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出版社或期刊编辑难免会经常遇到与作者的交往,他们对编辑总是尊崇有加,毕恭毕敬,而有的编辑往往担心与作者联系过于密切而惹来难以推却的“人情稿”,于是对他们虽“礼尚往来”却敬而远之。实际上,编辑和作者是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共同体”,是相互扶持的鱼水关系。在编辑出版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并非小事     
某报有一篇报道,题目是《一个士兵与一座金矿》,由两位作者署名。这篇报道的结尾处写道:采访结束,再次看了看这位曾被“埋”在金矿之中的普通士兵,“我想,泰戈尔说得好……”明明是两位作者合写的报道,作者怎么成了“我”?读者应该把这个“我”看成两位作者中的哪一位呢?有一些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报道或特约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记者看到”、“记者发现”这样的字眼。读者读这样的报道时,难道会对那位在稿件上署了名的通讯员视而不见吗?这问题其实好解决。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合写报道,若文中需要作者出现,…  相似文献   

3.
某杂志中有一篇文章,谈及作者参与发展新华社电视报道的事。文章最后写道:前路漫漫,我们期待着“蓦然回首”时,新华社电视音像事业的一片“灯火阑珊”!这里的“阑珊”,与作者的本意正好相反。作者的本意,是祝愿新华社电视音像事业的前景辉煌灿烂,而“阑珊”是“衰落、稀少”的意思,岂不是大相径庭!像此类意与愿违的用词,在新闻作品中屡有出现,盖因作者或编者对词义的误解或不求甚解。如,“七月流火”的本意是暑热开始消退,但是常被人用来形容天气酷热。又如,“差强人意”本指大体上还能够令人满意,但常被人误用为“不太行”…  相似文献   

4.
关于有些报刊社对作者支付稿酬问题,笔者与许多作者一样,多有微词。因为遇到过不少“困惑”和“烦恼”。个中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时间过长(或三四月、或一年半载);二是漏发(有时去信或几次去信查询才补寄来);三是不发(多次致函催问如石沉大海)。对此,时下有些报刊也  相似文献   

5.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其中写的应该是作者身历、目击或亲自查访的事实。然而,现在有许多作者(记者、通讯员)却是当的“二传手”、“经销户”,所用材料多是纸上得来、电话要来。下面不妨展示几种:照抄照搬,招牌换记。有的人惯吃“现成饭”,对拿到的公文或简报,不作调查,便在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业余作者,近年来经常向各级报刊电台投稿,迄今为止已左国内近八十家报刊电台上发表稿件三百七十余篇。通过投稿,我发现绝大多数报刊对作者都是很尊重的,但也确有部分报刊从不同程度上“冷落“了作者。据我归纳,目前报刊对作者投稿作出的反应大体上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日“特别积极型”。报刊收到作者的来稿后,及时向作者发出“收稿通知单”或“用稿通知单”抑或退稿信。稿件一经采用即寄报(刊)样和稿酬。《法律与生活》、《秘书之友》、《人才开发》等报刊就属于此种类型。二曰“积极型”。报刊收稿时不向作者发出任何“信号”,若刊用就寄报(刊)样和稿酬,不采用则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说:“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我认为这里所说的“见解”实质上就是“观点”。艺术创作如此,新闻写作也是这样。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有时生怕读者不明白作者的意图,唯恐自己宣传教育的气氛不够浓烈,因此,往往作者和盘托出自己的观点,甚至将自己的“见解”化作“闪光”、“高大”的溢美之词(任意拔高或虚假失实不在此列),充塞字里行间。作者的用意也许是好的,但往往是出力不讨好。因为读者反感那种赤裸裸的说教或宣传味太强的报道,聪明的记者、通讯员总是将自己的“见解”巧妙地寓于新闻事实的报道之中。  相似文献   

8.
《洛阳伽蓝记》作者的姓氏,或作“杨”、或作“阳”、或作“羊”,迄今未有定说,而“杨”姓说一直占主导地位。但事实上,《洛阳伽蓝记》的作者应当是“阳街之”,而非“杨街之”或“羊街之”。阳街之大约出生于511年前后,而卒于550—559年期间。  相似文献   

