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范新爱 《青年记者》2016,(21):77-78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型,传统的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特征愈发明显.为实现政务信息的及时公开、与人民群众的有效沟通,各级政府纷纷开通政务微博.然而,随着政务微博数量的爆炸式增长,问题也不断凸显,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及政府公信力不足是政务微博助力政府形象塑造的最大挑战. 政务微博的特性与政府形象改善内在需求的契合度 政务微博作为创新解释行为的一部分,隶属于政府行为,也承担着解释政府行为的功能.相较于传统党报期刊、网站,政务微博自身优势为塑造政府形象带来了更大突破.  相似文献   

2.
高坤 《青年记者》2012,(18):85-86
微博正以140个字的简短手指运动和“秒互动”的传播优势,开启政务互动的新时代.复旦大学发布的中国第一份《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3月20日,中国已有2400余个政务微博.“微博问政”已渐成政府信息公开的新趋势. 应用 1,官方微博打破中国传统的官民对话体系,创新政治沟通方式,拓宽政治沟通渠道.政府可通过微博的粉丝或私信功能,与网民展开交流,搜集民众对有关政府工作的建议,听取他们的诉求.  相似文献   

3.
禹辉映 《东南传播》2014,(2):107-108
政务微博的兴起和发展,开启了新时期我国政务公开的新局面,政务信息公开实现了方式和内容的变革。微博平台政务公开,具有发布公共信息、倾听公民意见和澄清网络谣言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截至2011年12月10日,在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新华网四家微博网站上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为50561个。政务微博为政府的社会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如何有效地应用这一新兴工具,以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政府部门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政务微博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工具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探索,政务微博在政务公开、官民互动、网络舆情监测、突发事件应对、提升政府公信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政务微信是继政务微博之后出现的新兴政务平台,它对各级政府开展政务公开、舆论引导、民意通达、政府形象塑造、政务管理创新等都具有积极意义.而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与国际交往中心,其在政务管理创新方面的尝试与举措对其它地区产生着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综合应用质化与量化研究方法,针对82个首都政务认证微信账号进行了全面追踪分析与重点个案剖析,让“数据”自己说话,客观反映首都政务微信的发展现状,深挖存在问题并提出对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帅志强 《东南传播》2013,(1):100-102
政务微博已经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政务微博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与话语互动有密切的联系。政务微博在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的实际功能主要表现在增进政民沟通效果、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加速社会信息传播、改进政府服务方式。政务微博的问政执政、汇聚民意、服务民生等潜在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政务微博要更好地实现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应该建立工作流程机制、舆论引导机制、系统联动机制、政民互动机制等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政务微博作为一种政民互动的直播工具,创新了政府与民众互动沟通的方式。要规范政务微博档案化管理,充分发挥政务微博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务改革、倾听民众诉求等方面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袁晓川  刘昱 《青年记者》2020,(11):90-92
我国政务微博自2009年开通,截至2019年6月,31个省(区、市)均已开通政务微博,仅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数已达13.9万个①.相关政策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使得政务微博的发展由“自由生长”转向“有序管理”.政务新媒体的社交媒体属性明显,在政务公开、政务管理、政务服务中强调与公众的互动、沟通.  相似文献   

9.
梅洪 《兰台世界》2012,(26):21-22
政务微博目前已成为官民互动新平台,并呈现亲切、人性化等特点,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新途径.本文将从信息组织、信息交流、信息安全等方面对政务微博的现状进行剖析,并提供相关建议,以推进政务微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冯帆 《青年记者》2016,(6):81-82
政务微博及其特点 微博平台上的运营主体主要以个人和社会组织为主,传播内容也呈现出较明显的娱乐性.但2011年后,随着微博传播效果的不断提升,一些政府部门开始筹划并运作自己的微博平台,这种由政府运作管理的微博就是政务微博. 政务微博是微博的一种特殊形态,主要受众是公众,主要作用在于公开政务信息、倾听民众呼声、解决民生问题.较之其他形态的微博,政务微博有其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政府部门通过政务微博的开通和运营,向公众提供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咨询和互动服务,已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作为各级政府部门的新型社会管理方式,政务微博又肩负着舆论引导和舆情处理的重要职责。本文试图借鉴社会学中的框架整合理论,从微观层面探讨政务微博的运营策略。  相似文献   

