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字妙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从海外归来,一到武汉,便迫不及待地到保育院去看望难童。在为难童演说时,他在黑板上写了个"春"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课上,我和孩子们正在学《再见了,亲人》一课。突然传来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老师,书上有个地方用错了词。"我停下讲课,目光随着大家一起聚焦到"问题大王"灰灰的身上,"课文第2自然段有这样一句‘你(小金花)妈妈知道了,带着你混进敌占区,偷偷地靠近了关着老王的那所小房子’,这句话中‘混’字用错了。""为什么?"我追问道。"用‘混’有些别扭,小金花是在帮助志愿军啊!"我暗自思忖道:这个"问题大王"战争片看少了  相似文献   

3.
1940年,中国遍地战火,日寇的铁蹄踏遍大江南北。陶行知为战时儿童保育院的难童们讲话。这些孩子在战争中失去了父母,年龄都很小。陶先生说:“我为大家拆一个字。”他掏出一张纸片,是大家都认识的字:中国的“中”。难童们高声喊道:“中、中、中!”陶先生把“中”字歪倒了,变成了“中”,他说:“如果中国躺下睡觉了,哪还有精气神?”他又说,“不但睡觉,还在睡中自己的胳膊打自己的腿,互相殴打,最后腿、手都打断了,‘中’字变成了什么?”他抽出了一个“日”字,“中国要昏睡,又在昏睡中打内战,必定变成这个‘日’字,中国就变成日本的殖民地。我们…  相似文献   

4.
白字先生     
《老年教育》2015,(4):36
从前有个教书先生,常念别字,误人子弟。被人告到县官那里,县官传他到大堂问话。"你教书经常念别字吗?""绝无此事,纯属子虚鸟有!""什么,鸟有?你把‘乌’字读成了‘鸟’字,当堂出错,你认打还是认罚?"先生怕打,战战兢兢地说:"认罚。"县官提笔批下:"罚鸡三只,兔两只。"先生回家拎了一只鸡来。县官一看,责问道:"怎么就送来一只鸡?"  相似文献   

5.
作为家长,我常同孩子一起读人生之书。翻开第一页,我说: “‘我’字最难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我’活在世上,才有意义。‘我’还必须随时保持清醒,要自省、自警、自勉、自律。‘我’走在路上,才有信心。”孩子渐有所悟,我义说: “‘你’和‘他’两字也不好学。大多数人把‘你’和‘他’看得不那么重要,事实果该如此吗? 先得把‘我’‘你’‘他’三字连在一起读。从每个人看,‘我’就是‘我’。可‘我’同时也是谈话对方眼中的‘你’。又同时是许多相识不相识者眼中的‘他’。自称‘我’的只有一个。每个‘我’在其他人眼里都是‘你’和  相似文献   

6.
文余 《学习之友》2006,(11):49-49
语言文字学家黄侃曾反对胡适所提倡的白话文。一次他在讲课中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文言文的高明。他说:“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长达11个字。而用文言文则仅需‘妻丧速归’4个字即可,仅电报费就省三分之二。”  相似文献   

7.
正在给学生朗读金波爷爷写的《尖尖的草帽》:"我停住脚步。我在草帽下微笑着。我等待着它落在我尖尖的草帽上。""老师,老师,我觉得作者多写了几个‘我’字,可以把后面两个‘我’字删掉。"宾相凯打断了我的朗读。许多同学都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是啊,老师您说过的,一句话里有一个主语在前面就可以了,这里都有三个‘我’了。"我只好停下来。仔细一看,短短  相似文献   

8.
我的念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写了篇题为《我的爸爸》的作文,他高兴地给我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爸爸总是笑咪咪的……”我毫不迟疑地将“咪”改为“眯”,并虎着脸“纠正”他:“‘笑mī mī’的‘mī’应为‘目’旁,不是‘口’旁,要记住是‘目’旁!以后别再写错了!”我的儿子不服气:说“是‘口’旁,不是‘目’旁”。他倏地把课本翻到“笑咪咪”那一页,指着“咪”字给我看,我不禁楞住了。他又把《新华字典》递在我手上,我翻到“mī”  相似文献   

9.
幽默与漫画     
三个耳朵某县衙有个文书,常写错别字。有一次,县官让他造个花名册,他把"陈"字的"耳"旁写在右边,结果挨了二十板子。他私下里想":以后可不能把‘耳’  相似文献   

10.
秀才拆字     
古时候,江南某县城有个穷秀才摆了个拆字摊,他在所有的纸卷上都写了个"林"字。头一个来的是位农民。秀才想:农民定是为温饱而来,于是说:"‘林’字拆开两个‘木’,东边木长柴,西边木长米。"说完,就在一个"木"字上加了个"此",便成了"柴"字;又在另一个"木"字上加两点,便成了"米"字。"回去吧,三天后你  相似文献   

