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生态批评视角对加拿大"动物小说之父"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的动物小说体现的生态思想进行解读,指出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要尊重自然,善待生命。作者认为只有回归自然,共襄和谐,才是生命永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生态批评视角对加拿大“动物小说之父”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的动物小说体现的生态思想进行解读,指出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要尊重自然,善待生命。作者认为只有回归自然,共襄和谐,才是生命永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3.
沈石溪以他独特的创作成为新时期儿童动物小说的领军人物。相关研究多把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局限于对人类社会的关照。实际上,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更着重于体现动物生命原态,追求包含人与动物在内的自然生命意义上的哲学超越。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描写的是自然的生命历程,衷旨在于“敬畏生命”!  相似文献   

4.
以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动物小说,必须依靠很强的描摹力,描出形象,构成画图,缀合成一个有声有色、有语言有动作、立体感人的、播种生态意识的艺术世界。动物小说的描摹视角与一般小说相比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通过富有诗意和童趣的描摹、颇具动感和浮雕性的描摹以及介于动物与人类之间形态动作的描摹,再现神奇的动物世界,准确地传达动物独立的生命意义和象征意义,用现代生态的、联系的观点唤起儿童内心深处的认知情感、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让儿童在认识动物世界的同时采集到营养自己身心的精神之蜜,以此获得身心一元的、由身体承载的心灵与精神的生态发展。  相似文献   

5.
林琳 《三明学院学报》2005,22(3):288-290
在新时期的少年小说创作领域,沈石溪是一位异军突起,硕果累累的作家。他的动物小说创作在新时期少年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与写实性和拟人化的动物小说不同,以动物世界的酸甜苦辣来象征人类社会.指点人类成长过程中缺失了的优良品质,张扬作家的生命观与价值观。他的动物小说对当代少年成长具有深刻的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6.
沈石溪早期动物小说讲究故事性和趣味性,主题囿于动物忠贞报国的旧模式。在他阅读了国外社会生物学作之后,创作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小说描写视角发生了转换,重在表现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他还对小说语体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沈石溪是中国动物小说的重要开拓者之一。纵观沈石溪十余年动物小说创作,大致经历了一个篇幅上的由短到长、审美观念上由朦胧到自觉、创作手法上由粗糙到细腻的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他的动物小说以动物为本位,在对动物角色的选择上,有一种"强者情结"。沈石溪善于描写悲剧,同时,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这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思想厚度和冲击力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生态思想,有些思想已被中西方学者认为是人类克服当代生态危机的重要精神支柱.叶广岑立足于传统生态立场,在动物小说创作中,重新拾起传统文化中经典的生态智慧和生态关怀,一脉相承充溢着先哲们提出和描绘的生态伦理精神和理想,从而为解决当代生态危机提供了必要的启示和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试论贾平凹小说的动物原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型的发掘正契合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追求,是揭示贾平凹小说内在意蕴的行之有效的批评方法。动物是贾平凹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典型的意象即原型,作者复活了关于动物的“远古记忆”,动物是作为美好的人生理想的象征出现的,但在历史理性的烛照下,动物又成了批判的否定的对象,贾平凹小说的动物原型反映的就是人文关怀和历史及性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0.
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的动物描写继承了先秦时期动物描写的神化书写——动物神话和动物图腾,以及两汉时期的动物描写的仙化书写——异化神化。魏晋志怪小说中的动物描写呈现出独特的特质:不仅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更加繁丰,而且其形象也发生了变化;动物描写介于人、仙之间,阴、阳之间,书写更加鬼化。这种描写不仅是当时"万物有灵"文化的反映,也是魏晋士子任化虚空的集体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1.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全球性历史文化语境中兴盛起来的新世纪动物小说,以其所具有的鲜明的生态性美学特征,显示了生态文化在新世纪的深入发展与全面勃兴。  相似文献   

12.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动物小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首先,描绘了草原、丛林人民独异的符合生态规律的行为方式,展现出少数民族地区聚居者审美的生存状态,传达出作家对人类“诗意地栖居”的赞美和向往。其次,作家努力探求人与生灵平等共生之路。再次,批判工业化对自然美的破坏,否定物欲横流的城市文明,并谴责人类无休止的贪欲。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初,中国的文坛集束式地推出了真正生态意义上的动物小说,这些小说都表达了一种新的生态伦理思想:不应单纯地将动物视为有异于人类的"他者",而应将其视为是与人类一样有生命、需要平等对待的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作品建构一系列生态灾难意象,警示人们对自然的关怀和对动物的热爱,并且在对狼、獒、虎等自然动物原始野性生命形态的展示中,激起我们对人性弱化和丧失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4.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小说中用动情的、极富人性化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人与动物惺惺相惜、真情相处的动人画面:同时,也毫不掩饰地暴露了人极其凶残地虐杀、残害动物的暴行,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文化反思。在其作品中,孕育着当代生态伦理所极力倡导的生态整体主义、生态责任等思想雏形。  相似文献   

15.
生态审美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旨在消解人类中心主义的新型审美方式和审美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的边缘性,云南的边地小说创作被纳入乡土文化、民族文化、边地文化范畴中加以研究阐释,遮蔽了其内在的生态审美性。以新时期云南边地小说创作为例,立足生态审美视角,发现新时期云南边地小说创作在自然生态层面反映出生命意识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在家园意识层面表现出诗意栖息与本真存在的交汇,在审美理想层面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小说把表现人性作为创作中心,把审美的思想当作完善人性、弥合人性的手段,通过审美的途径实现人性的完美,从而实现改造国民性的政治理想,恰恰是因为这种审美意识的差异,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异”军。通过分析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揭示作者坚持表现人性美,讴歌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生活的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17.
艾特玛托夫在小说中描绘了一个鲜活灵动的人性化的动物世界。动物形象是人物形象的参照,作者理性思考的载体,它们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它们还是作者构筑小说情节结构的艺术手法和审视人类的艺术媒介。动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既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审美容量,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了新时期以来的动物小说,认为它不同于传统的动物文学:动物形象已从拟人化的被动地位提升到主体地位,创作主体还把笔触剌进动物的内心世界,细腻地刻划出各种动物真实可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并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来刻划动物的风姿风采,从而折射出人类社会的特点。论文对业已形成的三种美学风格的动物小说,以及沈石溪的创作作了较为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9.
王旭烽的小说创作,总体来说属于乡土文学的范畴,取得的成就也令人瞩目。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其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一特征也使其成为了典型的生态写作者,不仅在自然生态写作上有一般作家无法比拟的积累,也在社会生态写作上有着十分成功的实践。并且,她的生态小说的写作,能够表现出以探讨人的精神状态为基础的文化生态的指向,展现出了较为全面、科学而又自成一体、别具一家的小说创作艺术风格和小说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20.
笔者认为动物小说最重要的特征是真实性,同时也是动物小说吸引读者的魅力所在。通过对沈石溪和西顿两位作家的动物小说的比较,本文认为沈石溪动物小说在真实性方面存在不足,因而影响了他的动物小说的质量。相对而言,西顿动物小说真正体现出了动物的真实生活,从而使他的动物小说呈现出特殊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