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白莲 《初中生》2008,(11):27-28
著名剧作家夏衍、于伶与郭沫若都是好朋友。1942年于伶过37岁生日,夏衍即席赋《赠于伶》七绝一首:。长夜行人三十七,如花溅泪几吞声。杏花春雨江南日,英烈传奇说大明。”诗中巧妙地把于伶的四部剧作名《长夜行》《花溅泪》《杏花春雨江南》《大明英烈传》嵌入了进去,形象生动地概述了他的艺术和人生经历。这首诗夏衍自谦为“十足的打油诗”,其实他是严格按照诗词格律写的。  相似文献   

2.
作文的创新,固然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但主题的创新,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怎样对主题进行创新呢?从郭沫若妙改诗联的具体实例中,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借鉴。郭沫若、夏衍和于伶是好朋友。1942年2月的一天,大家聚在一起庆贺于伶37岁生日。于伶是著名的剧作家,其剧作有《长夜行》、《花溅泪》、《杏花春雨江南》、《大明英烈传》等。依据于伶的这些创作成就,夏衍即席赋  相似文献   

3.
1937年日军攻打上海,文化名人与进步青年纷纷出走,走向武汉、桂林、重庆,走向延安。上海的话剧舞台上,主角们也频频出走,奔向远方。然而,绝大多数的人没有走,走不了。本文以张爱玲的话剧《倾城之恋》为核心,参照“孤岛”时期于伶、夏衍的以“出走”为主旨的文本,结合当时的语境与战后的二元政治观点,探讨精英与大众、男性与女性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4.
1937年日军攻打上海,文化名人与进步青年纷纷出走,走向武汉、桂林、重庆,走向延安。上海的话剧舞台上,主角们也频频出走,奔向远方。然而,绝大多数的人没有走,走不了。本文以张爱玲的话剧《倾城之恋》为核心,参照"孤岛"时期于伶、夏衍的以"出走"为主旨的文本,结合当时的语境与战后的二元政治观点,探讨精英与大众、男性与女性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是夏衍戏剧创作的丰收期,这个时期的剧作确立了夏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篇文章从矛盾的冲突、简洁的文风、暗示性的布景以及审美接受等角度比较夏衍抗战时期的戏剧与契诃夫的戏剧创作,以期对夏衍此时期剧作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丁景唐于四月上旬来我院向中文系师生介绍了他主持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的编辑情况及其特点。《大系》分文学理论、小说、散文、杂文、报告文学、诗歌、戏剧、电影、史料·索引等九集二十卷,共约一千多万字。著名作家周扬、巴金、吴组缃、聂绀弩、芦焚(师陀)、艾青、于伶、夏衍分别为各集写了序言。《大系》的一个显著特点(与1917—1927第一个十年比较),是作品来自第一手资料,有出处、有日期,有的历来未曾被选家选收过。因此,它真实地反  相似文献   

7.
袁诹 《学习之友》2014,(5):12-12
从牧惠先生的杂文《夏衍的雅量》知道,夏衍担任文化部副部长的时候,讲了外行话被两位朋友“痛损”,他因此发奋学习,传为佳话。朋友之一是吴晗,他冲夏衍说:“你还当文化部长呢,这一点都不懂”。  相似文献   

8.
只有从根本上以一种艺术的标准来重新解读夏衍的剧作,才能揭开长期以来笼罩在夏衍头上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面纱。对夏衍剧作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析"现实主义剧作"的艺术特征,而应该从真正艺术审美的角度重新审视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包身工》是夏衍先生著名的报告文学,这篇文章之所以至今读之仍令人震撼,是与夏衍先生对互补手法的熟练运用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包身工》是夏衍先生著名的报告文学,这篇文章之所以至今读之仍令人震撼,是与夏衍先生对互补手法的熟练运用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夏衍对文学创作的独特贡献不在戏剧,而在报告文学。夏衍的报告文学起步虽晚,起点却高,他缩短了报告文学和小说之间的距离,又为报告文学和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是夏衍把中国的报告文学推向了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2.
夏衍写贺词     
夏衍和大学者、大作家钱钟书、杨绛夫妇交谊很深。钱钟书80华诞时,夏衍写词致贺,词日:“风虎云龙笔,霜钟月笛  相似文献   

