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新华社在海外成功实现了G20匹兹堡金融峰会、国庆60周年海外华人庆典和“国际儿童日”环球直播等重大活动的海外视频直播报道,这是新华社实施战略转型以来,海外电视报道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新突破,是对海外视频采集和直播技术能力的实战检验。  相似文献   

2.
徐扬  邓莉 《新闻前哨》2005,(12):55-56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媒体对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做出的分析判断和意见表达。“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对事实的理性思考,发议论、讲道理,以观点和见解来引导舆论。”有学者把电视新闻评论的类型按不同特征分成了点评式、主评式、述评式、互评式、杂说式五种。尽管风格各异,但多数评论都是就某件已经发生的事情,发表意见和看法。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评论会被称为“马后炮”。 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直播已经成为重大电视新闻报道的常用形式。新闻的直播发展也让新闻评论的直播成为可能。在国外一些电视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同时进行的情况,甚至在有的直播节目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语境是以互动性为本质特征的传播语境,相较于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网络自制的新闻评论节目可以依靠大数据技术对受众进行精准分析从而实现节目的精准定位和传播.《今日喷喷喷》作为全网首档新闻评论直播节目,利用在线直播、弹幕评论及"灌水"规则,体现出强互动性的节目特征.其话题选取兼顾"新鲜度"和"热度",且形成了完成一次制作,多平台协同发力的新媒体传播矩阵,节目嘉宾的选取和语言风格的转向也为传统新闻评论节目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新华时评"是新华社国内部于2001年开始设立的专门播发评论类稿件的专栏,播发包括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文章、新华社评论员文章和记者署名文章在内的各类评论稿件.本文将通过对具体文本的选题、论点、论证过程等部分的分析,对"新华时评"专栏评论文章中的信息含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曾几何时,视频直播业务是电视媒体的"专利"。随着互联网大潮的风起云涌,视频直播在PC端打破了垄断,以摧枯拉朽之势,延伸着互联网的触角、澎湃着互联网经济的生机。智能手机、4G网络、移动直播技术合力下的移动视频直播,再次拓展直播平台的疆土。从受众被动接受咨询,到PC端打破屏幕之墙,再到更具及时性与互动性的移动视频直播。在技术引领力量作用下,直播的内涵和外延均被重新诠释,站在视频直播的风口里,主流媒体如何抢占先机,继续挺立潮头?2016年初,新华社蔡名照社长提出"现场新闻"全新  相似文献   

6.
唐建军 《新闻界》2003,(1):39-41
电视评论是新闻评论与电视媒介相结合的产物。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产生和发展,和广播评论一样,经历了一个不会“自己走路”,依赖报刊评论,到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电视传播规律的电视新闻评论之路,其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电视出现到文革结束。由于受技术条件和极左思潮的影响,“报纸言论可以代替广播电视言论”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电视新闻评论基本上依赖报刊、新华社的评论稿,以口播形式播出,毫无电视传播特色,只是文字评论稿件的口播形态。它采用了报纸的思维模式、广播的播发特点,融合了电视播…  相似文献   

7.
《青年记者》2016,(5):41
春运期间,新华社客户端尝试打通春运新媒体、全媒体报道,以直播报道为主体,移动优先、全息化展现,加强新闻性、服务性和互动性。全景看春运:直播回家路新华社客户端开设"直播回家路"新闻报道流。通过连接车站和旅客,连接新媒体和用户,连接记者和受众,既碎片化呈现实时资讯,又通过大数据给用户全景式了解。  相似文献   

8.
庭审直播在我国相关法律中早有规定,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庭审过程可通过电视或互联网直播或转播,其是实现普法宣传的重要手段。然而从近年来较多案件庭审直播传播情况看,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将以"快播"案件为例,对其舆论形成原因、直播效果以及提升庭审直播效果进行探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际儿童日"大型公益活动和24小时环球直播报道于11月21日圆满落幕.此次活动和报道由新华社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发起,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1008家各类媒体参与,包括新闻集团、美联社、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特纳广播集团、俄塔社、共同社、半岛电视台等世界知名媒体,涵盖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各种媒体形态.  相似文献   

