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林小辞典     
六合拳:是近代满族拳师佟忠义祖传,所谓“六合”是指东南西北上下,即练拳时前后,左右,上下都要照顾到,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做到手与眼合,步与身合,智与力合,及内外三合,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  相似文献   

2.
300年形意拳     
形意拳术自姬际可创史以来,历经三百余年,技术理论日臻完善,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拳种。 据古拳谱记载,姬氏初创时,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承为拳”作为拳理,以“六合”为拳之法则,“六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以思维意识为诱导作用于形体,致使经络系统发生巨大变化逐步达到“内三合”与 “外三合”的高度统一,使意(大脑思维)、气(经络系统的活动)、力(形体运动)相配合,三者互为作  相似文献   

3.
逯建国 《武当》2014,(3):27-28
习练形意拳,外形和内意必须高度统一,“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有鉴于此,亦可把形意拳称为“心意六合拳”。  相似文献   

4.
刘军 《中华武术》2003,(11):24-24
太极拳运动动作变化多端,每一动作既要求手、腿、身、步的高度配合,还要求身体运动与内在精神意气的协同一致。即所谓“外三合”“内三合”之说,意与气合是内三合中所强调的主要关于“意”与“气”的凋节配合。意与气合广泛地存在于体育运动之中,而太极拳在意与气的要求或体验上特别突出和明显,它是太极拳教学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毛明春 《武当》2007,(10):25-26
一、形意拳概述形意拳是一种内功拳,其动作朴实无华,体用兼备,没有很多的辅助功法练习。形意拳的功夫主要是通过"合一"的训练,通过六合的循序渐进的方法以到达周身整合协调合一的境界。六合的训练贯穿于形意拳的始终。六合分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一代宗师陈长兴公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的第六章讲: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太极拳是心意相合,以心领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整体健康运动。心如何想,意思就如何随;内气如何引,劲力就如何走;全身筋骨、四肢百骸或顺或逆、或上或下、或走弧线、或走圆圈,螺旋缠绕,动作或动或静、或  相似文献   

7.
李慎强 《武当》2004,(2):5-6
清虚自然太极拳乃武当紫霄玄真神剑门历代秘传证道神术,其源流详见《武当玄真神剑源流叙》一文。该拳以玄门心易大象数理为指导,以太极混圆、阴阳动静、五行生克、八卦周流等理论为基础,内意神行,外行内导,劲气合神;招势圆转,纵交横合,无迹无痕,无始元终;内修心意,外练筋骨。  相似文献   

8.
顺:心生于性,意生于心;意转为情,情生为妄。逆:检妄回情,情返为意;摄意安。心归性地。即意念情志的纷杂为顺,净化返朴为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所谓“顺去生人生物”,为顺三关;由形化精,精化气,气化神,神化虚,此所谓“逆来成佛成仙”,为...  相似文献   

9.
林泉宝 《精武》2004,(1):29-29
赵堡太极拳的特点较多,如重视不贪不欠,动作上既不能过大,又不能不到位。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有“无过不及”之语。要做到“无过不及”,首先要明三事,即先做到外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随后逐步做到内三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不管是练拳还是推手,如果做不到外三合,必重心偏移,失去平衡,怎么练都是不准确,也容易挨打。赵堡太极拳经  相似文献   

10.
伦峰子  朱伯伦 《武当》2004,(12):20-22
六合者乃内三合与外三合。心意六合拳者炼的即六合心意、心意六合。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根据人体结构和打斗特点,根节相合带动中节、中节相合催发梢节、梢节相合发于合打效应。古谱云:“肩胯相合,肘膝随之,手足相应”。加之内外三合总是合修并炼,故有“不合不打,打顾不分,后发先至”之说。外三合宏观炼形合打效应,易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1.
心意六合拳在盘艺时必须做到以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六艺为身法,使内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相合,上下贯为一气,取自然界中鸡、熊、鹰、龙、虎、蛇、马、燕、鹞、猴等十种动物的灵性及本能,心意诚于中,肢体行于外,以心意指挥行动,行动  相似文献   

12.
(一)从"内三合"说起武术名谚: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话听起来简单明了,做起来恐怕就不一定到位。太极拳的理论丰富,自给自足,自成系统,似乎无人提及"内三合"。然而笔者在长期的太极拳实践中,却逐渐感到了它的存在,试谈一点个人的体会。"内三合"对于内家拳来说,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要领。太极拳属于内家拳,这"内三合"当然也应是太极拳的要领,应加以探讨和吸纳。  相似文献   

