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妥协:解决教育制度变革过程中矛盾冲突的基本手段一般而言,解决教育制度变革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利益冲突大致有两个基本选择,或是采取暴力与强制手段,或是通过谈判、磋商、说服而互谅互让。在现代民主社会,对教育制度变革过程中的冲突则往往予以宽容和制度化。冲突各方应通过谈判、协商、互谅互让的方式,制定出各方都能忍受的方案,寻求教育制度变革主张、目的等分歧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发展中,在社会矛盾众多、思想冲突尖锐剧烈的时代,一些知识分子面对社会矛盾和冲突,思想迷惘彷徨,如何自处,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成了他们努力的方向,在努力和矛盾的难以调和中,形成了他们的零余人思想。  相似文献   

3.
人民根本利益,表现为一个国家带有整体的、长远的、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本质上讲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在根本利益实现的过程中总是与现实利益产生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又是社会各种矛盾冲突的总根源。协调好这对矛盾,必须注意好几个原则,并正确地处理好现实社会中几对经济和政治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4.
近代思想启蒙思想家都具有一个带共性的思想矛盾:一方面震惊于社会的苦难和民族危机,产生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却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客观力量,转而寄希望于"心力"。而作为思想启蒙的先驱者,魏源一方面震惊于清王朝急剧衰败时期的社会苦难,提出了极为丰富的"更法"和"变古"的社会变革思想;另一方面,为了使变革思想付诸实际,他猛烈地抨击崇尚空谈的世风和暮气斑斑的社会现实,继承和弘扬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传统,从理论上对条心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所谓"心力",用现在的哲学术语来说,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前教育评价范式的变革过程,正沿着"非此即彼"的变革路向推进,其中呈现出诸多的矛盾与冲突。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评价范式作为平衡点,可以看出,教育评价范式对变革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是从量化测评到质性描述、从情境无涉到情境关联,从独自控制到对话协商、从预设判断到动态生成。这一变革始终遵循着从总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的逻辑,对基于课程标准评价范式的反思应注意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及课程标准与评价标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精英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过渡。然而,精英教育的大众化并不仅仅意味着一个扩张时代的到来,它也会带来教育体制多方面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在变革过程中出现多种观念上的矛盾和制度上的冲突在所难免,因此精英教育大众化的过程,更是一个高等教育体制经历众多变革、冲突和协调的过程。政府、社会、高校三者利益关系的调整影响着整个的变革过程。高等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公平问题的处置,人们对于精英教育大众化思想误区的澄清,高等教育发展潜在危机性的解决,是精英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高等教育变革思路的制定,现代教学管理模式的建立,高等教育体制的创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新时期我国一些地方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矛盾表现形式,这种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是:一个偶然性的突发事件发生后,众多与冲突事件无关,且无自己的直接利益诉求的人以围观、起哄等形式对弱者进行声援,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谋取某种利益,而是借机会来发泄自己心中淤积的不满情绪.“无直接利益冲突”看似偶然,实属必然,冲突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客观对待、理性处置、积极预防“无直接利益冲突”,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而实现“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8.
近松门左卫门是日本江户元禄时期有名的人形净琉璃和歌舞伎的剧作家,他与井原西鹤、松尾芭蕉一起被称为日本元禄时期的三大文学巨匠。近松门左卫门的作品《冥途飞脚》如今在日本是上演次数多、很受欢迎的作品。《冥途飞脚》中贫苦纯情的忠兵卫与梅川为了成就自己的爱情而抵抗江户封建社会道德,同时也抵抗了江户商业社会所建立起的信用组织,形成了破坏社会风气、破坏商业信用风气的一个实证。作品所表现的这种内容正是日本文化中“义理与情”矛盾与冲突的真实表现。  相似文献   