11.
在汉字中,"他"是一个后起的俗体字,最初写作"它"。最古的字书《说文解字》没有"他"字,只有"它"字,段玉裁注:"它,其字或(假)‘佗’为之,又俗作‘他’;经典多作‘它’,犹言‘彼’也。"徐灏笺注:"古无‘他’  相似文献   

12.
有春     
<正>从前在过年的时候,大人会把很多写着"春"字的红纸贴在米瓮、水缸上,还有糖罐、灶间,甚至也贴在衣橱上。有一次,我疑惑地问父亲:"为什么到处都贴着‘春’字呢?"他说:"希望年年有春。"在闽南语里,春天的"春"和剩下的"春"是同音字,到处贴着春字,是祈望年年有剩余的意思。父亲也常说:  相似文献   

13.
抬头乐干     
一次,陶行知到同乡张国良宿舍去玩,看见门上贴了一张纸:“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埋头苦干,不怠不逸。”他沉吟了一下,对张国良说:“你这四句话,三句都很好,只有一句不好。”张国良觉得很奇怪,“这四句话的意思都很好,且上下有关联,我要尽量去做,有啥不好?”陶行知指着第三句说:“‘埋头苦干’是一句成语,给它改一个字就好了,把‘苦’改成‘乐’,如何?”张国良说:“这不是违反常理了吗?”陶行知说:“苦干一定干不好。在干一件事之先,应当了解为什么干?为谁干?这样,即使遇到任何困难,也不觉得它苦了。苦着脸干,只觉越干越苦,谁还会有信心干下去?…  相似文献   

14.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习语文的能力,注重课外积累,我把语文课的前十分钟还给了学生,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字、词或句子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对此,学生们兴致高昂。又是一节语文课,我满怀期望地走进教室,等待孩子们给我另一个惊喜……前边几个讲得出乎意料地好,有几个还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轮到晶了,他是我们班的怪才,聪明又幽默。他大步走上讲台:“同学们,我讲的是‘流’。‘流’是三点水旁,说明它跟液体有关。在词典里,‘流’有好几个义项……‘流’在课文中组词是‘川流不息’,而我组的词是‘落花流水’‘似水流年’‘流产…  相似文献   

15.
有个母亲,因为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名表当做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他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陶行知。不料陶先生却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就这么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陶先生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幽默     
释义 一位大学教授对学生讲道:“古代‘吕’是接吻的意思,口对口,很形象。”其中一学生问道:“如果‘吕’是接吻的意思,那么‘品’字又怎么解释,三个人在一起接吻吗?” 教授正待发怒,又一个同学起来说:“我看‘品’字还好解释,‘器’字呢?四个人和一只狗在干什么?”  相似文献   

17.
口语能正音     
已故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曾在台北大学作《何为正音》的报告时说:“我第一次看到‘针灸学’时,便会念它‘针灸学.”还说:“《论语》里头有个沂水,山东有个临‘临沂’,台北有个‘临沂街’,可是你要叫三轮车拉‘临沂街’,有的人就不懂,他只认得‘临沂街’.照韵书上的‘沂’字没有这一读的,一定是把‘沂’字误认为‘祈’字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由于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又从事革命活动,1924年被北洋军伐政府逮捕.在当时所谓的国务会议讨论这件事时,一位阁员恶恨恨地说:“只要看他的名字,就知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什么名字不可取,他偏偏叫个李大钊.  相似文献   

18.
开心一刻钟     
《小学生》2013,(12):24
yeah新班级第一次点名,班长叫道:"刘华!"结果下面一同学大声回答:"yeah!"班长很诧异:"为什么不说‘到’?"同学说:"那个字念‘烨’。"我想上厕所老师正在讲课,小帅突然想上厕所。他举手示意,老师竟然没看到,他只好耐心地等。老师正好提问:"请大家说说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小帅这时突然站了起来,说:"我的梦想是上厕所!"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先生在四川合川县境内创办了育才学校,学生都是从战时儿童保育院选来的有各种才能的幼苗。他要求把他们训练成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同时规定教师和小孩要做社会调查,参加生产劳动,把孩子们锻炼成为用脑又用手的劳动者。为此他写了一首打油诗:  相似文献   

20.
黑板上出现了两个大字——朋友。叶子老师看了看同学们,笑着说:"谁能说说‘朋友’这两个字的意义?""‘朋友’就是朋友嘛,我的朋友最多了!"小迷糊大大咧咧地说。聪聪豆看了一眼小迷糊,举起了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也就是说,跟同一个老师学习的人称为‘朋’,志同道合的人才称为‘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