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英语教育教学中,由于英语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不同,造成英语成绩的不同.文章阐述了如何激发中等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较好地自主学习,以及扩大英语优秀生的队伍,实现班级英语成绩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2.
秀出自我     
作为班主任,该如何帮助中等生脱颖而出,秀出自我呢?〈br〉 1.多点鼓励,积极引导,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中等生由于其成绩及其他表现都比较平常,所以在班级里往往得到的关注不多,这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表现持一种无所谓态度,安于现状,缺乏奋斗目标。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如能给他们更多关注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就能够激活他们压抑已久的进取心,并促使他们转为优等生。  相似文献   

3.
一、激活的入手点--打破心理定势 1.正视差异,改变"配角"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关注中等生的发展,前提是了解每一位学生,正视班级学生间的差异.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必然存在着差异,教师也要充分地认识到,学习中诸多因素造成了这些学生的差异.班级里存在着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并非要求我们把它拉齐扯平,他们都是课堂中平等的主体,我们追求的是让中等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更好的发展.无视差异势必会造成"一刀切"、"齐步走",挫伤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引导中等生正确认识自己与其他群体的差异,特别是要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以此悦纳自己,不再活在优等生的光环的阴影下,消除"配角"意识.  相似文献   

4.
正在繁忙的班主任工作中,由于班级的常规管理和学科教学占据了较多的时间,我们会把精力更多地用于"培优补差"和"班级维稳"上,容易忽略这个表面看起来偏向"沉默"的群体。实际上这个群体需要更多的关怀,我们的些许关怀可能就会点燃他们的激情,虽然他们很少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很少给老师带来麻烦,但他们却决定着一个班级的走向。把班级类比成几何图形,中等生在班级的分布就像一个个独立的点,整个班级就像一个平面,在中等生的关注上,我采用了"逐点击  相似文献   

5.
王军  周利平 《考试周刊》2012,(53):185-186
优生能为班级、学校争得荣誉,后进生会影响班级的教学质量考核,因此教师会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这两头学生身上,而"中等生"学习成绩平平,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平庸,这类学生容易被老师忽视。教师要关注中等生,因材施教,根据中等生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可以把中等生大致分为三类,针对不同类型的中等生采取的教育教学方法也要有所区别。只要给予中等生更多的阳光,他们就会成为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关注中等生     
“要奖金重视优等生,要常规狠抓后进生,要省事忽视中等生”,这是许多班主任的共同想法。其实,中等生在班级同学中占大多数,班级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班主任必须关注他们,在他们身上多下工夫。一、一般情况下中等生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渴望被老师和大家关注中等生既不能凭借优秀的成绩引起老师的关注,也不会违反校纪校规招致老师的“特殊照顾”,他们总体上表现为成绩不孬不好,安分守己,听话,默默无闻。由于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无暇顾及他们,他们常常有被冷落和无人过问的感觉,获得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是他们最渴望的。2.缺乏自信,…  相似文献   

7.
在课堂上,优等生思维敏捷,回答问题积极主动,表现突出,理所当然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后进生则因为学习成绩的问题,也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中等生因为两者都不突出,则容易成为教师忽视遗忘的对象.长此以往,中等生习惯静坐于课堂中,表现平平.而在一个班级中,中等生的人数最多,成绩波动也明显,既可上升到优等生队伍,也可下滑到后进生行列.因此,如何促进中等生的正向转化,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一线教师解决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中等生"的概念,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使用.细究起来,它应是指在学生前进队伍中处在中间的学生.在教师新接触一个班级时,往往最先认识的学生是"两头"的学生.长期以来,教师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管理模式,但也往往导致"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因此,事实上"中等生"成为被忽视的群体.本文拟对"中等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疏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班级的大家庭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群学生:他们既不是课堂中积极活跃的一份子,也不是考试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他们从不主动表现自己,也不会在课堂上调皮捣蛋。但是他们的数量却占据整个班集体的大多数,这就是我们口中所谓的中等生。为了实现整个班级政治课成绩的整体优化,以及扩大政治课优秀生的队伍,就需要老师用认同的态度去发现每一个中等生的闪光点,深度挖掘他们的潜能。本文对如何更好地激发中等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班级里的“中等生”往往游离于教师关注边缘,发展缓慢。然而一名典型的“沉默的中等生”M同学,却短短一年内,从默默无闻、成绩平平、性格内向的“中等生”,蜕变为成绩优异、自信阳光、全面发展的“尖子生”。本文对其蜕变历程进行个案研究,发现其强大的学习力——尤其是学习顺应力——是其实现蜕变的奠基性内部条件;重要他人班主任的帮助则是关键性外部因素。据此本文总结出对中等生转化工作的现实启示:学校注重内在教育,重塑转化基础;教师采取主动管理,抓住转化契机。  相似文献   

