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习内容和要求〕 通过选读课文有关句群,讲清“总分”和“连续”两种常用句群的特点,并运用其写法仿写句群,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话能力。 〔复习过程〕 一、读句铺垫 1.导语:这节课主要复习句群。先弄清什么是句群?句群是由几个句子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为的是表达一个中心意思。加强对句群的复习、理解和运用,将有助于阅读和写话能力的提高。 2.选择课文中几个有关句群,指导学生认真朗读,  相似文献   

2.
五年制语文第五册15课《雨》,是一篇习作例文,侧重于对事物的观察,相当于第二类课文。写的是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主要写下雨的时候,作者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懂得,只有细致观察,文章才能写得具体。培养学生写作时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紧扣“叙述有顺序,内容要具体”这一重点训练项目。全篇文章是按照雨前(推开窗户)→雨中(透过窗户)→雨后(推开窗户)的顺序写的。雨中一  相似文献   

3.
教学流程一、预习汇报,交流共享,引入新课1.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找描写“秋天”的文段,找到了吗?读给大家欣赏。2.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写“秋天”的文章,题目是:秋天的雨(板书课题)。3.读题质疑。(秋天的雨是怎样的?秋天的雨会给大地带来什么变化?……)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理解体验1.初读,读准读通,巩固生词。2.再读,读流利,可就词、句、段等内容质疑问难。(相机释疑)3.悟读,抓住重点词句,品味秋雨的美。(1)读了课文,感受到秋雨的美了吗?(引导找出描写“秋天的雨”的句子,带着对秋雨的赞美读句子。)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  相似文献   

4.
本课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训练重点是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第三、四段是文章的重点段,其教学设计如下: 第三段教学(渗透学法): 1.指名读课文,用“△”划出表示猴子动作的词语,用“——”和“?”划出描写孩子和水手动作、神态的句子。  相似文献   

5.
《避雨》一课,记叙一位公社气象站的姑娘和大家谈雨的事.赞扬了姑娘热爱本职工作,精通业务,努力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流畅,结构严谨.而且,文章用一句话点明了中心思想.在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带动全文分析理解,就能收到“牵—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一、自读课文,捕捉中心句1、学生自读课文前,教师出示问题:“我”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事?让学生带这个问题初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即,“我”在去玉山人民公社途中遇到一场春雨,人们在路旁的小草棚里避雨,与公社气象站的气象员谈雨的事.2、提问:在避雨人群中,作者重点写谁?她是什么人?(重点写一位姑娘,她是公社气象站的气象员.)3、提问:这位姑娘是一位怎样的气象员?从课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姑娘品格特点的句子来回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从文中找出中心句:“多么有心计的姑娘呀!”4、理解“心计”的意思,即有计谋,指全心全意做好事情.  相似文献   

6.
一、引向生活,感受春雨特点《春雨》教学时,正是春回大地、春雨飘洒、万象更新的时节,这为课文内容的活化和理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可把学生引向生活,以初步感受春雨特点。1.观察春雨。课前,可捕捉时机,感受春雨。要他们听一听雨声怎么响,像什么;看一看雨丝怎么样,像什么;春雨后,桃树、杨柳、麦苗、小草、青蛙有什么变化?春雨中,农民伯伯在干些什么?2.回忆生活,新课开始,以下列问题引导回忆观察所得,再现自然画面:看了课题,你知道课文写什么?你觉得春雨有趣吗?雨丝怎么样?雨声怎么样?春雨给大地上的事物带来了什么变化?进而让学生口头填充,以整体把握春雨的特点:春姑娘来了,春雨____地下,____ 地响,桃树开出了____花,柳树长出了____芽,庄稼换上了____装,青蛙唱起了____,人们开始了春忙。二、自学感知,整体把握内容让学生借助拼音,根据作业自学课文,以了解课文所描述的春雨的特点。1.读通课文,让学生根据下列要求,小声练读课文:①读准字音;②看一看课文有几句话,用序号标出来;③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后即检查标句情况,并依次抽查好、中、差三个层次学生的朗读情况,以促使学生能把课文读通。2.理出顺序。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轻声读课文,了解课文顺序:①课文哪些句子是写春雨的,用“——”画出来,想一想:春雨怎么样?②哪些句子写雨中的物,用”~~”,画出来,想一想:这些物怎么样?与春雨有关吗?③哪些句子是写雨中的人,用“==”画出来,想一想:雨中的人在干什么?与春雨有关吗?自学后,简单检查自学情况,让学生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春雨在下→唤醒万物→催人绿化(或者:雨→物→人),初步了解课文所描述的事物特点:雨景美、万物醒、小孩忙。三、活化内容,理解春雨特点为使诗歌所描述的“春雨图”活现,再现画面,创  相似文献   

7.
××六年制第九册第12课《避雨》以“雨”贯穿全文,教学时,应沿着“雨”这条线索,引导学生了解事情如何发展,人物如何介绍,段落如何联系。一、初读循“雨”理脉络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在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①课文按顺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③整篇课文在叙述过程中都离不开什么?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  相似文献   

8.
语文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功能着眼,按照人们认识事物“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过程,根据课文特点,有顺序地进行设问、引导,让学生沿着“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写得怎样—怎样学写”的思路进行探索,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把孤立地逐段繁琐分析变为联系的总体的阅读理解,把短间隔的琐碎的一问一答变为长间隔的系列的读思议辩,把割裂的分块的字词句篇教学变为整体的递进的教书育人,缩短认识过程,节约教学时间,产生整体效应。一问写什么。让学生把文章“读通”,着重点在整体感  相似文献   

