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最近一个时期,报纸上失实的报道时有出现,严重地影响了报纸的威信,也给实际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不久前,由新华社播发,全国多家大小报纸、电台,包括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峨眉山摄身崖五彩蛇群遍山梁,特大蚯蚓长似蛇,林海漫漫如迷宫”的“奇闻”,是这些失实报道中最为突出的一例。现已证实,这完全是一条胡编乱抄的“奇景新闻”,虽经更正,但它的恶劣影响已经造成。不少读者来信,严肃地批评通讯社为什么播发、报纸为什么刊登  相似文献   

2.
千万不要拿“生命”当儿戏袁桥2月25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一些专业和地方报纸均报道:“合(肥)九(江)铁路于2月24日铺通”,新华社还配发了照片。令人遗憾的是,这条消息失实,是新闻界的又一起集体失实报道。真实情况是:合九...  相似文献   

3.
最近一个时期,报纸上失实的报道时有出现,严重地影响了报纸的威信,也给实际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不久前,由新华社播发,全国多家大小报纸、电台,包括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峨眉山摄身崖五彩蛇群遍山梁,特大蚯蚓长似蛇,林海漫漫如迷宫”的“奇闻”,是这些失实报道中最为突出的一例。现已证实,这完全是一条胡编乱抄的“奇景新闻”,虽经更正,但它的恶劣影响已经造成。不少读者来信,严肃地批评通讯社为什么播发、报纸为什么刊登这类假报道,指责记者的欺骗行为。读者的批评是尖锐而又十分正确的,它又一次向新闻界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熟视无睹,应该引起严重注意。  相似文献   

4.
最近,河南省信阳制药厂厂长、党委书记李庆勋向新闻界呼吁:震惊全国的“贵州印江县中小学生服药中毒事件”(以下简称“印江事件”)早已真相大白。新闻媒介应停止对这一事件的失实报道和转载失实报道,不要再使我们厂受到伤害了。李庆勋指出,“印江事件”已经过去快一年了,可是至今一些报纸中还出现关于这一事件的失实报道。他无奈地说,记者先生,请饶了我们厂吧!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 1991年12月10日贵州印江县有关部门对该县  相似文献   

5.
我们平常所说的失实,是指新闻作品中事实的“明显”失实。比如说,把对的弄成了错的,抑或模棱两可的;又比如说,将人名、数字、细节弄错,等等。一句话,这类失实,是新闻工作者采访不实、作风不实而致的新闻失实。或者说,这是“显性失实”。 有显性失实,有没有“隐性失实”或“潜性失实”呢?有的,而且有的还很要命,很可怕。近日参加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南店乡降下一个一吨重的特大冰雹。从地方到中央的一些新闻单位都作了报道,遗憾的是这又是一次失实报道。《人民日报》7月23日报道了这条消息,7月24日就刊登了否定消息,说:“内蒙古千公斤冰雹至今查无目睹者,气象专家认为不可能有这样大的冰雹。”7月25日《羊城晚报》刊出一幅漫画,指出此事“是一个叫做鲍永胜的人杜撰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这个地区,究竟是杜撰生造,还是事出有因?很有必要弄个明白。冰雹是个易溶体,调查应从哪里入手呢?《人民  相似文献   

7.
报纸上有些失实新闻都不是作者有意为之,而是由于个别细节、个别措词不当,或者随意变换角度造成的。因为这类失实不是通篇捏造,可以称之为“轻微失实”。但是,“轻微失实”的报道也会带来很坏的影响。为此,本文就“轻微失实”的原因略作分析与探讨,目的是杜绝失实报道,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可信性。一、使用语言不当  相似文献   

8.
把好“事实关”这是编辑在修改稿件中的一条重要职责。那么如何把好“事实关”避免失实?我们觉得除了把住出入比较大的失实外,更多更重要的是把住报道事实的程度要恰如其分。有些通讯员在来稿中,为了报道某一事件,往往字里行间自觉不自觉地扩大了报道事实,编辑稍一粗心,就会出现差错,乃至发生失实报道。去年,我们收到了河北省武邑县薛庄乡乡政府一  相似文献   

9.
2月25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首都一些专业报纸和地方新闻媒体均报道:“合(肥)至九(江)铁路于2月24日铺通”,新华社还向各报发了传真照片.令人遗憾的是,这条消息是新闻界的又一起集体失实报道.  相似文献   