9.
以文字形式表现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感情,只有同时做到两点,文章才是真切的、活生生的: 一,作者的写作活动,首先是作者的真实心理活动;二,描写他人,刻画他人,首先是体察该人的真实思想、真实行为。 有一个常用词,叫作“真实”。以此要求作者,就是要忠于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要求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表现、描绘,就是要写得真实。有人问:在写作上什么最难?回答是:写像了最难,写真实了最难。“真”与“实”不是同一个概念。写“真”了,难;写“实”了,尤其难。“真”是指外观上的“大概齐”准确;“实”则是指内在的、精微的准确。…  相似文献   

10.
向勇  刘国栋 《编辑学报》2002,14(B11):58-59
分析“一稿两投”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止“一稿两投”的具体措施。“一稿两投”主要由评职称和报成果奖等因素造成;期刊编辑部主动查阅作者所发表的文章、强化与作者间的约定并加大宣传力度,是杜绝或减少“一稿两投”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科技论文摘要中的人格化与省主语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标准指出,编写文摘时要注意,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1]。有些文章中将“本文”一词人格化是不妥当的。例如:“本文观察胃癌患者CEA含量与肿瘤部位、组织分型及手术的关系……”显然,观察者应该是该文的作者,而不是文章本身[2]。国家标准发布已十多年了,刘永岩[2]上述观点提出也近十年了,但“本文”一词,这一不合理的人格化,至今仍大量出现于许多期刊的论文中。现就科技论文中人格化与省主语句的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以供研讨。  1.合理的人格化汉语作者往往有省略或避免使用“本(文)作者”、…  相似文献   

12.
在岭南广州,提起袁伟时,媒体人尤其是思想文化学术类的媒体中人,恐怕少有不知道的。他是中山大学的老教授,近代史研究专家,思想活跃、生产力强、“卖座”率高的作者,此外,他还有一个独特的角色,就是做为媒体牵线搭桥、延揽作者的“红娘”。“红娘”先生袁伟时口碑很好:人脉既旺,眼光又高,最难得的就是那副古道热肠。他一直为广州多家媒体做“红娘”,使不少媒体与作者结下良缘。其功虽不昭,影响却深远。因此,媒体人对这位“红娘”尊敬有加。要说袁伟时的人脉,据我所知,他与国内国外、知名或不知名、年老或年轻、或哲学或历史或文学或法学或政治学等方面的学者都有交往。其本身又是学术中人,熟悉学术界的情况,所以,说他是“作者信息库”一点也不夸张。他给媒体提供信息、帮助约稿或推荐文章,全都因了这人脉。利用学术讲座和研讨会来牵线搭桥是袁伟时的主要方式,而这种方式,非有人脉者不能做到。中山大学是一群媒体人爱去的地方,那里常常会有学术讲座和研讨会。多半,讲座和研讨会是由袁伟时召集和主持,而主讲人则天南地北、海内海外都有。这种方式持续了多年,似乎已成了一种传统。媒体人经常参与学术活动,按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可是,当它由一个人而发生,并长期坚持时,就非同...  相似文献   

