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论"道"与"上帝"——老子和爱因斯坦哲学本体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道和爱因斯坦的上帝分别是他们各自关于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和体验的产物。爱因斯坦的上帝概念相当于老子哲学中的“天之道”概念。老子的道和爱因斯坦的上帝不仅是人们在科学文化研究活动中的思想基础、科学直觉和灵感的源泉,而且是人们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世界观、方法论、审美观和价值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史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老子所讲的“道”是个客观的精神性的本体,因此认为老子的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本文从“老子明确说明‘道’是‘物’,有‘象’”、“老子确认‘道’是‘有’和‘无’的矛盾统一体”、“老子的‘道’是‘虚’,是‘气’”、“老子的‘道’没有客观精神的特点”等四个观点出发,以较为充分的材料和分析,论证和说明了老子所讲的“道”是客观物质存在,确认老子的哲学是唯物主义,也较为深刻地说明了还老子哲学以唯物主义性质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的角度出发,一方面结合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界定,指出老子“道”的深刻含义是关于宇宙存在的根据,另一方面,分析老子对“道”的“本体论(ontology)的设定,指出“道”的理解对于把握老子哲学方向、哲学立场以及《老子》哲学体系的性质和老子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具有形而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道德经》中那个无形却又驾御世界万物的“道”到底是什么,一直都是古今中外老子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根据老子“道法自然”的认定,可以解读出“道”的真谛其实就是“自然”.用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解释之,就是“自组织”.只有把“自然-自组织”作为“道”的本真意义,才能真正理解老子的“道”为什么是无形无相的,也才能搞懂老子实践哲学之“无为而无不为”的真义.  相似文献   

5.
在老庄道家哲学中,关于“道”这一范畴,老子和庄子的认识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之处。老庄的天道观,从根本上讲,都是唯心主义的,他们认为“道”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在“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上也有基本相同的看法。但老庄关于“道”的认识也有不同之处,老子的“道”是形而上的本体论,庄子则将“道”内化为心灵的境界;老子强调“道”的自然无为,庄子则追求精神境界的超升;老子的“道”玄不可测,而庄子的“道”则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老庄“道”论之异同,对老庄后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老子》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生产知识,涉及天文历法、农业生产、手工制造、建筑等方方面面。这些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酣畅淋漓、透彻深刻的剖析道,比喻道,注解道,体现了老子的科学精神。探讨老子蕴含的科学知识及其比喻有助于我们深入领会老子的科学精神,有助于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老子其人老子其书。  相似文献   

7.
《老子》丰富的思想中许多在较大程度上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理论相契合。在管理视野中,老子的道蕴含着“道法自然”的合理性原则、“图难于其易”的长远性原则、“道可道,非常道”的灵活性原则、“善利万物”的效益性原则。老子在小国寡民社会中提出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方针,分别契合了企业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借鉴《老子》独特的管理思维模式和深沉的人文关怀精神,必将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唐代道士昊筠以老子学说为宗,自觉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道”美思想。他认为应当从“有”与“无”及阴阳元气的角度来阐释“道”美的特性。人如果能坚持不懈地求道、修道,使自己的生命与道合一,就不仅能长生不死,得以永恒,而且其生命本身也能达到与至道一样至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根据较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春秋时期人们思维所能达到的深度 ,可从老子“道”论的内在逻辑、老子与道教联系导出 :老子宇宙本体“道”来源于其养生实践中的神秘的精神体验。此结论得到道教徒养生实践精神体验和现代内养功知识的支持 ,增强了说服力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本体论以“道”为核心,有三个维度:宇宙论是基础性的,决定了老子整个学说的性质和核心,是他的逻辑起点;认识本体是方法论,是老子学说中最出彩的部分,具有丰富的辩证法元素,是他的逻辑链条;道德本体是老子哲学的结论,也是对于宇宙论和认识本体的统一,是他的逻辑终点。  相似文献   

11.
道家的"自然"及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的“自然”包含有丰腴的理性内蕴:关注动物生存权利的物道主义;尊重人的自由的人道主义;充满反抗精神的批判现实主义;崇尚“法天贵真”的审美理念;脱离世俗的超现实主义;知足常乐、安之若命的宿命论等。认真解读这份珍贵的文化遗存,将为我们提供多方面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2.
"诗哲"方东美极为重视道家的艺术精神。他以形象的比喻"太空"来描述道家妙不可言的胜境,此真理、真实之"太空"胜境,为道家艺术精神的指向。超越、解放与"坐飞机"升迁等,为道家艺术精神获取的途径。道家艺术精神运转无穷,像"同心圆"扩散一样,产生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特征化艺术形象的典型———诸葛亮形象具有性格结构单纯性、性格稳定性、性格群体性特征。《三国演义》作者通过“略貌取神”的艺术手段塑造了诸葛亮“智、忠”形象 ,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4.
理论的真理判定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从经济证据的易谬性、科学理论的整体性、经济证据对理论的依赖性、竞争理论问题的互补性、理论判定的历史性等五个方面可看出"判决性实验"的不科学性.判定理论的真理性只有在人类的反复实践活动中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5.
大学中文系的“文学史”课程的功能包括知识的优化组合,知识人格化、生命化的转换,精神薪火的传递以及独立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知识学习的重点在于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学会由已知探究未知,学会终身学习。学术训练,归根结底就是求真的科学精神、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也是作风与人格的锻造。中学语文教育与大学中文系的文学课有一个明显的阶段性分工。中学语文“课改”亟需改变“文学审美教育缺席”的现状,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实事求是”这一科学的方法论,人们对其理解和应用往往有表现化、简单化和庸俗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消隐了其内涵和实质。“实事求是”既有本体论层面的内涵,又有价值论层面的内涵,还有方法论层面的内涵,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实事求是”的最高目标。“实事求是”的精髓和灵魂是求实与创新。“实事求是”的原则与方法对主体素质有多方面的要求,包括理论素养、实践能力、意志品质、认识方法等。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是作家特定时代心灵的产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本文分析了月亮在《前赤壁赋》中的用法:以月造境,以月喻理;探究了这两种用法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含义:“儒道互补”的理性精神;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天人合一”的字宙观念;“恒常”与“变易”的辨证思维。从而为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从后思索法”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时提出的认识历史的方法。从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的提出、基本内容、原则和意义来考察,这一科学方法体现了逻辑分析方法和历史研究方法的辨证统一,是一种超前的并体现着现代精神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由于在对科学和科学性的实质的理解上存在问题,人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18、19世纪实证科学的求真尚实规范理解为所谓的科学精神。文学理论之所以是科学并不仅仅在于它具有求真性、客观性、逻辑抽象性,而更在于它体现了科学的精神实质。文学理论这一学科与现代科学、西方理性主义文化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在今天讨论文学理论的科学性问题必须正视科学自身兼具有效性和有限性的事实。必须警惕欧美现代性、人文性的文化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