13.
心意六合拳内称“守洞尘技”或“守洞老技”,属于内家拳。是取鸡、熊、猴、鹰、马、鹞、燕、龙、虎、蛇十种动物形态演变而成的拳法。特点是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身成六式(鸡腿、熊膀,龙身、鹰捉、虎抱头、雷声)与内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相结合,使刚柔之劲相济,内外之力合一,是专门研究技击之拳术,所以心意拳择徒谨慎、门规森严,历代能得到真传者极少。  相似文献   

14.
手法,眼法,身法,步法是武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比赛演出时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太极拳运动中有外三合、内三合的要求。肩、肘、腕与髋、膝、踝上下相合,谓之外三合。外三合体现在肢体上下相随,动作轻灵沉着,姿势正确,造型优美等方面。意、气、力相合,谓之内三合。内三合表现在意识集中,精神贯注,呼吸自然,虚实分清,连贯园活,绵绵不断等方面。外三合内三合统称为“六合”。六合是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的联合行动。  相似文献   

15.
螳螂拳,属于象形拳的一种,因模仿螳螂捕蝉的戏纵擒打动作而得名。六合螳螂拳(又称马猴螳螂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称为内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称为外三合,内外结合称为"六合"。六合螳螂拳一种以实练、实打、实用为一体的拳法,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六合螳螂拳不但具有攻防技击性,而且具有健身观赏性和娱乐性。而六合螳螂拳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攻防技击性。  相似文献   

16.
近读《中华武术·太极世界》(2009年第4、第5期),在杂志中有关于"内三合"心、意、气、力的两篇文章,一篇《以心引气,收敛入骨》,作者王文贤;一篇《心、意、气、力》,作者王荣泽、李琪。觉其有独到性见解。两文虽各有侧重,但共同点是谈"心、意、气、力"之间的关系,涉及太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刘月兰 《武当》2013,(8):25-25
我有缘在十多年前先后跟从武当三丰自然派的刘焕军老师和全真龙门派的陈心惠老师,及班中咏春拳的梁伟才师傅,长年坚持习功练武。拳经云:拳打千遍,功到时自然。的确,在坚持不懈的千万次体验中,我对内家拳的整劲,特别是"搓"、"提"的运用有了自己的体悟。众所周知,所谓的整劲,其实来源于"六合"。"六合"者,内三合外三合是也。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整劲的基础是脚力,外在条件是外"三合",整劲的高级形态是顶劲。外"三合"的作用是为了让脚底平踏地面。脚底放松后,脚底与地面接触的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18.
大力金刚功     
大力金刚功是以静中得气,根据人体内存在的对立统一的阴阳循环规律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一种健身强体运动。此功法内外兼修、刚柔合一,可用于提高自由搏击的技击功底。通过练功,可使内三合(精、气、神)与外三合(眼、手、身)紧密协调起来,形成全身百骸、筋力、肌肉、血液循环及精、气、神的统一“行动”,促使人体内在潜能的激发。  相似文献   

19.
高德明 《健身科学》2006,(12):33-34
连贯圆活掌握太极拳的正确姿势,练拳做到心静体松,只是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是否做到周身协调,圆满连贯,才是衡量太极拳功夫,表现太极拳神韵的重要依据。太极拳演练中所要求的“连贯”,其一是肢体的协调一致,即“节节贯穿”,肢体的协调,是上肢与下肢的协调,四肢与驱干的协调。肢体的协调必须以腰为轴,上肢动作则以腰带背,以背带肘,以肘带手。下肢动作则以腰带胯,以胯带膝,以膝带足。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内要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要做到“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  相似文献   

20.
(0)无极桩 属阴阳合德,动静未分之桩。真气内收,神不外驰,精不妄伤,气不轻浮。真相不露,以静待动,其攻守之意存乎一心。劲主柔,形为合,架式为高桩。因此式适用于养气延年,故又名“养气桩”。此式旨在集意凝神,安定心神,所以又称“安神桩”。 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灵枢·本神篇》说:“两精相搏谓之神”,即男女两精结合形成生命时,形成先天之神,后天则依赖水谷之精气不断滋养,才能使神生化不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