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数据新闻因其在疫情研判、信息呈现、受众交互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故成为新冠疫情期间常规的报道范式.笔者以新冠疫情期间国内主流媒体发布的数据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受众的视角,运用内容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对所选取样本进行分析,并对数据新闻的应用前景和价值做出预判.研究发现,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而言,数据新闻深度契合了受众对疫情关键信息获取的需求,在显著提升信息传播效率的同时,能够助力受众转型升级,并具有宏观预测和微观评估的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4月22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播出这样一条消息,说是福建某地民工用房倒塌的事故责任人已经投案自首。听了这条报道令人耳目一新。并不是这条报道的表现手法有什么独到之处,而是为新闻单位对听众负责精神所感动。联想到一些新闻媒体往往在事故报道的末尾用上“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之中”的词语来吊受众的胃口,忠实的受众一直耐心等待着事故原因的调查结果,没想到这个“调查”是无止境、无结果的调查,使受众大失所望。同时也影响了新闻单位的形象。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有关车祸、火灾等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每次报道大都是事故的损…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对县级融媒体在疫情报道中的技术运用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县级融媒体如何运用进行疫情报道以及为受众传达疫情相关信息,共同打赢疫情攻坚战。  相似文献   

4.
时间是媒介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探寻疫情期间媒体新闻报道对时间感知的影响有助于深化媒介时间的理论研究.研究发现:疫情期间,媒体通过全天候、多维度、多渠道的报道影响身体的具身,重构了时间的感知,赋予受众身体在场;同时媒体建设性新闻的生产流程和新闻报道实践正好契合疫情期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理念,平衡受众的认知,促进信息治理,引导舆论,感化受众同心同德,引发共鸣,继而推动受众同向同行、聚民心、凝共识、汇力量赢取全民抗疫的阶段性胜利.  相似文献   

5.
报纸、广播、电视、因特网每天以新闻、评论、专题、连续剧等多种形式,叩击着广大受众的心扉。它们或为受众送去信息,或劝说受众确信一个观念,采取某一行动,或给他们带来一份轻松,或为受众提供服务,等等。所有这些,或多或少,或显或隐,或自觉不自觉地包含着对受众的某种引导。但是,当这些传播媒体在考察他们的传  相似文献   

6.
短视频以简短、精炼吸引了大批的受众。疫情期间随着短视频用户和受众的不断增加,其对有关疫情的舆论引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从技术、内容、数量三个维度,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新京报、澎湃新闻五大主流媒体在抖音平台发布的短视频内容展开分析,解析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主流媒体的融合创新实践举措及舆论引导力构建,为未来的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短视频以简短、精炼吸引了大批的受众。疫情期间随着短视频用户和受众的不断增加,其对有关疫情的舆论引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从技术、内容、数量三个维度,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新京报、澎湃新闻五大主流媒体在抖音平台发布的短视频内容展开分析,解析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主流媒体的融合创新实践举措及舆论引导力构建,为未来的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陈平 《新闻传播》2010,(5):58-59
每当传染病疫情来袭,疫情新闻因为其新奇性、显著性、重要性等.往往成为各家媒体争先追逐的“巨大蛋糕”。然而,疫情关涉公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特殊性又使媒体处于社会舆论导向的滩头前哨。如何在疫情报道中将新闻媒介必须担负的舆论导向重任与追求新闻价值抢占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的目标相统一?对于主流媒体来说.这一矛盾尤其尖锐.要将做好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与争取更多受众、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两者兼顾,绝非易事。那么。如何来处理这对矛盾呢?  相似文献   

9.
王勇 《新闻采编》2003,(5):21-22
经 过几年的市场洗礼 ,少数媒体在片面追逐经济利益中走上歧途 ,为了吸引受众眼球 ,抢夺市场份额 ,不惜降低格调 ,以“性、星、腥”等庸俗化内容迎合少数受众的低级趣味 ,大搞煽情主义 ,以致近年来 ,在灾难新闻、法制新闻和社会新闻报道中 ,出现了过分展示血腥场面、渲染血腥的不良倾向。少数媒体把“血腥”当卖点广大受众出于对生存环境、自身安全以及人的命运的关注 ,对灾难事故、法律新闻以及社会上发生的其它不幸事件格外关注和重视 ,他们有尽快了解的愿望。因此 ,这些事件本身具有较高的受关注度、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为了满足受众的…  相似文献   

