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盖茨比的形象反映了其曲折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深刻地揭示了美国人在"爵士时代"的崇拜金钱、道德沦丧以及"美国梦"的彻底破灭。从某种程度而言,小说主人公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化身。因此,将围绕"美国梦"对菲茨杰拉德及盖茨比的形象进行探微。  相似文献   

2.
菲茨杰拉德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了不起的盖茨比》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上的地位,小说描写了出身贫寒的盖茨比痴心不改地追求因"贫富差距"而未能"终成眷属"的情人,却以失败身亡而告终的故事,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及其冲突导致梦想的幻灭的必然性;菲茨杰拉德通过这样安排小说的结局,表明了资产阶级标榜的自由与平等的虚伪性,所谓的"美国梦"不过是个谎言,以盖茨比的个人失败隐喻了"美国梦"的虚幻及其不可企及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菲兹杰拉德的优秀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美国小说史上的名篇,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菲兹杰拉德在这部作品中用他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现实主义的描写,把战后美国繁荣时期拜金潮流下的人性本质剖析得淋漓尽致,揭示了"爵士时代"、"美国梦"破灭的根源。通过象征的手法、小说的叙事技巧、小说悲剧的结局,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盖茨比的善良和黛西与汤姆的丑恶。这部被称为"金钱浪漫史"的小说对人们不失为一部警世之作,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篇幅不长,却生动地再现了美国20世纪"爵士乐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将象征的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菲茨杰拉德刻画出的主人公盖茨比这一形象无疑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梦"的幻灭的写照。  相似文献   

5.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最成功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盖茨比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美国梦"的幻灭这一主题。我们从故事的叙述者尼克和主人公盖茨比身上都可以捕捉到作家的影子。这两个人物分别代表了他人格中的两个侧面。本文拟从三个方面阐释盖茨比的"美国梦",并分析作家的人格在小说中的呈现。  相似文献   

6.
王延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1):106-108
通过对"美国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作者菲茨杰拉德和小说主人公盖茨比"美国梦"的分析,展现了菲茨杰拉德在作品中深刻反映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美国社会浮华背后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7.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创作巅峰时期的经典作品。作家运用象征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时代的风貌,刻画了"美国梦"幻灭的历史全程。研究作者在作品中对于主导意象、场景意象和重复意象的营构,探讨象征艺术手法在揭示和深化小说主题思想中的透射作用,进而挖掘作者的写作动机及作品反映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菲茨杰拉德的两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中心主题"注定要破灭的美国梦".两部小说的主人公盖茨比和迪克都是悲剧性的人物,其悲剧的实质是理想主义陷入道德堕落,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的矛盾,他们的理想破灭和个人失败是"美国梦"破灭的戏剧化表现.  相似文献   

9.
对于《了不起的盖茨比》许多评论家关注的都是其主角盖茨比的悲惨命运及其破灭的"美国梦"而忽略了其另一主角尼克。尼克不仅是小说的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的参与者,尼克的这种双重身份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使我们认识到盖茨比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美国梦",即通过个人努力取得成功,是贯穿美国历史,最能体现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理想。作为对完美和幸福追求的一种理想,它曾给无数美国人以激励和鼓舞,成为人们奋斗的动力。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美国梦"的理解也在经历着变化。本文从20世纪2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入手,再到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试图探索"美国梦"的变迁轨迹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的方法,对大鳍鱯繁殖期的性腺、肝脏、肌肉的氨基酸和脂肪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鳍鱯雄性亲鱼精巢、肝脏和肌肉中,肌肉中氨基酸总量最高,为40.90g/100g;其次是精巢,为26.38g/100g;肝脏中含量最低,为18.38g/100g。从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来看,精巢最高,占53.41%;其次是肌肉,占52.93%;肝脏中最低,占51.96%。雌性亲鱼肌肉中氨基酸总量最高,为40.61g/100g;其次是卵巢,为22.42g/100g;肝脏中含量最低,为17.04g/100g。从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来看,卵巢最高,占52.85%;其次是肝脏,占51.76%;肌肉中最低,占49.OO%。从脂肪酸组成来看,雌雄亲鱼均为MUFA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SFA,PUFA比例最小。雄鱼与雌鱼的三种组织器官中,所占比例较高的脂肪酸相似,它们是C18:1n.9(油酸)、C16:0(软脂酸)、C18:2n-6(亚油酸)和C16:1n-7(棕榈酸)。研究揭示了大鳍鱯繁殖期雌、雄亲鱼主要组织器官在物质构成上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周易》是一部占卜之书,但其中所体现的文学批评思想则是相当丰富的。其一是关于文学本质的认识,事实上它同古希腊时出现的文学“摹仿”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周易》中对文学艺术本质的认识也是这种摹仿的观点,而且这种摹仿是对客观存在的直接再现。其二是关于文学体裁,《周易》中所体现的文学体裁思想是后世文学体裁的一个源头。其三是关于情与辞,《周易·系辞》进一步探讨了情与辞的内在联系,辞的风格往往因情的不同而不同。其四是关于文学的审美,《周易》中的审美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八卦的审美卦象;二是断辞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3.
被我们当下所言说的这个作为概念的“中国”并非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近代以来产生出来的,是思想在这段历史里活动的主体,也因此,这种思想才被称作中国思想。它是中国思想史的核心命题。与它在中国思想里相伴随的是西方,它们构成了中国思想的基本格局。西方是“中国”的工具,作为“用”的一面被“中国”利用着,“中国”通过西方将自己明确为中国思想的本质。但对于思想而言,它只是思想的一个逻辑学环节,它在这个环节里表现得十分紧张,因为它意识到它正被描述为人的反面存在着。思想正在努力摆脱“中国”这个环节获得自由的表达。然而,这个努力目前依然还在这个环节里进行的。  相似文献   