9.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读顺全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各是什么?2.再读课文,边读边划,把不懂的词句划下来;用“‖”标出课文各自然段,理解每段的意思;划出写“大家”和小光看企鹅的不同动作的词语,以及小光看喂食企鹅时“心想”和“没想到”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学会抓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读懂读好课文.3.自学第一段、第四段,检查自学效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课后练习2的(1)、(2).  相似文献   

10.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捕捉作者思路,循路入境,归纳要旨,这种教法称之为以题统文教学法。 以题统文教学法一般分四步进行。例如第八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步骤安排: 第一步,读题提问,带问读文。引导学生从释题入手,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可以提出这些问题:1.什么叫“壮士”?“壮士”与“战士”、“勇士”、“烈士”的区别?(先查字典理解,再联系课文理解。)2.课文写了哪五位“壮士”?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  相似文献   

11.
教学时,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讨论:课文主要是写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哪一段写得最详  相似文献   

12.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 ,画出“她”和“我”分别是谁 ?看一看课题与文章有什么联系 ?2 .根据预习提示读课文 ,画出文中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神情动作的句子。二、细读课文 ,探究解疑(一 )学习第一部分 (1~ 4段 )1.课文讲的是阮恒给一个小姑娘输血的事。指名读课文前四段 ,思考为什么要给小姑娘输血呢 ?从哪个词看出情况危急 (迫在眉睫 )哪些句子又写出了迫在眉睫 ?指名读句子。2 .思考为什么要小孩给小姑娘输血 ?(1在场的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 2只有在场的几个孤儿可以给她输血。)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3.用“如果……就…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句子的教学。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各个年级都应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句子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怎样由浅入深有层次地进行句子教学?具体可分成三步: 第一步:建立句子概念,初步理解句意 低年级学生刚接触句子,教师要通过传授句子知识和实际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句子概念:1、写物的用“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写入的,用“谁是什么”“谁怎么样”的句式。2、一句话的末尾要用句号、问号、感叹号。然后以课文具体句子进行实  相似文献   

14.
一、初读,编拟小标题 初读的任务是:①简介董存天瑞;②学习生字,联系课文理解“震撼、旱河、迸射、暗堡”等词语;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编拟小标题。重点放在第③点。可先让学生默读,然后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分为几段?如果学生分段有困难,也可分两步进行:先让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相似文献   

15.
教学要求 :1 .了解我国的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2 .学会本课生字 ,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四自然段。教学重点 :1 .学习联系句子和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培养理解词语的能力。2 .通过理解词句 ,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教具准备 :课文中提及的海洋生物的图片、幻灯片 ;录音机、投影仪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3课时第一课时一、板题导入1 .板书课题。2 .简介“西沙群岛”。二、范读课文三、练读课文1 .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不好读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大纲》对三年级学生提出“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租讲一篇,精讲一段”。在教学《大雪山》这篇读讲课文时,我就抓重点段第六段,指导学生分析理解,其做法是:一、从词句入手,理解每句话是怎么写的。我在引导学生能达到说出“这一段由四句话组成,第一句写风,第二句写冰雹,第三句写雨,第四句写积雪”这个基本要求后,接着告诉学生,这段写“风、冰雹、雨、雪”的话都突出个“大”字,我们先看课文,写风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风卷着雪花,万马奔腾似的,从山顶上呼啸而来,把战士们吹得摇摇摆摆,站不住脚。”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我不满  相似文献   

17.
句群(亦称“语段”),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成连贯的一段话的数个句子。一般说来,句群是介于句子和自然段之间的、等于或大于句子、小于或等于自然段的语言单位。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句群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人在讲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去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句子组合的规律。其实,在小学语文中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从学习语文的规律看,文章由字词句段而成篇章,学习语文就要研究字词句篇,连字成词,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  相似文献   

18.
六册一、二组教材共安排了7篇课文。这7篇课文的训练重点,从理解的角度提出了“读懂每句话”的要求;从表达的角度,提出了“怎么说就怎么写”的要求。总的说,就是要注意和低年级的衔接,加强句子教学。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我们常说的语感,首先是对句子的感知。学生能通过耳朵(听)和眼睛(读)感知视听读物中句子的正误,便是具备了最基本的语言感知能力。有了这一能力作基础,今后才能顺利地进行句群教学,段的教学和篇章的教学。在句子教学中,理解是  相似文献   

19.
王衍 《四川教育》2002,(5):40-40
犤题旨说明犦1.第1题,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复述能力的练习。因其写参观经过的几个自然段写法比较相似,可指导学生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我”参观了人民大会堂的哪些地方,是按怎样的顺序参观的。然后指导学生理解参观每一个地方时,都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怎么样。最后指导学生以导游者的身份复述。2.第2题,是继续训练学生怎样把句子写具体的练习。本题是让学生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了解把句子写具体的好处。可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每组的第2句是从哪些方面把句子写具体的,然后指导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讲出自己的看法,帮助学生掌握…  相似文献   

20.
一、阅读 1.分段 〔题例〕 认真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作业。 (短文见第五册第15课《雨》。) 1.在文章中找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用“~~”标出来。 2.请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大段。 〔解题说明与步骤〕 段落有自然段和意义段两种。自然段是文章已经分出来的小段落。意义段是由一个或若干个自然段组成的意义比较完整的一部分内容。我们讲分段,是就意义段来说的。 给文章分段,可以了解文章是按怎样的逻辑次序安排材料的,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样弄清文章的线索,理出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结构,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