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追踪报道,顾名思义,就是记者对见报后的新闻及时跟进采写的相关报道,亦称跟踪报道、后续报道。笔者认为,要熟练掌握追踪报道的方法和技巧,就要懂得追踪报道要追什么、怎么追,在新闻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追踪报道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孙愈中 《声屏世界》2008,(10):56-56
常见的深度报道有评述型深度报道和调查型深度报道。从内容上分,有解释性报道、成就性报道、话题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典型性报道:从形式上讲,除了单篇报道之外,还有系列报道、连续报道、追踪报道、组合报道等。  相似文献   

3.
时下,许多报刊、传媒设置的“新闻追踪”栏目备受关注。追踪报道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不同于一般的消息类新闻,属于“重型武器”,许多重大题材的报道,均借助追踪报道这一载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形成较大的新闻冲击力,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和权威性。记者在追踪事件的时候要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对新闻报道的整体要有个合理的安排,适当调整工作的重点。笔者认为,在策划追踪报道时记者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三点:选角度、抢速度、挖深度,这样才可能做好追踪报道。  相似文献   

4.
张靖 《新闻与写作》2000,(11):23-24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追踪报道是每一个记者都需要掌握的一种报道形式。特别是一些突发性的热点事件或一时的热门话题,必要时,都可以做追踪报道。追踪报道搞好了,既可以牢牢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形成较大的新闻冲击力,又能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和权威性。结合采访实践,我认为搞好追踪报道要注意选角度,抢速度,挖深度。 一、选取新闻的角度要新 所谓角度新,就是看问题和抓新闻的角度要与众不同,当然,前提是所找的角度必须有新闻价值,读者感兴趣也爱看。一个新闻事实产生了,特别是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后,必然会有多家媒体来追逐和报道。这时…  相似文献   

5.
曹晶 《新闻采编》2001,(2):13-14
深度报道最初是印刷媒体为了适应与时效性强的电子媒体的竞争,寻找竞争的平衡点的产物。80年代,深度报道以“全息摄影”式报道的名义崛起,《关广梅现象》、《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西部地区贫困探源》以及关于大兴安岭火灾的报道等一批脍灸人口的作品的出现使它一度成为关注热点。作为一种报道形式,长期以来,它的具体报道形式随新闻事业的发展不断丰富着,有连续报道、追踪报道、系列报道、调查性报道等多种。进入90年代,深度报道得到了进一步完  相似文献   

6.
追踪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式,在面对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往往单一性的报道模式,难以全面地呈现新闻事件的整体过程。在追踪报道中,新闻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报道者,需要把握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来进行系统地追踪报道,以此来综合提升新闻事件的全方位、全面性报道,本文将以天津爆炸案为例,来阐述追踪报道的审阅方式。  相似文献   

7.
地方报纸 《扬子晚报》 新闻策划 典型报道策划 追踪报道策划  相似文献   

8.
追踪报道是近些年来形成并 流行起来的一种报道文体,又叫 连续性深度报道,是对新闻人物 或事件在一定时期内持续进行的 报道,有紧跟事件发展步伐、连 续同步进行的过程报道,有报道 受众反应的反应报道,还有从新 闻人物或事件联系其过去历史的 追溯报道。追踪报道一般针对受 众所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进行 及时的、追根究底的报道,具有 较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完整性 和深刻性,因此对新闻报道者提 出了很高的要求。纵观这些年来 的追踪报道,发展很快,取得了 较好的社会效果,但存在的问题 也不少。这里主要谈谈追踪报道 写作中出现…  相似文献   

9.
关于如何突破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报道,一直是新闻媒体、尤其是党委机关报长期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最近,笔者看了《宜昌日报》精心策划和组织的系列报道《史光权南下卖猪记》,大为感叹。这组系列报道,大胆创新,采用全方位、多层面的报道方式,引起了广大读者和全社会的空前反响,从而使大家来共同参与和关注《宜昌日报》的两名资深记者追踪报道一位农民跨越湖北、湖南、广东三省卖猪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赵波 《军事记者》2004,(9):15-16
音乐以和谐为美。新闻传播亦然。现场短新闻以一幅幅画面、一个个细节、一缕缕真情的和谐组合,让受众在活生生的现场事实面前获得信息,受到启迪。它确有其他报道方式不能代替的优势,但它也不能完全代替其他报道方式。比如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新闻所反映的对象,这就决定了新闻事业无论多么发达和完善,都无法囊括所有的新闻现象,大量的新闻都是发生后的及时补报和追踪报道;比如说,新闻事实总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存在而发生的,有些新闻事实的形成过程长.有些还有个报道时机和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莺 《新闻实践》2008,(11):42-43
当以"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为特征和主要卖点的"独家新闻"越来越难以完成的今天,各家媒体都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对同一新闻资源报道角度的争夺中,力求获得最佳报道效果。新闻资源的共享,使得新闻竞争的焦点由独家发现转移到独到的开发利用上,深度报道、追踪报道、连续报道等涉及新闻信息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的报道形式被媒体广  相似文献   

