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调查瑶族地区的岩洞葬,对研究瑶族历史、了解古代瑶族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体质特征以及瑶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等等将有很大帮助。过去,古籍文献有关瑶族岩洞葬的记载甚少,目前史学界对这方面的论述也不多见,有些学者则认为悬棺葬含岩洞葬)乃是百越族群和濮、僚的一种葬俗。对于瑶族是否也有此种葬俗,则未遑考证。因此,对瑶族地区岩洞葬进行一次调查,很有必要。我们于一九八二年七月廿一日到了南丹。从七月廿五日到八月六日的十三天中,我们到怀里、纪后、仁广、化果、董甲、瑶里等六个大队调查了三十五个岩洞。遗憾的是,许多岩洞葬受到了破坏,很难看到岩洞葬的原来面貌。尽管如此,这次调查还是很有收获的。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岩溶地区的壮族及其先民,自古以来就有“生居岩洞,死葬岩洞”的风俗习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生存斗争中,与岩洞结下了不解之缘,进而在居住生活、口碑神话、娱乐酬神、丧葬信仰等方面形成了与岩洞有关的文化事象。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壮族的“岩洞情结”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祖国凤光之二 桂林冠岩洞祖国风光之二(桂林冠岩洞)$中国图片社  相似文献   

4.
远古时期,葬法葬式的形成或选择往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关系密切。历史上居住在今甘肃陇南境内的宕昌、参狼、白马、邓至等羌氐民族,普遍存在着火葬、石棺葬、石棚葬和悬棺葬的葬法、葬式习俗。尽管葬法多种多样,葬俗百态纷呈,但它实际上始终是作为一个象征系统而存在,反映着人们对已知和未知世界的观念和看法。  相似文献   

5.
结合大岩洞隧道施工,介绍大岩洞隧道出口松散岩堆体预加固处理及CRD法施工,提出不稳定岩堆体条件下隧道洞身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6.
结合大岩洞隧道施工,介绍大岩洞隧道出口松散岩堆体预加固处理及CRD法施工,提出不稳定岩堆体条件下隧道洞身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7.
对遍及中国南方诸省的悬棺葬这一文化现象,本文进行了全方位的透视,勾勒出它的分布区域、置葬时间、置葬方式,以及悬棺的材料和葬制,最后从四个方面剖析了先人实施悬棺葬的原因:利于保护尸体,便于返水归真,出于祖先崇拜,还可防疫天花.  相似文献   

8.
四川北部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是四川省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存。首次发现石棺葬是在民国初年。随着石棺葬不断出土,学者对其关注度也不断增加。关于石棺葬的族属,学者多有讨论,但目前仍无定论,有羌人、戈人、冉骁夷等说法。本文试从地理分布范围、石棺葬出土资料、文化特征以及羌族传说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岷江上游石棺葬人群与汉代冉骁夷、唐代嘉良夷以及先秦以来戈人的关系,以窥探其族属族源。  相似文献   

9.
奇特的泉     
1、鱼泉:四川省城口县的前河和任河自东向西流贯全境。在两河流经峡谷的岩壁上有很多岩洞。每年春季,岩洞里会流出大批的鱼,所以称为“鱼泉”。全县有这类鱼泉51个,其中任河的  相似文献   

10.
一、基本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计葬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葬方法,注意简葬,提高计葬迷度。如: 1.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钊合米,求它的狈俪积和表面积.  相似文献   

11.
对敦煌艺术研究的已有成绩做了分类,对敦煌艺术研究已有成绩的逻辑结构进行了分析,对一般史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考察,对贯穿敦煌艺术史研究的精神做了界定,对敦煌艺术史研究中的涅、菩萨、天国及飞天的象征性做了概括。用艺术哲学的视角,为敦煌艺术史研究构造了一个假定的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12.
首先对传统石窟壁画的制作以及壁画材料性质特征的简要介绍 其次探讨壁画的现状模写与一般临摹的区别以及现状模写的实际意义,并且提出石窟壁的画材料表现、现状模写对当代岩彩画的指导作用和当代岩彩画的审美等问题 最后简要回顾了现代岩彩画发展的基本轨迹,以此来论述传统石窟壁画材料表现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毗昙学是佛教历史上重要的思想体系。龟兹长期处在毗昙学思想的覆盖区内,毗昙学就成为龟兹石窟的主要佛教思想基础。龟兹石窟是龟兹佛教"表法"的重要艺术形式,毗昙学的理念必然在龟兹石窟中有鲜明的体现。毗昙学应该是我们研究龟兹石窟以至龟兹佛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框架。用毗昙学理念考察解读龟兹石窟的内容,必能进一步揭示出龟兹石窟更深的内涵,将龟兹石窟和龟兹佛教的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著名学者阿布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在维吾尔文化研究领域成绩卓著。其中佛教研究的主要成果当为《西域百窟艺术》,这部著作资料翔实,学术价值很高。本文以这部著作作为切入口,对阿尔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在佛教研究中的主要成果及其现实价值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石窟壁画随着历史的发展,本土的民俗文化逐步对佛教艺术产生改造的作用,大量西域的民俗文化因素进入故事壁画中。其中有佛教故事画中的民俗文化;供养人画中的民俗文化;服饰文化中的民俗特征以及石窟壁画中的菱形格装饰等。其人物形态的造型已典型西域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石窟艺术自北魏迄盛唐,多有模仿之迹,至宋代而成为真正的佛教艺术。宋代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主要表现为民族性、世俗性、含蓄端庄、重细节刻画。宋代石窟艺术在我国漫长的石窟艺术史上抹上了最后一笔耀眼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北魏豫北佛教造像碑是南朝流风所及的一批实例,它与同时期大规模开凿的龙门石窟交相辉映,是云岗风格向中原风格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本部分考证了豫北地方志中收录的北魏造像碑,并对豫北佛教造像碑的地域性特征以及其样式与风格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8.
龟兹石窟壁画是新疆历史文化遗迹中极其重要和有价值的一部分,其中的汉风格壁画是汉文化在西域传播和发展的重要佐证。文章通过对汉风格壁画技法的分析研究,阐释其高超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艺术再生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艺术再生既是新的艺术品种和艺术流派的产生,又是经典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增值。敦煌艺术再生,既是艺术的再创造和文化的自我增值,是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化全球”的先声,同时也是经济文化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敦煌艺术的再生机制在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艺术张力和人为的发掘提炼,以及市场运作。对敦煌艺术再生问题的研究应该从哲学、美学、宗教、门类艺术的不同角度,运用典型分析法展开。  相似文献   

20.
北魏豫北佛教造像碑是南朝流风所及的一批实例,它与同时期大规模开凿的龙门石窟交相辉映,是云冈风格向中原风格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对这批材料进行收集排比,对其样式的演变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