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丽萍 《青年记者》2010,(14):63-63
记者采访采访对象时,既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问的过程,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为了顺利地完成采访工作,记者除了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以外,还要掌握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活动规律,注重方法和技巧,获取对方的信任与合作,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从而使采访活动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记者采访采访对象时,既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问的过程,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为了顺利地完成采访工作,记者除了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以外,还要掌握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活动规律,注重方法和技巧,获取对方的信任与合作,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从而使采访活动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
雷谊 《现代传播》2004,(3):118-119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能否接近采访对象,往往成为采访成败的关键,而对政治性人物的采访尤其需要讲究“记者接近”。“记者接近”是指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空间接近和心理深入,是采访中记者一直主动进行的有目的和采访对象交流互动的专业行为。而其中,空间接近是指记者通过与采访对象的预约行为来实现物理空间位置的靠近;心理深入是指记者通过访谈中的对话交流与采访对象拉近心理距离,并力求深入对方的精神领域。本文将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剖析政治性人物采访中的“记者接近”技巧。一、“记者接近”中的空间接近首先,“记者接近”体现在…  相似文献   

4.
一条新闻写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工作,而能否把握采访对象心理,是记者采访成败的关键.采访对象为残疾人时,向对方收集材料、访问的过程,既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也体现了人道关怀.为了顺利地完成采访工作,记者除了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还要掌握不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注重方法和技巧,获取对方的信任与合作,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从而使采访取得最佳效果,并在精神或物质层面为残疾人提供实质性帮助.  相似文献   

5.
采访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社会活动,是专门和人打交道的。记者在向采访对象作采访时,不仅仅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的过程,同时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过程,取得信任是获得事实的前提,采访对象有真诚合作的心才能打开心扉。记者既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又要探索、揣摩采对象的心理。记者必须掌握人际交往中心理沟通的学问,主动近采访对象,取得对方的信任与合作,才能使采访获得成功。(一)在采访实践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两类人,一类是合作者,一类不合作者。不同的采访对象其心理素质也是不相同的。合作者往有如下心…  相似文献   

6.
试析记者采访中的心理势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凡 《当代传播》2000,(5):57-59
当记者去采访一位长辈时,无论对方多么平易近人,记者一到长辈身边就会身不由己地产生出一种晚辈的恭顺心理;即使记者不愿意这样,意识到这样会影响客观的采访,但在长辈采访对象身边,这种微妙心理仍难以消除。当记者采访一位上级领导人时,尽管对方说话随和轻松,记者无形中总能感到对方“不严而威”,心理上总会有点压抑感,采访常常显得很拘谨。当记者去采访某个名人时,也常常会为他们所吸引、所左右,失去自己的判断力,或者会出现一种莫名的紧张情绪,往往在整个谈话中都不能放松下来……美国出版的新闻书《采访技巧》中曾引用一个…  相似文献   

7.
赵子为 《记者摇篮》2012,(10):15-16
心理互动是心理学名词。媒体人对此的解释就是沟通。这里是从心理学角度探讨采访活动中心理互动功能。与人沟通是记者的基本技能,良好的心理互动是完成采访任务的保证,深层次心理互动是提高新闻质量的手段。我们在走基层采访实践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被采访对象。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我们的采访会有不同深度,那么,是什么影响着采访内容的深度挖掘呢?不是双方身份和文化差异,而在于你能否与对方在短时间内搭建一个良好的心理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8.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9.
高维海 《青年记者》2012,(27):62-63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不善于提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就必须使用各种技巧来让对方开口。那么,新闻记者应该如何提高提问技巧呢?与采访对象拉近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10.
梁霞 《青年记者》2006,(10):53-53
记者在向采访对象作采访时,不仅仅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问的过程,同时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采访中双方的气氛融洽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采访质量,因此记者就要懂得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并设法满足一些采访对象的正当的心理要求,创造能“推心置腹”交谈的融洽氛围,以双方感情上的交流,促进双方信息的交流,使采访取得成功。寻找共同熟悉的人或事,以及相似性,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在大多数采访场合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应建立起“自己人效应”的心理效应关系。记者与采访对象谈话中,应努力寻找共同语言,共同感兴趣…  相似文献   

