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4 毫秒
1.
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七日,茅盾逝世三周年那一天,日本茅盾研究会成立于大阪。发起人有太田进,是永骏,阪口直树,青野繁治等七人。每月开一次研究会,一面主要分析日本人研究茅盾的成果,比如竹内好、小野忍、松井博光、中野美代子等他们的论著,一面报告会员个人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日本茅盾研究会第6期会报于今年年初出刊.在这期会报上,发表了是永骏副教授作的《京都高原街调查(一)》和太田进教授作的《关于〈动摇〉〈追求〉的日译》等三篇文章.同期还刊登了日本茅盾研究会第15、16次例会报告要目.《京都高原街调查(一)》是一篇调查报告.作者是永骏(日本茅盾研究会干事)针对当年茅盾亡命日本在京都高原街居住的时间最长,但究竟住在高原街的何处至今都不曾清楚  相似文献   

3.
在日本以鲁迅研究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茅盾研究是一个后起的正在勃兴的研究领域。综观其间有许多“较出色的研究”(日本茅盾研究会代表太田进语);尤其是近几年,一方面受我国茅盾研究长足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是日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开始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茅盾研究队伍,日本的茅盾研究正进入一个“新的展开”(日本茅盾研究会干事是永骏语)时期,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为了帮助国内的同行拓宽视野,同时也考虑到日本的茅盾研究,无论是他们的研究方法、研究视点,还是论文评论中的一些观点、结论,均有值得我们借鉴、参考的价值。因此,笔者根据已掌握的材料,就“茅盾研究在日本”从纵横两方面作个概貌介绍。  相似文献   

4.
〕说明:一、本资声队Z在ZCL6年效刊上发表的文拜为主,也有少部分是在抡86年7 出}人发行而厂于”‘’年的报于上。Z { 二、本家引袄专题汇编:(一)茅盾研究总论;(二)茅盾。扭想研究;< t(三)茅盾生平研)tZ(四)茅盾作品研究(包括总论、小说、诈; )欧、散文、杂文、书信;茅盾+文研究)。Z __,_。。。。r。。 日本的茅盾研究 一、矛眉吩%魁又。_、二.-_, ·、。·一、·。。。—·。。。(日〕是永骏著 氓译 文学研究参来 茅盾同志给我的帮坝86一9 婉雪垠 文学报 以Z、。集思广益,共同提高 茅盾故乡出现·。茅盾研究热。一仕首届全国茅盾研究讲…  相似文献   

5.
《水藻行》是一篇独特的具有真正意义的短篇小说.然而它在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说中不同凡响的独特性在很长时期内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没有作出应有的评价.1986年《湖州师专学报》增刊《茅盾研究》第二辑译载日本学者是永骏的《论<水藻行>》的论文,引起了海内外茅盾研究学者对《水藻行》的进一步关注和深入的研究.1990年《茅盾研究》第四辑刊发青年学者李继凯的《略说<水藻行>与<大地>》.1991年在第四届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美国学者陈幼石提交论文《妇女沦落的革命意义:<水藻行>和<烟云>》.在王嘉良的《茅盾小说论》和其它有关专著里也有较过去为多的论述.文章从《水藻行》的诞生经过、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审美价值、国际影响等五个方面,对上述几篇专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作出相应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为了向国内外从事和关心茅盾研究的读者介绍我国及国外的茅盾研究学者的简历,本刊约请了部分中国和日本的茅盾研究学会会员提供了自己的简历,现发表出来。今后还将介绍其他的茅盾研究学者。  相似文献   

7.
日本茅盾研究学者古谷久美子,在一九八四年就她以前编辑的《日本茅盾研究参考资料目录》作了新的修正和补充,并正式发表在该年12月31日出版的《咿哑》第18·19合并号《茅盾特集》上。原初稿译文刊于1983年第一期《嘉兴师专学报》。现对照初稿,将修正与补充部分翻译如下,编排顺序和初稿译文的相同。 由于编者只收集到1984年9月,故从“1984年11月、茅盾和中国现代作家”条以下均是译者补充,作为附录放在最后,当然,补充部分是很不全面的,在此,谨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茅盾研究学会成立大会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日至十三日在作家的故乡桐乡县举行。全省各地的代表以及有关方面领导共三十多人冒着大雪前往参加。开幕式上,筹备组长盛钟健致祝词,省社联副主席高培明、桐乡县委宣传部长许彩英分别致祝词,中国茅盾研究学会副会长黄源,茅盾的表弟陈瑜清因受雪阻未能到会,委托盛钟健同志转达贺意。会上还宣读了中国茅盾研究学会、嘉兴市文联的贺电,  相似文献   

9.
关于新文学巨匠、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的茅盾 ,近几年来逐渐流传着他的一段过去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这段爱情故事对于茅盾是铭心刻骨的 ,不仅影响了他一生的情感和生活 ,而且与他的创作的转变和发展也有着密切关系。那位使茅盾坠入爱河的女子名叫秦德君。爱情生活始于 192 8年 ,那时茅盾 33岁 ,秦德君 2 3岁。他们是因人介绍共同乘船车去日本由友情发展为爱情乃至同居的。那时 ,茅盾已经是政界、文界的知名人士 ,而秦德君也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她是四川忠县人 ,14岁便参加五四学生运动 ,是少有的女学生代表之一。后经吴玉章的资助出川 …  相似文献   

