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琳 《四川教育》2002,(11):22-23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策略将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这就是说,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由“教”到“不教”,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进而“乐学”、“爱学”,这需要我们自觉地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行为。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该怎么“教”呢?一、树立课程意识,在材料和设计上求“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动态系统。师生应该成为…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数学课堂,通常是由教师提出“疑”,而后学生再“思”,进而发生“学”.但会提问、会思考,应该是“学”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学生一味地接受问题,而不是尝试提出问题,那么他的“学”必然是不完整的.教师问,学生答,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怎样才能触发学生由自己的“问题”开始思考?笔者从敢问、善问、解问三个方面阐述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一、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唤醒“问”的意识,转变观念,使学生“想”问。科学减除学生过重的学业和心理负担,明确教学中“教”与“学”的责任,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多举一些因问题而开始的科学发现,让学生知道问的好处,从而唤醒他们“问”的欲望。  相似文献   

4.
范丽娇 《学语文》2009,(2):11-12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重头戏。创新人才培养的起点是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意识是问题发现的起点,是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进行发现与创新的动力,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意识”也就没有创新。而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新理念,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探讨初中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高中物理教学中,应以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学生获取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能灵活地运用。要解决问题,首先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强调“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力争在创设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下面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更主动地获取知识。把阅读课文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心智,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教、学、评”一致性是当前学科教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问题提出”作为教学手段、学习目标和评价工具,兼具教、学、评三者功能于一体。在“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借助基础性问题提出和发展性问题提出,围绕“以‘问题提出’为教学手段,架构教学活动;以‘问题提出’为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能力;以‘问题提出’为评价工具,分析学习效果”的教学实践,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在学习理解新课标这个思想的同时,应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即变“教”为“学”。表现在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质疑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问题化学习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学生主动的“学”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通过持续追问确定核心问题,构建问题系统,合作解决问题,最后不断反思持续向更深处,以撬动传统的“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问题化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流程,并作出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教育构建学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互融共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的“教”只有与学生的“学”密切配合,同频共振,才能实现“教学相长”、“教学合一”.教育实践学认为,教师有效教学活动的实施,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深入的学习探知.同样如此,学生的高效学习活动,是为了推动教师深刻的教学活动.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将教师的“教”作为主要活动,忽视“学”进程的引导和指导,学生的“学”经常游离于教  相似文献   

11.
“问题导学”是基于以学带教、动态教学基础下的 一种高效课堂模式。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兴趣教 学,时刻关注学生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从而带动学生学 习的自主性,开展课堂问题探讨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并解 决问题。“问题导学”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情境创设,课堂与实 践相结合“走出去”和“迎进来”。教学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教 学,思想与实际相结合,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古启亮 《成才之路》2009,(21):12-12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前提,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学生自主独立钻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孜孜以求地探索解决问题,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的突破口。问题探究教学法,能引导和指导学生自己学懂课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探究”为基础来展开教和学,已经成为一条基本的教改思路。  相似文献   

13.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的精心引导、行为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就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现状而言,应该说在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学习的问题上,由于传统教学定式的影响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我们很多时候依然还停留在“教教科书”的状态,习惯于直接把教科书中的知识结论(“是什么”)传授给学生,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教定学,让学生盲目地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教师教什么学生记什么。  相似文献   

14.
沈平 《生物学教学》2005,30(2):16-18
越来越多的实践和研究表明,问题意识和问题发现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逻辑前提,学生总是被要求去解决由他人提出的问题,这是传统的“传授一接受”式教学思想表现;完整的生物学学习应该包括学“问”和学“答”两个方面,生物学科教育应自觉地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发现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一、预习中超越教材,让学生乐于提问教育家历来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预习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郭思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思想认为,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教学方法。然而在日常备课中,教师常常设计出一连串的问题给学生。这样的问题有点突如其来,多数情况下,学生并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头脑里就会形成这样一个认识:要我学,我就学,而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为什么学。因此,教学中提倡学生进行预习,即:学生在“初步感知,查阅词典”的基础上,再通过课…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必要前提。如何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设置矛盾,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学习中的矛盾就是学习中的“问题”,它是由认知冲突引起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引出前后矛盾的概念,有意识地创设引发学生认识冲突的情境,将有利于学生在矛盾的冲突与转化中发现问题。如讲“学做诚实的人”一框时…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似乎只是为了“考试”.教师考虑最多的也是“教什么 ?怎样教 ?”的问题 ,很少顾及学生“学什么 ?怎么学 ?”的问题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多年来 ,笔者一直从事中师物理教学 ,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讲解演练式 .由于中师学生基础较差 ,多数学生认为物理很难学 ,尽管课堂上也想尽各种方法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但效果甚微 .如何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影响学生“问题发现意识”的因素:学生“学”的观念制约着“问题发现意识”,传统和现实的制约,教师、学生的因素。培养学生“问题发现意识”的主要措施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深化教材内容,拓展数学原题,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倡导发现性学习。发现性学习的核心是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的。一是教师要提出能吸引学生兴趣并对学生构成挑战的问题;二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问题能成为学生感知的对象,在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学生急于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谓“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进行“教”与“学”。“教”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学”的过程就是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和学生一起去学习。这种高效的英语教学就要求教师能与学生密切配合.创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共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