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心雕龙》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是全书的“枢纽”,即总论部分,而《原道》则是枢纽之枢纽。《原道》之“原”,意为本原,“道”指“自然之道”。“原道”即包括一切文章作品的文学本原于“自然之道”。刘勰讲“自然之道”的“自然”,意为本然、天然、自然而然而非自然界或自然科学之自然。“自然之道”即本然、天然、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刘勰讲文原于自然之道的理论,对新闻也颇有启示,细细想来,新闻又何尝不本原于自然之道,其产生何尝又不符合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一《原道》开头就讲:“文之为德也…  相似文献   

2.
道论思想在《淮南子》复杂的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其本体论、宇宙论还是养生论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然而,其道论也可以从道之体、道之用以及道之体用关系等三个方面来展开。从道之体来看,其作为宇宙之本原,是万物得以存在的依据,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性质;从其形而下之“用”来看,则是“无为”;从道之体用关系来看,《淮南子》中的“无为”与“道”之内涵互为表里,并且使“道”体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3.
徐玉玉 《文教资料》2011,(23):112-113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美学派别.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是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基本观点是以“自然”作为宇宙之本原.以“道法自然”作为人生之要义。老子的“道”论隐藏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论。“道”成为“美”的本体论依据:庄子认为“美”根源于“道”的自然性.庄子之“美”集中地表现为其对自由逍遥之境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管子》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水"是万物之本原的命题。农耕文明与齐国地域孕育了管子的水本原论。管子的水本原论又拓展了水比德、水功能等方面的论述。通过水本原论,管子认识到了自然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人们只有通过生产实践,才能认识和利用水之规律。管子的水本原论属于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学说带有明显的自发性和朴素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道"论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由本原、本体、本质、辩证与有无五个维度出发,对"道"论的意涵进行阐释,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这一尝试对于我们从宇宙本原、根本存在、自然本质、辩证法思想、"有"和"无"的义理来把握"道"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道"论的传统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6.
郭店《老子甲》的“道”是中国古始神话本原的理性升华。《老子甲》通过对自然之“象”的领会,把握住“混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进入“本体”,以理性的“道”取代神话本原,宣告古始神话本原的终结。《老子甲》的“德”是得之于天道的人生准则,是以天道(自然之道)为内涵的。“人道无为”是春秋道家保证“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治国方略得以实行的思想路线。坚持“人道无为”,天下必然大治。  相似文献   

7.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原和真诠,求真、求是是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老子对“道”的阐释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尊道还世界的自然本色;返朴归真,实事求是;兼收并蓄,人尽其才以及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都是老子“道”论中科学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文论中,文与道的关系表现为二种形态:一是“文原于道”,即道是文的本原或本体,文是道的流布或表现。这种“本与末”、“体与用”的关系,正是哲学中“道与器”关系的投影。二是“文以载道”,即道是文的主宰,也是文所表达的内容;文是传达、阐释道的载体或工具。这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实用主义文学观的突出表现。“文原于道”论主张“文道合一”,在本质上体现着对艺术美的深刻把握,体现着文学与哲学的高度统一;“文以载道”论要求文学成为社会政治的教育和传播工具,在本质上则与文学的规律相背离。  相似文献   

9.
老子所理解的"道",因"自然"而"无为",又因"自然"而"无不为",成为"象帝之先"、"可以为天下母"的本原。老子道论虽然关注本原问题、本体问题,但是其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是以"道"为根据,寻求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为人和现实社会的存在样式以及存在的合理性等找到一个可靠的根据。  相似文献   