10.
茅盾与孔德沚、秦德君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研究茅盾生平事迹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现象,茅盾原名沈德鸿,他妻子的姓名是孔德沚,他亡命日本时同居的情人叫秦德君,三个人的姓名中都有一个“德”字。这是巧合还是命中注定的缘份呢?三个人中,最早去世的是孔德沚,死于1970年1月28日;其次是原名沈德鸿的茅盾,逝世于1981年3月27日;秦德君今年84岁,仍健在,寓居北京。他们三人都是共产党人,而在人生的历程中,又因命运的安排,发生了种种纠葛,爱爱恨恨,恩恩怨怨,留下许多未曾言说的事情,任后人研究、评说。对于茅盾与孔德沚、秦德君的关系,我曾阅读过一些史料、回忆录和其他有关的文章,也访问过一些前辈作家、茅盾的亲戚,还访问过秦德君老人,通过信,请教过有关的问题。然而至今仍未解开他们三人关系中的许多疑团。  相似文献   

11.
茅盾的短篇小说《水藻行》(1936年作)最初发表在日本的综合性杂志《改造》上,尔后在中国被收到短篇小说集《烟云集》。这篇作品的经历很特别,在中国国内发表前,首先是在日本译成日语发表的,作品的内容也较有特色,它是以中国农民乐观的生活观(特别是性道德观念)为中心的。这篇作品有两点值得注意:这是茅盾作品中唯一一  相似文献   

12.
茅盾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杰出成就为中国新文学史增添了光辉的篇章.自1981年3月茅盾逝世和1983年4月中国茅盾研究学会成立以来,茅盾研究已成为我国和国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十年来,根据有关索引资料,茅盾研究的文章数以千计,但又分散在三四百种报刊上,这就加大了文献资料选择的难度.“无论是茅盾研究的专家学者,或是茅盾作品的爱好者,要收集和阅读这数以千计的文献资料都有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书刊资料工作者有必要对这三四百种报刊进行筛选,选出有关茅盾研究的核心报刊.  相似文献   

13.
茅盾是现代中国的文学巨匠,他的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短篇小说《春蚕》、散文《白杨礼赞》等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篇《雷雨前》是茅盾1930年走出苦闷彷徨,从日本毅然返回祖国,重新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前线时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叶子铭教授是当代学术界卓有成就的茅盾研究专家。他从五十年代中期——大学时代开始撰写《论茅盾的四十年文学道路》,到近十年来完成《茅盾漫评》,主持编辑《茅盾全集》等,经历了从茅盾创作道路的研究到对茅盾主要作品的分析,茅盾全部著作的整理、出版的全过程,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作为一个现代文学学者,他还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文艺理论功底——他是中国古典文学专业提前毕业留校工作的研究生,写过多篇颇有功力的古典文学研究文章,又是《文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的主要撰稿人和统稿人,基础雄厚,视野开阔。他学风严谨,不急功好名,不投机取巧,十分重视史料工作,善于处理“博通”与“专精”的关系,注意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的更新。  相似文献   

15.
为深化茅盾研究,促进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山东省茅盾研究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暨会员代表大会于2006年12月17-18日在济南成功举行.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中心议题为"茅盾与中国文化".本次会议共分两个议程,一个议程是围绕"茅盾与中国文化"这一中心议题展开学术讨论,促进茅盾研究的深入发展;另一个议程是召开会员代表大会,换届选举第五届理事会.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作家和批评家的双重身份出现并取得卓越成就且为世人公认的,除了茅盾之外很难找出第二个人。近几年来,一些研究者对茅盾的文学评论进行探讨,他们的工作开拓了茅盾研究的新领域,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对于茅盾作为批评家所写的关于他自已作品的评论、谈话、回忆录,却尚未引起重视,更谈不上研究了。究其原因,可能是一些研究者认为作家对自已的评论带有主观感情色彩,不足为信;也可能是材料较散乱且不易整理;或者是以为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不大。但是我认为这些都是不成其为理由的,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我国现代革命文化的先驱者、“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开拓者茅盾同志诞辰九十五周年和逝世十周年的纪念日子,也是中国茅盾研究学会成立八周年的时刻.在这样一个具有多重纪念意义的日子里,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茅盾研究学会、南京大学、江苏省社联、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浙江省桐乡县文联联合主办,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的作家作品论是卓然独步的。作为一名理论家、作家和文学活动家,茅盾经历了现代文学发展的全过程。他与同时代人,呼吸着相同的社会气息,感受着共有的心理脉搏,因此,他的作家作品论,渗透着同时代人特别亲切和新鲜的感受,洋溢着同时代人饱满的激情,在微观的机敏、真切和细腻上,显示了近距离研究的特长。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文学巨匠茅盾擅长用巴尔扎克那种“编年史”的方式,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一些重大事件。其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这样特点的并非茅盾一人,蒋光慈也是其一。只不过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加之他谢世过早,未能如茅盾似的留给我们那么多的艺术水准很高的鸿篇巨著。在现代文学史上,他当然不能与茅盾相提并论,但也是中国革命文学的开拓者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 短篇小说《水藻行》,是茅盾一生创作中唯一的一篇先在国外发表的小说。该小说于一九三七年五月发表在日本《改造》第十九卷第五期上。关于《水藻行》的日文译者,孙中田、查国华编的“茅盾研究资料”中写道:“本文由鲁迅译成日文。(《茅盾研究资料》[下]第138页)这与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