13.
贺子岳  张子纬  陈晓峰 《传媒》2019,(17):32-34
传统同行评议模式通常采用“单盲”或“双盲”两种评审方式,“单盲”即作者信息对审稿人单向公开,“双盲”则指作者与审稿人信息双向匿名。因此,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稿件审理过程中透明度不足的问题,导致编辑、作者与审稿人之间的信任缺失。当多名审稿人之间产生较大意见分歧时,这种模式会明显降低期刊的审稿效率、提高运营成本,甚至审稿人在“确认偏见”的影响下,可能产生较大误判,不利于创新性成果的发表。此外,这种不平等的评议制度,容易让审稿人基于自身利益作出不公正评价的行为有机可乘,甚至使得编辑有权力凭借个人喜好或采用不合理标准直接拒绝稿件,而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写作中的人称问题?就是当作者确定了主题、选择了题材以后,开始进入具体的写作过程,他就必须恰当地找到一种叙述的角度或立脚点。这种叙述角度或立脚点,就是文章的人称问题。记载或叙述事情的经过或人物的经历,总得有个记叙的主体。也就是作者总得用什么人称面对读者,来进行记载和叙述。在一篇文章中,人称必须相对稳定,人称混乱会使文章头绪不清,给读者听众理解文义造成困难。在叙述中,作者以当事人、见证人的身份,讲述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情,使读者听众能够亲切地感受到,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第一人称常常使用代词“我”或“我们”。如果以客观的立场,讲述他人的事情,称事件的主人公为“他”或“他们”。这种叙述就是第三人称。当作者用“你”或“你们”的称谓去叙述时,就是第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阐发托马斯“情境定义”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对人类意识功能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介入作用表示很大的关注。作者认为:人际传播本质上并非是一个由“讯息”、“通道”、“噪音”、“反馈”等因素组成的,外在于人的机械过程,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相遇,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符号互动”。由于个体的创造性译解与既定符号世界或社会共同定义之间本质上存在的同构性,人与人之间沟通和理解便得以可能,但人际传播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所谓“沟通”或“理解”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一个无限逼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浅谈﹃和﹄与﹃或﹄作为连词时的区别煤炭工业出版社辛广龙科技文稿中,“和”与“或”作为连词时,使用频率是较高的。由于科技著作的作者通常不太注意文词的合理用法,常将两词混为一谈,给技术内容的表述带来了曲解,甚至造成表述错误,因而有必要分清“和”与“或”作...  相似文献   

17.
近有香港朋友致函国家版权局负责同志,对内地某些出版单位拟擅自大量翻印香港作者亦舒的小说表示不安,并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制止此种侵犯版权的行为。继“金庸、梁羽生热”和“琼瑶热”之后,不知某些出版社是否要掀起一股“亦舒热”,作者对此亦感不安。不经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者授权,随意翻印,以至滥编滥印港、澳、台作者的作品,又不付酬,这是一种严重侵犯版权的行为,实不可取。  相似文献   

18.
“一朝天子一朝臣”,个中含义人所共知。而近年来,却也出现了“一朝编辑一朝作者”的现象,这颇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深思。   所谓“一朝编辑一朝作者”,是指媒体中的一种不正之风,即有少数编辑在选用作者的稿件时,不是以稿件的质量作取舍标准,而是以是否为自己的熟人或“关系户”作为用稿准则,这便出现了“换了个编辑即换了一批作者”的怪现象,故被人们称之为“一朝编辑一朝作者”。   “一朝编辑一朝作者”,这“作者”队伍的构成,往往为三种人员:一是编辑的亲朋故友;其次为与编辑有功利牵扯的“关系户”。如我在甲报刊当…  相似文献   

19.
所谓视觉新闻,就是作者将自己目击到的或经历过的新闻事实描摹或拍摄给受众看。从电视上看到的,我们称之为“现杨报道”;从报刊上看到的,我们称之为“新闻特写”。规觉新闻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作者是事件的目击者成经历者;二是采用描摹的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三是现场感强。 一、视觉新闻的构成 视觉新闻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作者观察并描摹出事件,我们称之为“作者的视觉”。另一部分,是受众通过作者的描摹看到新闻事实的真相,我们称之为“受众的视觉”。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视觉是主动的,作者视觉的内容决定着…  相似文献   

20.
现在有大量的问题,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缺乏正确的认识。什么“民主”、“平等”、“人性”、“真理”、“社会实践”、“人道主义”、“组织性”、“道德”、“权威”等等,都有一大堆糊涂观念或错误的理解。对这些糊涂的观念,压服是不行的,打棍子更不行。因为这样作不但无济于事,而且要引出相反的效果。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许多确有造诣的作者,不乐于写这样一些能启迪青年的文章,而另一些急于出人头地的中青年作者,又不愿意扎根于中国的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