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你自己     
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特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你认识你自己吗?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我认识我自己,我知道自己很无知。大约在苏格拉底40岁那一年,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去神殿里求神谕。朋友问: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神谕答复说没有。苏格拉底听到这个消息,大惊,这怎么可能呢?于是,苏格拉底到处访问雅典城内以智慧著称的人,包括政客、诗人、手工艺人。结果他发现,这些人都凭借自己的专长而自以为是,不知道自己实际上很无知。于是他明白了:我起码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们却以不知为…  相似文献   

2.
同样是柏拉图撰写的一组以苏格拉底之死为主题的作品,本身却存在着差异。不同于《苏格拉底的申辩》的实录性质,《斐多》篇更像是柏拉图个人的心理治疗。其中所确立的灵魂不朽的信念,可以被视作理解柏拉图全部关学和文艺思想的枢纽和关键。柏拉图对绝对关的反复追寻、理念论对真正尺度的探求,以及对爱欲的论述和文艺政策的设计,均导源于苏格拉底之死所带给他的震撼。  相似文献   

3.
肖灵娟 《文教资料》2014,(12):19-20
雅典是西方文明的发源,作为世界上最早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自由与民主是它的标签,雅典人素来以智慧和勇敢自诩。然而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这样一个城邦竟然“容不下”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审判”及“苏格拉底之死”不仅是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而且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桩公案。在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已然无法回到当时的情境之中发掘真相,只能依靠为数不多的史料及后世流传下来的苏格拉底的“申辩辞”探寻历史真相。在众多题为《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柏拉图的作品。本文主要根据对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的解读,详细分析“苏格拉底之死”这一历史性事件。  相似文献   

4.
苏格拉底是智慧的代名词。所以他看人,从来不看对己如何,而看待人如何,与古语知人者智殊途同归。一次,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对老师说:东格拉底这人很不怎么样!苏格拉底问:这话怎么说?柏拉图说:他老是挑剔你的学说,并且不喜欢你的扁鼻子。苏格拉底笑了笑,缓缓地说:可我倒觉得,他这人很不错。柏拉图问:你怎么会这样认为呢?苏格拉底说:他对他的母亲很孝顺,每天都照顾得非常周到;他对他的老师十分尊敬,从来没有对老师有  相似文献   

5.
众师之师     
人人都应有自知之明,这一训诫实在十分重要。智慧与光明之神就把这一条箴言刻在自己神庙的门楣上,似乎认为此警语已包含他教导我们的全部道理。柏拉图也说,所谓智慧,无非是实施这一箴言。从色诺芬的著作中,可知苏格拉底也曾一步步地证明这一点。无论哪一门学问,惟有入其门径的人才会洞察其中的难点和未知领域,因为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学识才有可能察觉自己的无知。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有人问德尔斐庙里的神灵,谁是雅典最聪明最富有智慧的人?神曰:“凡人之中,最聪明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得知后十分诧异。于是四下拜访雅典那些被公认为最聪明的人,试探的结果却发现,那些聪明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即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不愿承认自己的无知。由此苏格拉底悟出了神谕的含义:自己的“聪明”和“智慧”正是在于自知自己的一无所知。显然哲学中所讲的“智慧”和“聪明”与自知相伴,与追求相联。他是对存在意义的不懈追问,是对人生真理的永恒追求。同样教育也如此。“按创造性的方式以智慧去解释和修正…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的《申辩篇》描述了其老师苏格拉底接受法庭审判并最终被判死刑的全过程。参与审判的原告、被告、审判官等三类角色的基本人格及行为特征贯穿着审判的整个进程,是分析此文本的主要线索。《申辩篇》的一大特色在于苏格拉底放弃他惯常使用的诘问术,而选择在法庭上怒斥原告及向审判官慷慨陈词。为深入辨析苏格拉底“转变”的细节,文章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层关系、权力运行中的理性问题等的哲学探讨,更好地还原历史真相,并揭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之于当代社会的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柏拉图的对话《菲德洛斯》里,苏格拉底向年青的菲德洛斯讲述了关于埃及神宙斯——人类的一个大恩人——的一则寓言。宙斯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发明家,他为人类发明了算术、几何、天文学、西洋跳棋、骰子、以及字母。在这个神话中埃及国王是另外一个名叫萨默思的神。宙斯带着自己的发明到埃及国王那里,向他讲述了这些发明的用途和价值。谈到字母时,宙斯说:“这一发明……会使埃及人交得更聪明,并能增强他们的记忆力。因为我发现:它是一剂改善人类记忆和智慧的特效药。”但是埃及国王却回答说写作将恰恰对人类起到相反的作用,“这一发明将使那些学会使用它的人患健忘症,因为他们再也用不着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了……”  相似文献   

9.
思悟之角苏格拉底是智慧的代名词。所以他看人,从来不看对己如何,而看待人如何,与古语“知人者智”殊途同归。一次,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对老师说:“东格拉底这人很不怎么样!”苏格拉底问:“这话怎么说?”柏拉图说:“他老是挑剔你的学说,并且不喜欢你的扁鼻子。”苏格拉底笑了笑,缓缓地说:“可我倒觉得,他这人很不错。”柏拉图问:“你怎么会这样认为呢?”苏格拉底说:“他对他的母亲很孝顺,每天都照顾得非常周到;他对他的老师十分尊敬,从来没有对老师有不恭的行为;他对朋友很真诚,常常当面指出别人的缺点,帮助改正;他对孩子很友善,经常和孩子…  相似文献   