9.
“矛盾学说”与“冲突理论”相关问题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的两类矛盾学说与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哲学和社会学),具有不同的认知形式,但两种理论都是对同一社会现象──社会矛盾或社会冲突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探讨社会发展的动因,以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本文试图从几个可比因素出发,着重对两种理论学说的理论背景与文化背景、“矛盾”与“冲突”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两相对应的“冲突单位”和“矛盾的对立面”作一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前期,处于早期现代化进程之中的美国正在由农业社会逐渐转向工业社会。同一时期美国东北部发生的市场革命,在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变革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剧烈影响。海伦·朱厄特谋杀案及庭审中出现的"道德审判"现象反映了美国东北部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变革与冲突,文化建设缺失加重了这些冲突,也加深了人们对于社会变革的焦虑感。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已进入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文化的变迁.信息急剧的膨胀、传统观念的变革、价值体系坐标的选择.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每—层面、冲击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引起人们内心的矛盾冲突与心理压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社会知识群体,他们往往最敏锐地感受到这种变化和冲击。他们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五四时期最先觉悟的社会成份。中国的知识女性,在整个妇女界是最先觉悟的阶层。“五四”小说中知识女性形象反映了中国知识女性在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同时,对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五四”落潮后,知识妇女的生活与思想出现了激烈的动荡,她们心灵发展的历程记录着“妇女解放”途中知识女性反抗当时社会、批判自身弱点的艰难曲折的历史,在个人的心理因素同社会环境的不断冲突中,由“个性解放”走向社会革命的路途。性爱与母爱的冲突——知识女性心理的矛盾性“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中心冲突是觉醒的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对立和冲突,反映在“五  相似文献   

13.
妥协是解决教育制度变革过程中矛盾冲突的基本手段之一。一个在教育制度变革问题上存在尖锐对立而又不能通过适切让步与妥协达成某种"共识"的社会,不仅教育制度变革本身难以实现,而且容易引发教育秩序的混乱。"妥协之道"是教育制度变革顺利推进所必需的一种公共理性。"妥协之道"不仅是相关行为主体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一种理性选择,而且有着深刻的理性基础和理性维度。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与对立是经常存在的,有时甚至极为激化。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往往成为社会是否稳定的关键所在。对此,不仅封建统治者关注它,希冀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且在朝和在野的官僚和士大夫亦十分关注它,并力图去寻找解决国家与社会矛盾、冲突和对立的最佳对策与方案。该文以明清时期国家与社会为样式,从明清时期最高统治者对民事法律规范不断调整以缓解国家与农村基层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对立的角度,探讨和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客观存在的国家与社会的冲突与整合问题。指出:明清时期民事法律规范的调整,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孔孟荀思想中“天”的不同义涵之比较,对其在先秦儒家哲学中所具有的各种哲学意蕴作一番考察,并试图对中国哲学中这种独具特色的“同名而异实”的现象的成因作出初步的说明.(一)孔子的“天”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把自己哲学的重心放在了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方  相似文献   

16.
任何民族、国家和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当经历剧烈变革时,社会主体就会对自身所拥有的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作出新的评价。同时,在客观上又面临着如何去解决未来发展目标即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问题。而教育作为社会生活延续和发展的手段,面临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矛盾,要很好发挥其文化功能,则自身变革的主导思想、原则和着力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主要的社会思潮。随着资本主义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人文主义思想又与社会现实产生强烈的冲突,莎士比亚对人类的前途曾产生深深的忧虑,这就赋予了他的悲剧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悲剧以“大团圆”结局为其主要特征,这与传统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密切的联系.“五四”时期,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化和外来思潮的不断涌入,在文艺思想上以反传统为主,以冲突美代替了和谐美,一大批以反“大团圆”为特征的作品出现,实现了悲剧观念的转变,悲剧人物与传统悲剧相比较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义利之辩是我国伦理学史上一项长期的思想论辩,上至先秦,下至当代,这场道德官司打了几千年。争论的核心是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因而表现出不同的义利观。纵观我国社会发展过程,每当社会出现大的变革的关键时期,义利之辩就必然出现,反映了道德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本质上讲,义利之辩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矛盾在道德领域的具体表现,也是道德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仅仅把义利之辩看作是一场思  相似文献   

20.
《论语》的《公冶长》与《卫灵公》中,孔子与子贡有过两次对话,其中孔子的言论明显是相互冲突的。对这一冲突的分析与解释,有助于理解《论语》的根本要义——忠恕之道,并进一步引起对孔子思想中"为我"与"为人"矛盾的探讨。通过研究孔子的言语矛盾及背后的思想矛盾,不仅可以加深对于《论语》思想主旨的理解,而且可以进一步扩展,洞察中国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共有的痛苦与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