12.
政务微博在政务信息公开过程中,通过转发、引用和被转发、被引用其他政务微博的信息,形成了信息共享网络.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简称SNA),可以从网络结构的视角分析共享特征,对我国政务微博信息共享水平提升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政务微博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这种新型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迫在眉睫。本文从政务微博发展现状入手,对政务微博的档案价值、收集方式、收集主体和保存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引起档案学者和档案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传媒》2021,(8):6-7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江凌:面对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发展趋势,运用新媒体的力量传播党的主张、弘扬主流价值、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正在成为普遍共识.河南作为政务微博起步较早的省份,全省政务微博账号数量全国第一,这些政务微博在推动政务公开、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热点、引导重大舆情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要更好地把弘扬社会正能量和利用微博平台的大流量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用青年的"打开方式"引领青年,更加善于把传播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提高政务微博的开设率、覆盖面上下功夫,在增强内容创作能力、服务运营能力上做文章,全面提升政务新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刘佳 《新闻实践》2014,(6):55-57
在新媒体时代,微博逐渐成为网络舆情的主阵地之一。政务微博可以进行新闻舆论引导,有助于政府信息公开,树立政府的积极形象,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政府窗口的政务微博,有着不同于普通微博的特征:第一,权威性;第二,公共性;第三,客观性。这种不同的特点也使得政务微博在处理、管理舆情上有着不同于以往管理方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政务微博信息公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政务微博信息公开的因素,并对其作为测评指标的影响力加以分析。根据评估体系进行测评,最后在分析测评结果的基础上,指出了一些政务微博亟待加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石小月 《青年记者》2017,(29):82-83
如人一样,媒体是有自身的人格化特征的.如果长期观察一家媒体,从它的选题报道、言语倾向等方面就能判断出其背后的立场、态度、品位等人格化特征.长期以来,政务微博一直是政务新媒体中的核心力量,成为沟通政府与公众的重要桥梁.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7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明确提出“管好用好政务新媒体”.截至2017年3月31日,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68839个,其中政务机构微博129568个,公务人员微博39271个.①政务微博在传播中究竟该如何发挥桥梁的作用,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过去的三年多,政务微博,尤其是公安系统和宣传部门等的政务微博发展形势可喜,对于社会管理创新和政府信息公开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综观全国政务微博的格局,却存在结构性失衡,呈现"双金字塔"分布。截至2013年底,各级各类政府部门,仅在新浪微博开设的账号就超过了10万个,其中,县处级以下占比超过97%,像《广州日报》提到的"中山过半微博成花架子……过半政务微博‘粉丝’不足500人,过半微博今年日均发帖数不足1条",其  相似文献   

19.
何芳 《编辑之友》2012,(7):21-22
政务微博形成的传播力已逐渐成为政府传播的生力军,作为一个政府与公民信息公开、互动交流的新平台,也面临部分官员对政务微博的认识存在误解,运行处于自发状态,管理机制有待加强等困境,政务微博需要在建立有效的聆听、反馈机制上寻找突破口,寻得更有效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政务微博与“南京发布” 新媒体时代,微博是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作为政府机构进行公共管理的方式之一,政务微博成为政府发布政务信息、受众进行网络问政的重要工具,通过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及时转发互动,政务微博成为沟通政府与受众的桥梁之一.从部门类别来看,较之部门分布不均、多以公安系统微博为主的发展期,目前开通政务微博的部门已涉及宣传、交通、司法、公安等各单位,部门类型日趋均衡化.伴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政务微博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推动着政务微博的机构化与机制化进程.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