12.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背景报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起到深化主题、表明观点、烘托气氛、增加知识的作用。在我国电视新闻界,最早提出并重视新闻背景报道的是《焦点访谈》栏目。在栏目的定位语中,它明确地将“新闻背景分析”与“时事追踪报道”、“大众话题评说”并提,定为栏目的宗旨。近年来,各省级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也相应加大了背景报道的分量。但总体而言,新闻背景报道在我国是新生事物,也是电视新闻中的薄弱环节。在一些重大题材的报道中,背景报道的配合往往显得不够及时,观众得不到与新闻事件密切相关的有关背景信息…  相似文献   

13.
何为深度报道?美国哥伦:亚新闻研究生院的教程中谈到新闻报道的层次时,曾提出“三层报道”概念:第一层报道是事实性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报道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报道则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也就是新闻的深度报道。《新闻学大词典》给深度报道这样定义: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电视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中影响大、震撼力强、见效快的一种监督方式。如何使批评报道既发挥匡正风气、净化道德、鞭笞邪恶的作用,又做到帮忙而不添乱?本文试图从5个方面进行阐述。 选题:有所为有所不为 批评报道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与社会舆论所形成的压力往往给被批评对象造成极大震撼,同时也在观众中树立了威信。是不是所有反面的东西都可以作为批评报道的素材呢?答案显然是否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批评性的监督报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成为新闻媒体尤其是都市类报纸经常采用的报道方式。有关调查表明,揭露性、批评性的新闻报道在读者中反映更强,影响更深,更能引起社会轰动。  相似文献   

16.
在关于深度报道的各国学者的著作中,即使是深度报道发源地的美国,对深度报道的认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种状况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无论是哪种说法,深刻性、整合性与递延性都是深度报道的言中之意。深度报道的这种本体性意义曾一度被认为是报纸等平面媒体的专属,因为文字偏重学理,能够驾驭严密的逻辑且不必担心受众由于传播方式的局限而看不懂。尽管它实际上是在广电媒体与之形成三足鼎立之后。报纸等平面媒体在竞争的压力下的选择。 1993和1994年中央电视台分别推出《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焦点访谈》定位“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追求“深、广、新”;后央视新闻评论部推出的大型调查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更是将电视深度报道的深刻性推进到一个新的层面。目前电视深度报道对经济领域的关注开始逐步“热身”。本文通过对《经济半小时》的分析,来透视电视如何关注深度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17.
魏然 《东南传播》2012,(6):169-170
环境问题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社会敏感性强,影响面大。环境问题报道对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引导其积极参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环境问题报道要结合环境问题特点,尊重环保科学性,重在深度剖析,把握好报道尺度。  相似文献   

18.
王静 《河北广播》2005,(5):39-40
近几年以来突发事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媒体的报道中。突发新闻事件往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目前多数年轻的广电一线记在报道此类事件上的经验却显不足,对这些突发事件不论是具体报道方式还是整个谋篇布局都有需要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9.
会议新闻是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电视媒体作为党的喉舌服务党政工作的主要方式。但是长期以来,会议报道常受制于会议议程、内容而陷入程式化的误区,以至空话、套话连篇。部分记者采写回来的新闻等同于广播稿、报纸稿,不能利用先进的电视手段把更多的信息传播给观众,更多的时候画面、解说 “两张皮”,给人一种高高在上、拒人千里的感觉。当然,这样的报道实际上既背离了新闻报道的初衷,也产生不了应有的社会效果。 笔者长期从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也常常扛起摄像机深入会场采访报道,同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摸索…  相似文献   

20.
经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强,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关联度越来越紧,受众对经济的关注度越来越大。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媒体应当最大限度的为受众提供角度新颖、手法独特、构思巧妙、见解独到、实用性强的经济新闻,使媒体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使经济新闻通过报道方式的创新,取得更加有效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