14.
导学群运行下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组织形式有聚有散。而数学特点是对象抽象、思维严密、系统完备。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散”是有准备的“散”,是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散,是形散意不散。“聚”就是把分散过程中学生讨论的结果,加以归纳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  相似文献   

15.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命题,其涵义可以解读为三个层面:在内容上,是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具有教育意义;在方法上,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生活法即教育法;在目标上,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同时,该命题存在三个方面的疑义:就教育的范畴言,教育影响不同于教育目的;就教育的功能言,意向之教有别于成功之教,教育的意义存在不同的标准;就教育的实践言,教育中的生活区别于生活中的教育。检讨生活与教育的关系,需分析教育在指称和含义上的多歧性。  相似文献   

16.
老子“道”的哲学实则是一种对存在意义的思考。“道”之存在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不是任何物的存在,故“道”是“无”;但“道”又不是非存在,不是虚无,而是真实的存在,故“道”为“有”。“道”之作为存在正是这种“无”与“有”的统一,是“无”之“有”,即不是任何事物之存在。由于“道”的存在是“无”,故为无限,是无限之存在,故能包容天地万物,为天地万物之母。“道”的这种“无”与“有”的矛盾统一是天地万物得以产生存在的形而上根源,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在道的“无”“有”矛盾转化中的生生不息的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17.
系统分析了辽中凹陷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烃源岩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期为辽中凹陷油气资源评价及战略选区提供科学依据。分析结果表明:沙一段有机质丰度为1.997%,有机质类型为Ⅱ1,具最高生产力,但因沉积厚度较薄,生烃量有限,不属于主力烃源岩;沙三段有机质丰度为1.64%,有机质类型以Ⅱ1为主,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东三段有机质丰度为1.715%,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为主,处于成熟阶段。证实沙三段、东三段为辽中凹陷的优质烃源岩,目前没有大量发现优质烃源岩的原因是现在钻遇优质烃源岩的井不多或没有系统采样所致。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中国现当代小说中人物配置的“尚三”倾向,认为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是中国文化心理中存在着典型的“中庸”意识,它不仅是儒家学派的伦理学说,更是国人对待整个世界的一种看法。指出“中庸”的实质即是一种三分世界的意识,也是中国现当代小说中人物配置“尚三性”的哲学根源。  相似文献   

19.
在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中,男女两性关系是不对等的,女性缺乏自身的主体性与独立人格,并崇尚单方面的自我奉献与自我牺牲,男性中心主义意识隐约可见,诗歌所表现的爱情观其实与现代意义上的爱情观尚有距离。普通读者往往是从正面意义上来把握这首诗,欣赏、痴爱并歌颂其中所体现的爱情,但却很少能识别其背后隐藏的负面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诗所体现的爱情观就象"罂粟花"一样,表面上看起来美丽绝伦,充满诱惑力,然而其本质上却是"有毒"的,因此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相似文献   

20.
在钱钟书看来,文学是一个心理事实,也是一个审美存在,是心理性与审美性的合一,这是其关于文学本质的最核心观点。这一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既可以沟通,也存在差别。某种程度上,它是对20世纪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社会学文艺思想的"负"模仿,与韦勒克所言西方现当代以来反实证主义的文艺潮流与趋向高度合拍,体现出世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