11.
通常被认为是中等生的学生,指的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处在中等水平;这个概念的界定虽然并不科学,但容易被人理解。这部分学生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个班级的主要成员,是绝大多数,也是最容易被教师忽视的群体。班里学习成绩较差或容易出问题的学生,一般都会得到教师的特殊关注,而学习成绩较好并且其他方面也较为优秀的学生,更会得到教师的重视。然而,这两部分学生都不是在校生的主流。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其中坚力量是中等生,学生成绩的整体提高或滑波主要取决于他们。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中等生。根据我们目前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我们教学…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在一个班级中,中等生人数多达70%,尤其是农村学校,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教师习惯于“抓两头带中间”,注重培优辅差,对中等生的发展也缺乏有效的指导,这无疑使大幅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成为空话。中等生的激活与提高是整体提升班级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中,应加大关注力度,抓准关键点,寻找有效激活中等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初一下学期,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距离逐渐拉大.中等生和后进生居大多数,初三差距更大.这种成绩滑坡和成绩优差悬殊的现象,通常称为"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4.
所谓中等生是指学习成绩一般,纪律、活动、能力等都居于中游的学生。实际上班级里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中等生,但教师却常常会忽略,甚至于冷落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中等生往往表现平平,成绩久久不能上去。之后,对于学习,他们就会慢慢地变得懈怠。  相似文献   

15.
倾情中等生     
所谓中等生,是指在班级中处于中间层次的学生.一般而言,约占班级总人数的70%.中等生在班内比例之大,人员之多很难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老师都会按照学习成绩把班级中的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对优等生、后进生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中等生几乎被老师忽略了. 所谓中等生是指学习成绩一般,纪律、活动、能力等都居于中游的学生.每一个班级中等生的比例是最高的,他们成绩的好坏对班级的影响最大.按常规,教师带好一个班级的习惯做法是“抓两头,促中间”.但两头用的精力过多,中间的这部分也就容易被忽略.  相似文献   

17.
正我常常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是成绩处于班级两端的学生,而中等生甚少。反思之余,我觉得区别在于老师给予中等生的关注最少。处于这样一个群体中的学生,课堂上,他们认真听讲,放学后按时完成作业,平时也很少违反纪律。正因为如此,他们没有机会受到关注,成为了被忽略的一部分。我同时发现,中等生大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和参与活动的热情,缺乏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  相似文献   

18.
关注中等生     
<正>在班级中,优等生往往会得到教师的格外垂青,而差等生会受到教师的耳提面命,相比而言,成绩中等的学生往往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但是他们内心深处也都有个性表达的迫切需求,强烈渴望被关注。本文拟对"中等生现象"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敬请广大同行指正。如果说优等生和后进生是班级中的两个特殊群体,那么中等生就是普通的群体。他们学习成绩表现平平,但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也常常是教师忽视的对象,这  相似文献   

19.
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常因基础参差不齐,导致班级成绩两极分化,后进学生厌学、弃学.要扭转这种局面,变厌学为乐学,提高班级整体水平,"复式分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20.
浅谈"中等生"的心理问题及疏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中等生”心理问题的思考 1.“中等生”的消极心理特征 在情绪方面:他们的心态一般比较平和.大部分“中等生”起初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肯定,但当教师忽视对他们的关注时,学习的热情逐渐减弱,消极的心境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