10.
许是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知情的读者揭发、批评某篇新闻报道失实问题,当报社向作者及其所在单位进行核查时,得到的答复是“此稿基本属实”,并以此为由证明不算失实。不少报道中的失实问题,便在这个“基本属实”的口实掩护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得不到及时地、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报刊上失实的虚假报道给社会和新闻界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为什么这些“病症”久治不“愈”呢?我以为有三个原因:一是现实社会中的“面子风”、“人情风”;二是动乱年代的“虚假根”;三是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差。“杜绝”失实报道并非易事。我感觉较好的如《人民海军》报,发现报道失实或抄袭之作,马上追回稿费,并将作者的真实姓名公布于报端进行批评,停止半年用稿资格。当然,这只是报社方面采取的措施.只是一种对失实的惩罚办法,毕竟是在发现失实之后。那么,如何使作者自觉不搞失实报道,怎样克服这个顽“症”呢?看来很值得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2000年的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是在本世纪最后一年我国改革和建设具有历史性、标志性的年份里召开的,是适逢全党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总结基本经验,研究解决全局性重大问题的情况下召开的。这样的时刻,这样的背景,赋予今年的“两会”重大而特殊的意义。集中精力搞好“两会”报道工作,是人民日报的一项光荣任务。遵照中央领导同志对人民日报报道工作的指示和“两会”对新闻报道工作的总体要求,人民日报编委会确定了“高出一筹、万无一失”的目标。在大会闭幕时,回过头来看“两会”报…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位科研人员反映,某些报纸在报道她的科研成果时严重夸大和失实,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纷纷议论,影响我国和她本人的声誉。一位中央领导同志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严肃地指出,报道严重失实,又不给本人看,“这是政治上极不负责任,职业上不讲道德的行为”。科技成果报道是科技宣传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使命在于向广大读者传播科技知识和信息,以利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我们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准确地、科学地报道科技成果。经常有这样的事,报刊的科技成果报道出了差错,人们首先不是议论记者、编辑的过失,而是认为研制者在“吹牛”。因此,失实的科技报道影响了科技工作者的声誉。对于读者来说,他们本来希望通过科技新  相似文献   

14.
新闻失实并非不可避免,而防止失实,核实是关键。 做好核实工作,牵涉到采编人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这些不在本文阐述之列。本文只意在总结他人经验及个人的采编实践,从方法和技巧方面谈如何做好核实工作。 核实,包括采、编两方面的内容。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环节。有经验的记者在采访的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去伪存真也即是核实的工作。 采访中有几点是要注意的: 一、官方的、文件上的、载之于印刷品上的材料并非都绝对真实可靠。 1989年《人民日报》刊登的“天降一吨重冰雹”的失实报道便是作者根据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民政局的“灾情报告”写出的。而“灾情报告”中的“一吨重冰雹”并没有人亲眼目睹,只是写报告人听了传闻后的估算。作者未予以核实,完全相信报告,结果闹了笑话。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1997,(1)
近日,在编辑部接到这样一个电话:“喂,你报刊登的《巨款还失主》一文严重失实,损坏了我的名誉……”“同志,您说的那篇稿子失实在哪里?请说具体些。”我边接电话,边找出刊载那篇稿件的报纸。待我耐心听完对方的话,又阅读了那篇报道后,才知事情的原委。原来,此文...  相似文献   

16.
俞浙前 《新闻实践》2011,(10):50-51
新闻失实的原因有多种,除了作者主观造假之外,最为常见的恐怕就是信源失实。很多人以为,这类失实多见于“负面报道”或“突发事件”,但笔者认为,这些领域并非“重灾区”。因为在做这类报道时,绝大多数记者会异常警惕、如履薄冰。相反,更需要重视的是“正面报道”。  相似文献   

17.
翻阅今年《人民日报》扩版后的第一季度报道,有这样一个突出感受:体现党的意志浓了,报道基层内容多了,新闻可读性强了,版面设计新了。总之一句话,在保证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活动报道的基础上,大量增加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稿件。《人民日报》这次扩版,不单纯是版面页数的增多变厚,在内容上也增加了新闻性、指导性和思想性的厚重之感。贴近即亲近。“两会”期间,与一位来自农村基层的人大代表谈起《人民日报》的变化,他概括了一个“亲”字———“越读越觉得亲了”。据他介绍,他原来看《人民日报》从头到尾大致翻阅一下标…  相似文献   

18.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在西昌市建立“彝海结盟纪念碑”的消息,在近两年的时间内,电台和报纸多次报道,多次失实,成了“马拉松”式的失实报道。 1983年,为纪念五十年前红军长征路过凉山,凉山州委准备在西昌市建造一座“彝海结盟纪念碑”。1984年2月中旬,四川日报刊载了一条消息,说雕像已经“落成”。事实上,雕像并没有落成。这条消息  相似文献   

19.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在西昌市建立“彝海结盟纪念碑”的消息,在近两年的时间内,电台和报纸多次报道,多次失实,成了“马拉松”式的失实报道。1983年,为纪念五十年前红军长征路过凉山,凉山州委准备在西昌市建造一座“彝海结盟纪念碑”。1984年2月中旬,四川日报刊载了一条消息,说雕像已经“落成”。事实上,雕像并没有落成。这条消息  相似文献   

20.
2月9日,新华社发了一条不寻常的新闻,它不是报道什么新人新事,而是公开说明自己发的一条消息失实。事情是这样的:2月5日,新华社曾报道河南省著名劳动模范阎建章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其实这个研究所并不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而是一些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农民合办的。新华社对上述失实报道作了更正,指出“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