10.
最聪明的人     
一位年轻人决心寻访雅典最聪明的人,并拜其为师。他来到德尔菲神庙,向神求助:“神啊,请你告诉我,谁是雅典最聪明的人?”神说:“凡人之中,最聪明的是苏格拉底。”年轻人虽然知道苏格拉底是大哲学家,但是怎样断定他就是最聪明的人呢?年轻人想了一个办法,决定去拜访雅典那些公认的聪明人,以试探他们的智慧。他找到这些聪明人,他们中有商贾、政客、诗人、工匠等不同类型的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干出了优异的成绩。经过一番交往,年轻人认为他们确实很聪明,而且这些人都认为自己就是最聪明的人。比如有一位会造铠甲的工匠,能造出坚实而又合身的铠…  相似文献   

11.
古罗马史家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卷三"柏拉图传"中,关于柏拉图"所认可的学说"的概述,以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伦理学-自然神(话)学"为核心依据,为"公正地与热爱柏拉图的人站在一起""远超随便哪个男人""雄心勃勃""探究这位哲人学说"的多姆娜皇后,表明了哲人柏拉图的心志:德性是哲人幸福的自足根据,一旦自由民主平等城邦中民众的分歧超出了限度,哲人就有充分的理由走上苏格拉底所谓"向上的路",在书写的"对话"中建构关于理想城邦的神(话)学。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是个帅哥,这一点雅典城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知道,据说他的名字就来源于他宽阔的肩膀,当然也有说来源于他宽阔的额头。难得的是,这样的帅哥竟然不是一个浅薄的小白脸,他还是一位运动健将,两次在雅典运动会上获得了好名次。有脸蛋又有身体,这样的男人已经足够让人着迷。更何况他还出身贵族,前面有如花似锦的前程。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一青年才俊啊。大家都想不通为什么他会去做苏格拉底的学生:一个自称一无所知的人,能教给学生什么东西呢?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另一个成功的男人。事实上,就算柏拉图自己也想不到会在20岁的时候遇见苏格拉底。看到  相似文献   

13.
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之于色诺芬的著作和柏拉图的早期对话。传统观点认为在《回忆苏格拉底》中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在效用"的美学观点,并以此作为其美学思想的元点。但是这种概括没有把握住苏格拉底美学思想的精髓,"美在合目的性"才是其美学思想的要义所在。它涉及合乎人的目的性和合乎神的目的性两个层面。"美在合目的性"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对古希腊美学"和谐说"的改造和扬弃,同时也构成了柏拉图"美在理式说"的滥觞。  相似文献   

14.
会饮是古希腊社会中普遍流行的一种习俗,在宴会上人们通过赞颂诸神与饮酒来庆祝。柏拉图的《会饮篇》展现出阿伽通获奖的次日,众人在他家饮酒庆祝的场面。参加会饮的人共有7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爱欲观进行解读,人们往往过于关注苏格拉底的赞辞,以及"柏拉图式的爱",而忽略了古希腊社会爱欲观的多元化。文章通过对《会饮篇》中7个人物赞辞的解读,展示出古希腊多元化的爱欲观。  相似文献   

15.
一、孟子的"理想国"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孔孟》中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是的,孟子确实是中国的"柏拉图",因为他也有自己的"理想国":统治者役民以时,治民之产,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就《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来说,他的伟大构想是分两个阶段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一、孟子的"理想国"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孔孟》中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是的,孟子确实是中国的"柏拉图",因为他也有自己的"理想国":统治者役民以时,治民之产,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就《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来说,他的伟大构想是分两个阶段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立场     
<正>有一天苏格拉底正在家里看书,他的学生柏拉图气冲冲地跑来,对老师说:"朱诺这人真是太差劲了!"苏格拉底抬起头问道:"你为什么这样说?"柏拉图说:"他老挑剔你的学说,并且说你的扁鼻子是天神施降惩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苏格拉底之死在根本上反映的或许不是哲人与政治的冲突,而是好人与好公民的冲突.如果将《申辩篇》的论证主题概括为"我是一个好人",那么《克里托篇》的论证主题则可以概括为"我要做一个好公民",在做好人与做好公民之间发生冲突时,苏格拉底选择了做好公民.由苏格拉底之死引发的好人与好公民的政治伦理焦虑在民族国家主导的现代社会有了不同于城邦时期的表现形态.在政治领域逐渐缩小的现代社会,好人似乎比好公民具有更加根本的意义,与此相应,好人教育似乎比好公民教育更为根本.  相似文献   

19.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4,(2):F0002-F0002
正2.柏拉图一、生平介绍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出生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柏拉图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阿里斯通、母亲是克里提俄涅,他在家中排行老四。由于柏拉图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其他才华,古希腊人还称赞他为阿波罗之子。柏拉图在四十岁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米创立了自己的学校——阿卡德米学园(Academy),  相似文献   

20.
“未经思索的人生不值得一过”一语,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申辩时说的话。哲学家是一些把生命看得比生命本身更重要的人。用苏格拉底的话就是“必须追求好的生活远于生活本身”。所以,当法庭以抛弃哲学为条件赦他的罪时,他拒绝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