10.
王鑫 《青年记者》2017,(26):94-95
2017年2月19日,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央视新闻移动网,这是一个可以随时互动获取新闻视频与直播的信息平台,为用户提供专业权威的新闻报道和直播;也是一项实现电视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实现电视与新媒体生产的一体化,为全国电视机构打造一个资源聚合、共享、传播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移动互联时代,在大数据、云计算、传感器等新技术的加持下,众媒朝向智能化、移动化方向发展。近年来,在视频直播领域,路透社推出视频移动客户端Reuters TV、美联社深耕视频直播业务,推出AP Direct、Live Choice等产品,法新社主打高清视频技术。当视频化已经成为移动端发展中的重要趋势,新华社在视频直播、移动化发展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从现场新闻的推出到现场云、现场+,不仅实现现场新闻的文图、视频、直播稿件,即拍、即传、即收、即审、即发,而且建设现场云平台助力媒体行业用户实现新闻供稿的创新发展。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副总编贺大为以《新华社:从传统供稿向云服务拓展》为题,分享了新华社在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12.
2015年七八两月,济南电视台的五场电视问政直播节目引爆泉城荧屏,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央视网等国内数十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和评述.英国广播公司(BBC)也以“中国电视媒体推问政节目,促政府执政透明化”为题做了专题报道.2015年10月27日,瑞典韦斯特拉市副市长、城市议会执行委员会主席乌拉·佩尔森女士一行10人专程来济考察,现场参与《政务监督面对面》节目录制,对节目予以肯定.济南电视台的问政直播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值得梳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郭晔 《编辑之友》2006,(3):68-69
电视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体裁在电视中的运用.早在电视出现以前,新闻评论就已经获得了相当的发展,成为报纸、广播表明自己观点、立场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与报纸和广播新闻评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可谓是个"小弟弟",直到 20世纪 80年代中期,电视才开始把新闻评论列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播出量日渐增多.但与飞速发展的电视事业相比,电视新闻评论工作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无论评论的力度还是频次,与目前丰富的电视节目内容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强和改进电视新闻评论工作已成为当前摆在广大电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吴玉兰 《新闻传播》2005,(8):7-8,10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产生和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电视新闻的出现到文革结束,电视新闻评论基本上是把新华社、报刊的评论搞,以口播形式播出,只是文字评论稿件的口播形态,主要强调“听”的功能,毫无电视传播特色。第二阶段,以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第一个电视评论栏目《观察与思考》开始到90年代初,我国电视新闻评论开始进入“自己走路”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网络购物吸引了大量人群,传统电视购物的发展则遇到了瓶颈,以东方购物为代表的多家电视购物媒体探索转型之路。传统电视购物直播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AR技术、"电视+电商"跨界直播、线上线下互动直播、全媒体融合直播等新型直播模式的诞生与发展为电视购物节目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在电视技术和融媒体技术的支持下,电视直播报道发展呈现出直播常态化、多现场化、多平台化三个主要特点.需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出发,阐述和分析电视直播报道中的即时性评论的四个主要功能.电视媒体应围绕即时性评论的释疑解惑、舆论把控、价值导向、信息交互功能,对电视直播报道的形式进行创新,以此真正体现其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新华社《瞭望》周刊与辽宁电视台共同打造的一档高端电视评论栏目"瞭望评辨天下"9月28日22时,在辽宁卫视正式推出。首播节目"读秒,大阅兵",系为迎接国庆60周年而特  相似文献   

18.
首次进行12小时大型电视、网络、手机直播,首次设计推出系列多媒体融合报道,首次实现文字、图片、视频稿件在同一界面编发,首次直接签发供电视、网站、手机、户外屏幕使用的多媒体融合稿件……在刚刚过去的汶川地震一周年报道中,新华社新组建的多媒体中心精彩亮相,呈现给受众新颖多彩的产品形态,朝着多媒体业态方向迈出扎实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9.
2013年1月23日,央视评论员首次以直播连线的形式出现在了《新闻联播》中.评论员队伍成立的三年来,在这支队伍的创立、成长过程中,什么样的人可以做评论员?国家电视台的评论做些什么?什么样的方法让电视评论吸引观众?是一直围绕着这支队伍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0.
姓名:李宣良 单位: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岗位:文字记者 评点:他是新华社派赴着陆场采访的唯一文字记者,煞费苦心,用别人的工作证登上了一号搜索飞机,以快讯方式"直播"神六返航.并有幸成为第一个目视到飞船返回舱的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