11.
郭静 《新闻前哨》2009,(5):48-50
记者遭到被采访对象拒绝,不仅仅是被采访者一方的原因,有时也源于记者自身的疏忽甚至失误,例如前期沟通不够,或某句话表达不当,招致对方误会甚至抵触。而且,即使被采访对象有意保持沉默,有经验的记者依然不会轻言放弃。本文将结合一些采访实践,试图探究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沟通的某种规律。  相似文献   

12.
对电视记者而言,如何让那些不愿面对镜头的人开口说话,接受记者的采访?与采访对象保持合适的距离、在采访活动中给予对方心理支持、善用心理学中的示弱定律、转移受访者的注意力,这些都是在采访过程中可以运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对电视记者而言,如何让那些不愿面对镜头的人开口说话,接受记者的采访?与采访对象保持合适的距离、在采访活动中给予对方心理支持、善用心理学中的示弱定律、转移受访者的注意力,这些都是在采访过程中可以运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一名博学多识的记者和一名知识贫乏的记者,在发现和判断新闻价值方面,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博学多识、经验丰富的记者,能够及时、敏锐地从采访中,判断出哪些是有价值的材料,哪些是没有价值的材料,并能根据对方的谈话触类旁通,将采访引向深入;知识贫乏、经验不足的记者,采访对象说这个不懂,说那个接不上茬,很容易造成"话不投机"的冷场与尴尬,又容易使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相似文献   

15.
李鹏飞 《今传媒》2010,18(10):128-129
面对记者的采访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种戒备心理,对方一般都会说一些他愿意说的而回避他不想说的,而这就要考验记者的采访功力了。在与采访对象交流时有的记者干脆就按照事先罗列好的问题一个一个来问,其实这样做有时候会失去一些能出彩的回答,有的时候采访对象的回答只要记者再追问下去就很能表现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6.
《青年记者》2008,(13):49-51
做好“对话”,关键在于采访对象的性格、内心想法要跃然纸上,要让他们说真话,要让读者有兴趣看下去。如果你的位置站得跟对方不平等,你就很容易被对方左右,或者你会遭到对方的心理排斥。时刻记住,你是个记者,客观是你的追求,所以,“对话”一定要有新闻感。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2006,(5):48-48
《福建新闻界》2006年第1期发表马永凯的文章《“身份对等浮动心理”技巧在采访中的运用》。文章指出,所谓记者的“身份对等浮动心理”,是指记者在采访时,会接触到多种类型的不同人物对象,这些不同级别、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采访对象,对记者来说会产生一种“地位心理”,记者要随着被采访对象的身份地位,进行对位变化浮动。这就是记者“身份对等浮动心理”。  相似文献   

18.
采访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许多有经验的记者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而采访时除了要善于察言观色、进行现场观察外,了解采访对象心理也相当重要。特别是批评报道的采访,犹如短兵相接,少不了斗智斗勇,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既要对记者的心理进行必要的调节,又要采取相应方法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使记者和采访对象两方在采访过程中互相协调配合,提高采访工作效益,达到圆满的采访目的。 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非常活跃,而这种活跃的程度又与采访对象在新闻事件中所处的位置有很大关系。有的新闻同行把它称为“新闻座位”,按采访对象在某一新闻事件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中心人物、边缘人物;局中人物、局外人物;素材提供人、素材佐证人;顺意人物、不顺意人物等。座位不尽相同,意愿不相同,会导致他们临访心理活跃程度,乃至接受采访的意愿。显然,批评报道的采访对象,除了素材提供人和部分佐证人外,作为报道对象的采访对象,本身就是批评的对象,难免  相似文献   

19.
记者职业在百姓眼中,既神秘又威严,因此在百姓心中对记者充满了敬畏。当记者下到基层进行采访时,常常受到的是较高层次的礼遇。然而,也有记者在采访中,被冷落,被拒绝,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记者本人在与被采访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交往失误。采访是记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作为交流中的主动方,记者要能够驾驭采访活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记者与被采访对象都是第一次打交道。在采访前,双方的人际交往关系处于零接触状态,为得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记者必须要与被采访对象由开始的彼此无关,到逐渐引起对方的关注,直至产生情感…  相似文献   

20.
很久以来,案件类报道容易停留于表面,记者往往把采访对象局限于警方、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家属;采访思路也往往局限于案件本身的经过、起因、破案过程、最终结果;对警方的采访也比较容易被对方牵住思路,成为对方的发言人,而没有让对方跟着自己的采访思路,针对读者需要了解的内容提供素材。如果警方不接受采访,往往就很难把稿子做大做透,甚至很难讲行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