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吴航海 《福建教育》2010,(7):122-123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她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款款深情。在这本书中,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它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相似文献   

2.
龙应台凭借犀利的文风被誉为华人文化圈"最有力的一支笔",但她不只是一个敢说敢骂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天下所有的女人一样,龙应台是女儿,是妻子,也是母亲;有温柔,也有深情,乃至脆弱。但是不管她的创作视野如何转换,龙应台作为作家与作为女性身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没有改变,她始终坚持着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两性关系的理性思考。在变与不变之间,龙应台完成了从年轻时的略为莽撞向着成熟笃定的成功转变。  相似文献   

3.
于唯 《吉林教育》2009,(6):95-95
《孩子,你慢慢来》是龙应台写的一本关于她的两个孩子成长的散文集。龙应台被称为是“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她的文章一般都是万丈豪气的,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是万丈深情。这本书,决不是作家的作秀,而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更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做不思索的热爱”。  相似文献   

4.
<正>龙应台老师的名字早有听说,却迟迟未看她的书,一直到这个暑假,才和母亲聊起龙应台。母亲很高兴,因为这是她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她告诉我,龙应台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也是一位很好的母亲,看龙应台老师的书,会很有收获。但,没有看过,我没有感觉,直到母亲把她的书递到我的手里,我才真正走进了这位作家。《孩子你慢慢来》,是她当母亲的时候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  相似文献   

5.
龙应台是驰名海内外的台湾作家。从社会学角度来考察,龙应台写作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台湾社会环境对其写作的刺激与她特有的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心理。  相似文献   

6.
24年前,《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声怒吼,龙应台在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开始了她的杂文《野火集》专栏,短短一年,就像野火般地向四面八方奔窜燃烧起来,掀起一股"龙卷风",锋芒所至,震撼了台湾岛无数读者的心灵。随后,《野火集》有了大陆版,同样震撼了大陆读者的心灵,并且使龙应台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作为一个著名的专栏作家,龙应台以她锐利的词锋、灵转的文字、缜密的思虑、悍然无畏地揭开社会中的种种病象的文笔,激起了社会舆论热烈的掌声与凶猛的骂声。批评她的人指责她丑化社会,赞许她的人则把她看作剖析病态社会的勇士。不管掌声还是骂声,龙应台始终走着一条属于她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的散文研究很有意思,把林林总总发表在各式各样报刊的散文纳入几个模式,诸如小女人散文、小男人散文、大男子散文、新潮散文(文本带实验性的,作者多为中青年学者)、学者散文(作者是上了岁数的教授、专家),这种以人律文,只要查明作者身份、年龄、性别,他所写的散文属于哪一类就一目了然了。不过事情总有例外,台湾有位女作家叫龙应台,她的散文笔  相似文献   

8.
1999年,龙应台应马英九之邀,离开旅居十多年的德国,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而她的两个儿子依然生活在德国。晚上回家,龙应台只能靠打电话来关心孩子。  相似文献   

9.
最深的羁绊     
唐栗 《中学生百科》2012,(36):60-62
《目送》是龙应台的散文集,六十八篇散文,写友情,写亲情,写读过的书,写走过的路,写对历史的感悟。每一篇文章都是她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她所遇到的所触碰到的一切。而其中,最最让人动容的,还是龙应台写自己的父母如何慢慢变老,如何通过父母的眼睛开始去看父母眼中的世界,如何陪伴着父  相似文献   

10.
关于"家"的定义,古往今来,见仁见智。台湾作家龙应台女士在她的《寒色》一文中用她饱含深情而又略带伤感的笔致,以她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诠释了"家"的内涵。"家是什么?"这实在是一道至浅至近的考题,大凡有家者几乎没有人会为它去耗费脑筋。但当有人把这道题目提交到你的面前时,你又如何作答?被问住的不仅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博大精深的龙应台亦会在读者的追问之下卡壳。《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阅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  相似文献   