13.
《包身工》的作者是夏衍,他原名叫沈端先。沈端先何以要用“夏衍”作笔名呢叫夏衍自传》:“至于我现在常用的笔名夏衍,开始于一篇短篇小说他》,以后写剧本,都用这个笔名了,用得多了.于是现在的一般朋友.也以为我真的姓夏了,其实,夏衍是我父亲的号“雅吉”的谐音,如此而已。”夏衍的父亲沈学诗,号雅言。《琐忆》“……鲁迅先生经常在忡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课下注释说:帅报》,旧中国历史最久的一份报纸,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在上海创刊为何就能命名为“申飞呢以辞海》:“申,上海市的别称。以境…  相似文献   

14.
夏衍、田汉、曹禺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剧作家。文章拟从情调这一特定视角出发,以夏衍剧作为轴心,将其分别与田汉、曹禺剧作一比较。这种比较旨在以此突出夏衍剧作情调的独特性,而无意做出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5.
夏衍留学日本,与日本学普罗剧作家藤森成吉过从甚密。1929年4月,夏衍翻译了藤森成吉的两部剧作《牺牲》和《光明与黑暗》。尔后,夏衍创作了大量的剧作,醒目于中国现代剧坛。倘若将夏衍的剧作与成吉的剧作相比较,就会发现,两者都带有明显的理性色彩,即语言的理论色彩和生活的政治色彩。这种理性色彩体现出了“倾向性”戏剧的特征。虽然,夏衍特别不满意并极力摆脱“倾向性戏剧”的影响,但他与藤森成吉一样,囿于普罗文艺的功利性,在戏剧创作中若即若离地表现出了“倾向性戏剧”的倾向,就是戏剧的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16.
夏衍留学日本,与日本学普罗剧作家藤森成吉过从甚密。1929年4月,夏衍翻译了藤森成吉的两部剧作《牺牲》和《光明与黑暗》。尔后,夏衍创作了大量的剧作,醒目于中国现代剧坛。倘若将夏衍的剧作与成吉的剧作相比较,就会发现,两者都带有明显的理性色彩,即语言的理论包彩和生活的政治色彩。这种理性色彩体现出了“倾向性”戏剧的特征。虽然,夏衍特别不满意并极力摆脱“倾向性戏剧”的影响,但他与藤森成吉一样,囿于普罗文艺的功利性,在戏剧创作中若即若离地表现出了“倾向性戏剧”的倾向,就是戏剧的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17.
夏衍、田汉、曹遇都是中国现代学史上重要的创作家。章拟从情调这一特定视角出发,以夏衍剧作为轴心,将其分别与田汉、曹遇剧作一比较。这种比较旨在以此突出夏衍剧作情调的独特性,而无意识做出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艺史上,夏衍以其电影和戏剧的剧本创作写下了重要的一页。探讨夏衍的影剧美学观对研究我国现当代电影和戏剧(话剧)来说都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在报告文学《包身工》诞生之前,上海的明星电影公司就曾拍过一部电影,叫《女性的呐喊》。这是第一部描写包身工的文艺作品。它的材料,就是夏衍提供的。夏衍最初了解包身工的情况,是通过中共上海地下党中从事工人运动的几位同志。夏衍也曾接触过一些描写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女工生活的文艺作品,和她们比起来,中国的包身工简直就像是生活在地狱了。夏衍后来回忆说:“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更使我们这些知识分子感到‘灵魂的震动’。” 1935年,夏衍找到了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时代的同学,到包身工工作的车间去看了几次,对她们的劳动条件有了一些了解。可是要懂得“带工头”对包身工的管理制度和她们的生活情况,就非  相似文献   

20.
夏衍是中国话剧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剧作家,有关他的剧作研究,迄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回顾六十年夏衍剧作研究的历史和取得的成果,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探寻研究规律,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