10.
朱颖  张靖仪 《现代传播》2023,(2):40-45+57
互联网的大发展,使个体意识、个体价值、个体权利与个体利益更加突出,受众作为具有个体思维的主体也需要得到全新的认识与阐释。在马克思“类思维”视野下,当受众的主体性与公共性相统一、个体存在与类存在相统一,受众最终会演化为以类思维思考、具有公共性精神的“类受众”。唤醒当代受众的公共性,使之朝着“类受众”演化,才能真正做到个人与共同体的和谐共进,促成类共同体的真正生发。  相似文献   

11.
所谓“亲和力”,在新闻传播学上是指报道与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信任感、互动性、关注度和接受度,也就是说,当一家媒体所报道的信息和观点能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情况下被受众所接受,那么,  相似文献   

12.
在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传播过程中,由于受标签式舆论作用机制影响,导致受众对"武汉"、"武汉人"及"武汉政府"形成负面刻板印象。本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传播过程中"武汉"标签式舆论的盛行,探讨如何规避标签式舆论带来的刻板印象及负面效应,进而在构建良好传播环境的同时提升受众社会共识度。  相似文献   

13.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交通事故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火灾发生率也在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攀升。血淋淋的交通事故,支离破碎的火灾现场,这样的报道经常出现在报纸的版面、电视的屏幕上。事故必然伴随着生命的损伤和财产的损失,不仅给当事人带来灾难,也会给其他受众带来焦虑、不安和恐慌。媒体不可避免地要报道事故,  相似文献   

14.
侯晓甜 《视听》2022,(4):55-57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云演艺作为一种文化新业态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在演出内容、呈现形式、互动过程、销售策略等方面均与现场演艺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受众对于云演艺的接受心理也具有新的特点.一是云演艺受众的接受态度呈现两极化趋势,二是云演艺受众具有娱乐放松、技术期待和社交互动三个方面的接受动因,三是云演艺受众在...  相似文献   

15.
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下,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步伐被迫放缓甚至暂停。但危机中也蕴藏着新的生机和希望,基于疫情期间的动态需求和当前电影发展,本文认为,互动电影及其呈现的崭新电影美学和业态,将成为后疫情时代电影产业新的希望,带来新的发展动力。疫情期间大幅增长的移动用户规模及线上时长,巨大的用户需求,构成了线上传播的基石。5G、AI、VR、AR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影像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年来兴起的互动电影不仅可以满足后疫情时代受众的线上影像需求,也可充分满足受众体验、互动、虚拟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6.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灾难记忆是全球性的,如何建构和保存我们对疫情的记忆,影视作品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外国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不仅丰富了中国人对疫情的集体记忆,广受海内外受众好评,也展现出中国在抗疫过程中的大国担当。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灾难记忆是全球性的,如何建构和保存我们对疫情的记忆,影视作品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外国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不仅丰富了中国人对疫情的集体记忆,广受海内外受众好评,也展现出中国在抗疫过程中的大国担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后疫情时代流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这一现实态势,从观影空间、受众行为、受众心理、影片内容四个维度探讨电影"流媒体化"趋势之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其中包括空间变动引起的电影艺术"灵韵"的消失;受众观影行为和选择行为的再造;受众观影仪式感和公共性的流逝;以及对电影创作内容的反作用等.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经济报道由“服务生产”向“服务市场”的转变属于“第一次转型”的话,那么向“服务受众”的转变当属“二次转型”。它的核心在于:在报道模式与角度的选择上,强化“受众第一”理念。在报道中,“始终如一地把受众的需求最大化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当记通过辛辛苦苦的采写希望自己报道的优秀典型能给人以鼓舞时,换来的却是受众的漠然,甚至是冷嘲热讽;当记希冀揭露腐败现象以告诫世人时,迎面而来的却是受众对整个官场的不满和指责……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传播的意图与实际传播效果不一致,甚至相违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