10.
老子以其“道”论哲学为基础,从“自然”之“道”推及社会之“道”,形成特有的管理模式。老子的“道”论,在思维方式上主张和谐性和统一性,在社会管理思想上着眼于自然无为的方法,希望通过返璞归真的“无为而治”使“天下”达到“道治”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教科书或其它一些论著、文章,在对物质论的研究中,都一般地使用“世界的本原”和“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样的概念或问题,并将其作为“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同义语,从而得出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样的结论。我们在过去教学中,深感“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与“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道德经》中,当“道“作为世界的本质的,它表现为“无“与“有“的统一;当“道“作为世界的规律时,它表现为“自然“与“无为“的统一。当“道“作为世界的本原时,它表现为“无“与“有“、“自然“与“无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天演逻辑论     
迄今为止,逻辑之义无以确定,历来逻辑学者和教科书把逻辑和逻辑学规范在思维科学范畴,是思维之器又是认知之理。然则,跳出本本框框,追问逻辑的本原,发现逻辑是“天演”的,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也存在于每个人的大脑(心智)里,而且先于自然界和人类而存在。本文提出“天演逻辑论”,逻辑、天演之道、逻辑学等等不过是人类的逻辑大脑认知“天演之道”的智慧结晶。论证:问道东方智慧——《易经》原本就是“天演”的产物,内涵“逻辑的理念”,外化为“数理逻辑”,推演出“易经的逻辑密码”;更从“基因的逻辑密码”中求证,生命发轫于逻辑。  相似文献   

14.
《老子》一书有其完整的哲学体系,老子哲学的展开以“道”为中心,老子对“道”有着多侧面的界定和描述,综括而言,“道”具有宇宙的本原、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人的五官无法把握、“无为”、客观存在、可以认识等特点。老子哲学对孔子有着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论语》中有老子“道”论的明显折射、“无为”思想深刻影响了孔子、谦虚不自满思想对孔子有重要影响、“不言之教”对孔子有明显影响。探讨老子哲学的体系,揭示老子哲学对孔子的影响,对把握先秦哲学的真实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勰《养气》篇提出“养气”说的思路重在“养”与其在《原道》篇中提出 :“自然之道”是吻合的。“养气”以作者自然逍遥的态度、自然而为的方式而养自然之气。刘勰的“养气”说在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道和魏晋曹丕的“养气”说和“文气”说的基础上确立了“养气”的实质和特征 ,具有重要的创作论、作者论、批评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老子》书中的五处“自然”作了辨析。的其内涵、外延的发展演变作了探索,又对毛子哲学中“自然”与“势”。“无为”“道’等概念范畴之间逻辑关系作了考察;从而证明:老子所谓“自然”是指具体事物自生自成自律自足的功能;古今学者把“自然”当作“道”的“自性”是对老子“道”论的误解。并说明:老子的“自然”论是老子“道”论的基石。对“自然”的误解势必导致对老子“道”论的其它种种误解。只有消除这些误解。才能准确深入地认识老子哲学的理论蕴含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论自然观颇具特色,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根本,世界的本原。庄子进一步丰富了“道”的内涵,提出以无为本的宇宙本体论思想。近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使人们认识到人与大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这就是老庄思想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文学自然观是全书文学批评体系的重要部分,它的基本内容是:自然论的审美批评方法;文学创作表现自然景物美的论述;表现为人与万物之“道”统一的审美理想;以自然景物之美为文学形式的最高标准。以上四个部分相互关系又各有独立意义,而人始终处于中心地位。人以“自然之道”把握文学之道,达到人与文学的统一,这也意味着人与道、与现实世界的统一,实现人的价值。这也是刘勰从理论上解决人的审美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道德经》中,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其预设的世界最高的形上实体,是世界的本原。道自然而生、并创生万物为万物之道;道又内在于万物之中为万物之德;德者,得也,即德乃得之于道。道性本自然,道亦法自然;德惟道是从,亦是自然之德;万物之灵——人之本性素朴亦即自然。  相似文献   

20.
在《道德经》中,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其预设的世界最高的形上实体,是世界的本原。道自然而生、并创生万物为万物之道;道又内在于万物之中为万物之德;德者,得也,即德乃得之于道。道性本自然,道亦法自然;德惟道是从,亦是自然之德;万物之灵——人之本性素朴亦即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