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思想政治过程的内部要素是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集中体现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教育主体与教育内客和方法、教育内客和方法与教育客体之间的相互矛盾关系;提高教育主体的有效性,凸显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增强教育内客和方法的时代性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部矛盾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客体的思想矛盾运动,使之按照主体要求的方向转化。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客体的思想矛盾为切入点,研究其产生的根源、发展的规律,在不断解决和激发客体的思想矛盾的过程中,使客体生存发展的需求与主体适度超前的主流价值教育统一于共同的目标——社会化的基础上,提高客体的接受性。  相似文献   

3.
刘巍  王英 《文教资料》2006,(34):75-76
本文主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含义,在分析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体与客体进行了新的概括,本文认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体为一定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或政治集团,而并非抽象的、泛泛的个人或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客体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本身。  相似文献   

4.
何菲 《文教资料》2012,(23):102-103
主体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与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一能动性既符合客体的客观规定性又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最终受教育者能够自主地、自由地、超越性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主体教育的特征有:自主意识、自有追求、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5.
关于自我思想道德教育,西方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西方自我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发端于古代,以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和亚里士多德“实现幸福”的自我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为代表;形成于近代,以康德的“道德主体性”和费希特的“自我完善”的自我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为代表;深化于现代,以杜威的新教育观和罗杰斯的“学生为中心”教学观的自我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为代表。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教学表现出明显的知性化倾向.从本质上说,在知性化教学中,学生所形成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是外在知识、技能和思想符合于学生内在观念的直接结果;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是外在知识、技能和思想在学生主体头脑中形成的虚幻影像;学生主体的超越性是指作为主体的学生在外在知识、技能和思想面前自主地位的无限拔高以及运用其知性化认识能力对外在知识、技能和思想的肆意宰制;学生主体对作为客体的外在知识、技能和思想的霸主式统治必然使学生无意识地坠落回被自己所统治的客体中从而导致其自身人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7.
历史有自己的表述方式,以人文化成天下是历史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表述。思想道德教育史是人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历史,反映的是人类精神生活中自我平衡、自我发展的自觉与主动,反映的是古人内凝聚人心、外张扬中华的智慧与勇气。今天在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努力中,把握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流变,有利于吸收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精华,以构建更完善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倾听历史的陈诉是为了争取未来的主动。  相似文献   

8.
一切教育活动产生实效的根本条件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所占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产生良好教育效果的教育活动是有教育主体参与的.自我教育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表现,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实施的教育,是个体完善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是促进教育对象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红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5):171-172
一、自我教育的涵义阐释 (一)自我教育主客体的内在统一.教育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一,它与其他的实践活动一样,有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之分.就一般而言,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在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被排除在中心之外,处于被动、被支配的境地.师与生之间的这种不平等关系铸就了学生的消极、被动,逆来顺受.而在自我教育中 ,自我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主客体是有机统一.二者的统一,使得学习不再是教育者受他人支配、强迫的活动;而是自我需要的满足,兴趣的满足, 自我积极主动地建构过程.这种统一,能有效地激发自我的积极性、能动性,促使自我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0.
自我思想道德教育的善性效益是个体在自我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的具有肯定性和魅力性的有益结果。自我思想道德教育中,个体学习和实践统治思想,必然产生善性效益。自我思想道德教育的善性效益主要表现在健全义务观念,形成道德良心,热爱自身荣誉以及增进内心幸福上。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曾经归属于教育学科之后,而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可避免地带有教育学科对于教育过程的理解与认识。因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相关问题的厘清能够为学科带来新的剖析与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质应该集中于教育者的价值引导活动和受教育者有效进行思想道德建构活动的双向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应该是教育者平衡学术学科要求与政治立场,有效沟通受教育者与解释政治运行,受教育者发挥自我选择与自我生成的主体权利。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应该引入社会规范对于人的思想政治道德提升要求与人们期待的道德实现之间的矛盾,具体矛盾应该在要素矛盾、过程矛盾、系统矛盾所提供的可能性中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在于厘清规律与规律的价值性运用。  相似文献   

12.
思想道德教育价值是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客体能满足思想道德教育价值主体特定需要的关系,其实质是价值主体在感受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功能、属性、作用、意义、地位、影响的过程中,与价值客体之间所建立的关系。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包括正价值、负价值和无价值。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思想教育,其行为事实是实然的,教育目标是应然的,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关系如何,人们便应该如何行为,这是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体现价值的过程逻辑,也即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13.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就是激发儿童的“内在潜能”,促进其按照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中国教育的一大缺陷就是教育过度或过度教育。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中国教育具有许多重要的启发意义:教育的真义是引导和激发儿童的“内在潜能”并使之循着自己的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纪律的真义是主体在自然的活动中自己建立起来的内在的自我节制和约束;儿童发展的内在机制是儿童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所谓自我教育,是指教育的客体在其主体意识的基础上把自己作为教育的对象,根据教育主体规范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以主体的自主性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内化、自我控制等过程有意识地改造和提高个体主体性,使自己成为一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毛泽东教育思想过程中之所以各种观点纷呈,莫衷一是,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用辩证思维方法对毛泽东教育思想内在矛盾性的科学把握。毛泽东教育思想具有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双重矛盾具有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内在矛盾,具有人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这些矛盾是教育活动一系列客观矛盾的反映。研究毛泽东教育思想,就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教育思想,坚持、发展、完善毛泽东教育思想。以利于跨世纪有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前提是事物发生或发展的先决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自然前提是主体的成长;接受的内在前提是是主体需要和动机;接受的外在前提是客体的客观外在性和价值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客体在满足个体和社会主体需要时所体现出的作用和意义。在社会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多样的时代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更加凸显,其主要表现为:划清思想是非界限,增强核心价值主导;引导人生发展方向,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指明社会发展方向,坚持正确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致化”教学是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内在价值,既尊重大学生的自我主体性,同时又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人本性、科学性、实效性、可持续性。以此为基点,文章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的“精致化”追求在于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客体的“精致化”培养在于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的“精致化”发展在于教学实践性的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结构的“精致化”构建在于教学理论的创新变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法的“精致化”运用在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提出:让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作为主体,他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是自我学习与自我管理的主体,是自我改造与自我发展的主体。作为客体他即是教育者改造和塑造的对象,也是自我改造、自我塑造的对象。作为被改造和塑造的对象,他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即他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追求来选择教育影响,并内化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这就意味着,学生是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参与到教育过程中的,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地教导,更不仅仅是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褚凤英 《中国德育》2007,(12):53-56
从交往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二者在活动过程中以共同的活动客体为联结纽带,结成"主体—客体—主体"的主体际关系。交往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际关系生成的内在根源,交往范畴是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