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蹻王滇"的事实并不存在,此为司马迁之误记,当无疑义:其一,东汉以来,史家对"庄蹻王滇"一事存疑争议已久;其二,《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诸多疑点和自相矛盾之处,"庄蹻王滇"记载中,有关入滇、王滇的时间、路线、人物等都无法成立,文字上也不严密;其三,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以强悍的彝族为主体的滇国及滇文化较为封闭独立,外来征服与影响很难触及;其四,司马迁的主观局限以及史料缺乏。  相似文献   

2.
关于“滇池”及“滇国”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的《西南夷列传》:“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跷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本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以其众王滇,变眼从其俗,以长之”。  相似文献   

3.
华夏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其中,古代岷江上游是古羌江源文明的核心区域,也是华夏文明具有奠基性的发祥地。大禹作为华夏人文初祖,是开启华夏文明的标志性人物。将大禹作为研究主题,对进一步理解与阐释华夏文明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本文就上古族群互动、禹生石纽、禹兴西羌三个方面,探析古羌江源文明之于华夏文明的关系和作用,继而进一步揭示炎黄同祖、文化同根、华夏一家等问题,最后对研究大禹、研究华夏文明提出一些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期楚将庄蹻入滇事件与庄豪入滇事件自来被当成一回事。通过深入、细致地辨析相关历史文献材料,庄蹻入滇与庄豪入滇应为二事,所涉人物庄蹻、庄豪并非一人;庄蹻入滇事件的发生时间在楚威王时,不能改为楚顷襄王时;庄蹻入滇路线之“循江上”完全不同于庄豪入滇路线之“从沅水”,庄蹻途经的楚黔中郡也与庄豪所伐之夜郎国没有关系;庄蹻入滇实为入蜀,庄豪入滇实为入夜郎。  相似文献   

5.
楚将庄蹻进云南,缔造古滇王国,是我国历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1975年,云南《思想战线》组稿讨论,许多专家学者撰文商榷,发表10多篇文章,今云南出版的地方史志、图书资料,仍然说古滇王国是庄蹻建立的国家。但是,古滇王国主体民族——滇族的族属问题,众说纷纭,成了滇文化之谜。本文认为滇族和苗族先民有密切联系,试从以下四方面说明,以求行家指教。 一、庄蹻和苗族先民之关系 庄蹻出自楚国。曾出仕楚国之荀况《议兵篇》曰:“楚……兵殆于垂沙,唐蔑死,庄蹻起。”楚国乃“蛮夷”之邦。《史记·楚世家》载,  相似文献   

6.
学术型历史课堂即采取一定的史学研究方法研读史料,在体验和感悟历史真谛中培养学生史学素养的课堂。徐蓝教授认为,"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历史解释是以时空观念、史料证据和历史理解为支撑和基础的,是认识历史和学好历史的关键……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要求,也是学生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看法的主要体现"[1]。学术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历史解释"素养落地且具有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应从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放在特定时空框架中、以可信的史料为基础、以家国情怀为价值取向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相似文献   

7.
清代方略馆与官修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略,是清代的战争专史,属于官修史书的范畴。其史学价值,一方面表现在它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表现在它在历史编纂学上的意义。作为反映清朝重大军事活动的记录,方略又较多涉及到边疆和民族问题,对于研究清代的军事史、边疆史与边疆政策、民族史与民族政策,以及宗教、结社问题,自然是十分珍贵的史料。方略属于当代史,具有资料汇编的性质,偏重于宣扬王朝武功,保存历史史事,着眼于政治借鉴;这样的特点,又表明方略不同于传统的纪事本末体史书,而是这种史书体裁一种新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要将相应的史学方法融入教学过程中,才能体现史学论文写作本身的"学科性"。借助目前比较流行的"历史书写"的方法,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史料观的拓展。同时,对于论文写作的具体实践也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对于指导学生如何从史料提炼出观点,"以小见大",最后升华主题的具体写作过程,"历史书写"的方法可以提供比较好的具体操作方法。当然,史学方法众多,都可以结合具体的论文写作实践融入"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9.
史料是史学的基础,正确无误地解读和运用史料是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要求,误用史料即便下笔万言,也只能是凭虚御空。然而,在史料编撰或史学研究中,要使每一条史料都准确无误实非易事。近年来,笔者发现,国内学界在研究美国与甲午战争问题以及编撰相关史料时,常把美国驻华公使馆"参赞署理全权事务大臣田夏礼"与其父"美国驻华公使田贝"相混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理念的创新经历了由"政治革命一体化",到启蒙现代性和文学现代性,再到"文学"与"历史"融通的多维史学观的演化;在"板块结构"和"选择的眼力"上,近来出版的文学史著作均有新开拓;"史"与"论"关系的融合在重史料性与史实性基础上,"论"又有其个性特色,这是文学史写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具有自身的基本范式。史学研究的第一步在于怀疑,其次是大量地搜集史料,再次在于对史料加以考证,去伪存真,最后则是确定事实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之加以解释。因此,怀疑、搜集史料、考证、叙述(描述)与解释等工作构成了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历史学家,非常重视史学理论的探讨,《中国历史研究法》是其史学理论的代表作,介绍了梁启超关于史学理论的具体思想,包括史学意义及其范围、史之改造、史料观、史料论述等方面,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李则纲《史学通论》是在新史学思潮影响下对我国史学进行反思和认识的史学理论著作。该作在继承我国优良史学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的史学理论,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编纂过程中史料搜集与整理的方法,提出了史书编纂的八个步骤及其基本原则,充分认识到史学修养对于历史编纂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有这样一段话:"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这段话认为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作为历史教师要在熟练驾驭教材文本的同时,适时适当地引用史料,进行教学延伸,提高课堂效率。《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说:"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  相似文献   

15.
"史料实证"是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并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关键能力和基本方法,是历史学科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和方法。其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1949年,随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迁台,以及台湾大学历史系的"重建",大陆史料学派移植台湾,并逐步占据史学主流地位。但到了60年代,随着一批新生代学者的返台,台湾史学界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他们反对单纯的考据,提倡历史书写和解释。在对"史学即是史料学"进行批判的同时,亦通过对兰克史学的重新认识,对史学的"科学性"提出质疑。台湾史学由此而呈现出由实证史学向解释史学的转向。这种史学观念的转向,又与史学的社会科学化思潮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7.
史学即历史研究是认识主体通过具体史料对客观历史的认识。这种认识与人类一般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但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有其特殊性。从认识论的角度探究对历史的认识过程,能提高我们在史学研究中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8.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搜集、整理和鉴别史料,以及史学研究者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史学研究的重要因素。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阐述了他的史料观以及对治史者的要求,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9.
历史语言学跟民族学、历史学一样都关注族群历史起源研究。历史语言学在其发展进程中先后建立起两种解释语言历史演变的模型——裂变模型和聚变模型。这两种模型反映了历史语言学家对族群历史起源研究的思考。它们的先后建立反映出历史语言学族群史观的一次重要嬗变。  相似文献   

20.
张涛 《西藏教育》2013,(6):10-12
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边疆民族学生,是未来边疆建设的主体和生力军,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我国复兴的重要条件之一。作为历史教学,应该向学生讲清中国各族群的关系及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增加边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