11.
关于"家"的定义,古往今来,见仁见智。台湾作家龙应台女士在她的《寒色》一文中用她饱含深情而又略带伤感的笔致、以她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诠释了"家"的内涵。"家是什么?"这实在是一道至浅至近的考题,大凡有家者几乎没有人会为它去耗费脑筋。但当有人把这道题目提交到你的面前时,你又如何作答?被问住的不仅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博大精深的龙应台亦会在读者的追问之下卡壳。《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阅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文学报》新近刊登了龙应台题为《如果没有人文》的文章,这篇文章是她做客香港大学后写的。在文中,她呼吁学校加强人文素养培  相似文献   

13.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在欧洲、大陆、台湾文化圈中,她的文章成为一部罕见的档案。然而大陆对龙应台的研究还是非常有限的,对于这样一个敏感人物及其大胆的言论和无畏的思想,一些研究无法展开。本文不从其作品的女性主义思想出发,也不局限于男女平等这样的社会学范畴,而是纵观其近30年的写作生涯,以其作品为出发点,试图从其对边缘人的孤独体验这个崭新的角度去解读龙应台的冷眼审视,探索其对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对龙应台开始熟悉,是在几年前一个下午的读书沙龙会上.温暖的阳光细腻地涂满窗子,春日里的花朵总是开得肆意而张扬.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年轻女教师突然说道:"你们知道龙应台吗?就是写了《大江大海1949》的那个台湾女作家,听说她又出新书了." 那时候的我正沉迷于古代小说不可自拔,听她这么一说,我忽然想起了前些时间是红过这么一本书.另一个老师立即接话打趣道:"你说的那本我倒是看过一些,只是有些太沉重了,像我这个年纪的人,还是更适合看些温暖的类似心灵鸡汤的书啊."  相似文献   

15.
另一种交流     
韦秀红 《广西教育》2012,(44):68-68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母子书信集。龙应台说,在安德烈十四岁时,她离开欧洲前往台北就职,等她卸任回N)L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龙应台觉得与儿子之间有了一座无形的墙。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一定要认识大学生安德烈。于是,龙应台邀请安德烈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写一个专栏,于是,有了这本书信集。  相似文献   

16.
美点赏析台湾女作家龙应台以客观犀利的风格著称,长于杂文和文学批评,同时她的散文也别具风味,通过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描写,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她营造的那一片温馨多情的气氛里,读来口有余甘。这篇小文通过写她与两  相似文献   

17.
<正>值此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栏目特选北京市房山区师生阅读龙应台作品后的感触,和大家一起领略她的风采。龙应台,当代作家,著名文化人。她用她那细腻的笔触描摹着生活的点点滴滴,"跟着水流野花随兴游走,看树看花看闪进树隙里的阳光",记忆着,倾听着……  相似文献   

18.
在当当网上觅书,突然发现有龙应台的散文集《孩子你慢慢来》,我欣喜不已。 龙应台的大名,在我,早已如雷贯耳。年少时的我,便以仰视的姿态膜拜她的文字,对她无比敬仰,并一直以为1984年写《野火集》、写《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一定是台湾政界或者新闻界一位铁铮铮的男子。大学时,  相似文献   

19.
金色的钢笔     
女 儿 刚 上 一 年 级 的 时 候 ,一 天 晚 上 , 她 一 个 人 躲 在 卧 室里 ,偷 偷 地 鼓 捣 着 什 么 ,我 叫 她出 来 吃 饭 , 见 她 慌 慌 张 张 地 把一 件 东 西 塞 在 枕 头 底 下 。 趁 她吃 饭 时 ,我 掀 开 枕 头 ,发 现 下 面藏 着 一 枝 金 光 闪 闪 的 钢 笔 。 当时 ,我 立 即 想 到 :女 儿 偷 了 人 家的 钢 笔 , 因 为 谁 也 没 有 给 她 买过 这 样 的 钢 笔 。我 的 脑 门“ 轰 ”的 一 下 发 炸 ,问 她 是 怎 么 回 事 ,她 说 是 在 学 校 的 走 廊 上 捡 的 ,并 说 , 钢 笔 是 从 二 年 级 一 个 男孩 子 的 书 包 里 掉…  相似文献   

20.
不同年龄段的人应该存在不同的消费需求,彩贴当然也不例外。用她的话来说,这里有她的生命,她要用自己的手和笔来设计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