方法与技巧,把历史课上“活”,  相似文献   

17.
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曾和康、梁一起倡导维新变法。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亲政,大肆搜捕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等都设法躲藏逃脱,而谭嗣同“竞日不出门,以待捕”。当时许多好友曾上门劝其暂避,都被他一一拒绝。  相似文献   

18.
面对大危机 ,一千多万失业工人———这对当时的美国来说 ,意味着多么大的困局 ,实在是不难想象的。罗斯福新政是如何摆脱这一困局的 ?概括说来 ,就是毫不迟疑地从对“金字塔底被遗忘的人们”———那些为数众多劳苦大众的多方位关怀做起 ,一靠实行“直接救济”措施 ,二靠大规模“工赈”政策 ,三靠不失时机地推出“社会保障法” ,四靠在精神上鼓励自尊自救和避免种族歧视。这四项互相关联并颇具人文关怀意义的政策举措 ,奇迹般地确保了当时美国人最需要的“工作和安全”[1 ] (p .83 ) ,适时地缓解了失业的压力 ,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美国进…  相似文献   

19.
历史学科虽然不是一门“实用”的应用学科,然而它却是一门文化素质养成性质的人文学科,一门对青年学生认识社会、发展人格和道德借鉴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的学科。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它却常常受到不应有的“冷遇”:初中阶段被视为所谓的“副课”,高中阶段被视为“过关”进考的“敲门砖”。致使大部分学生历史知识贫乏,缺少应有的历史思维能力,这严重影响了民族素质的提高与历史学科的发展。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推进历史教育改革,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功能并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呢?我认为,…  相似文献   

20.
王梅 《学习之友》2010,(5):53-55
三四十年代,中国曾经出现过一个“学者从政派”,影响深远,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至今还没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当时留英科学家钱昌照,向蒋介石建议筹办国防设计委员会,并递交了~份委员名单,里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知识界、实业界的精英人物。正是从这个名单开始,演绎出“学者从政”、“专家治国”的思潮。这些人,以及后来的许多人,从当时全国学术研究最高机关——中央研究院步出,走上了仕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