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为当代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借助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是流行歌词的常用手法,本文结合具体歌词文本,探析流行歌词中"蝴蝶"意象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借助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是流行歌词常用手法,本文结合具体歌词文本,探析流行歌词"桃""月"意象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就文学而言,原型就是文学作品中典型的或反复出现的意象,是文学中可交际的单位。托玛斯·哈代在其小说《苔丝》中使用了大量的原型意象,其中一些原型意象如"太阳"、"太阳光"和"黑暗"等贯穿小说始末,且具有增强小说神秘感和悲剧氛围、凸现小说主题、揭示作者悲剧性世界观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意象叙事"不是指叙事作品出现了意象描写,而是指意象成为叙事活动的一部分,起着绾合、转折、推波助澜、导向结局、制造某种情境、暗示某种意义的叙事作用,推动了叙事发展。张爱玲的创作中存在着极为典型的意象叙事,表现为三种类型:意象中藏着故事、在叙事中加入意象、用意象笼罩全篇。并针对"意象的客观化叙事"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意象叙事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包含着评价的叙事活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词,可以说是由无数意象构成的艺术殿堂,意象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纵观现今初高中语文教学,对于意象教学内容单一,教师对一些意象角度挖掘不深。文章以现在高中学情为基点,以"梧桐"作为突破口,研究悲秋意象,对"梧桐"这一典型意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歌曲《荷塘月色》的走红,歌词的创作功不可没。本文试从修辞手法、虚实关系、意象选取等方面赏析歌词《荷塘月色》,希望藉此对中学生的散文写作能有一些帮助。歌词中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形神兼具,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这一点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颇有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7.
王金茹 《华章》2007,(12):243-243
萧红小说中的"意象"大多具有多义性,尤其是"后花园"这一意象在其笔下多次出现,本文将其作为解读萧红的一把钥匙,透过这个意象,发现作家心底的一些秘密和她潜意识中的一些内容.在萧红的作品中出现"地母原型"意象不仅仅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的是来自于作家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作家正是在有意无意间将潜意识的内容无意识地流露在自己的文字中,从而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景观.  相似文献   

8.
都市情歌意象丰富、特征鲜明。通过对都市情歌的意象特质和意象建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探寻歌词写作中如何达到外在意象结构与内在情感结构相互渗透,抒情主体与轻灵意象合二为一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桑"在《诗经·国风》中反复出现,部分篇目中"桑"单指自然界的植物;也有一些具备了"意象"特征,暗含着主观的"意"和某些隐秘的意义,属于意象范畴。具体来讲,国风中的"桑"意象义涵有两层:一是象征义,具有象征性的"桑"意象储存并积淀了乡里之思、男女情爱等社会内容,其象征意义源于对社和社树的崇拜。二是引申义,国风部分篇目中"桑"意象逐渐专指男女情爱。综合而言,"桑"意象先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象存在,在原始宗教意识的观照下形成,而不同于造景抒情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0.
方文山在创作爱情主题的"中国风"歌词时大量借鉴了中国婉约派的诗词风格,营造出一种婉约诗词般的美感,使听者可以很轻易地从中感受到一种古典美。他几乎从不直接描写人物形象,而是善于运用中国传统意象来让听者自然地想象人物的特点,并且利用自古以来女性与水之间的关系在歌词中侧面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女性形象。这种侧面描写使得歌词中的女性形象可以更加自然地进入到听者的内心,引起听者无限的想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4.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6.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8.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教育。教育的社会职能要通过教师来实现。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 ,是教育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具有开放性、动态性 ,社会发展的快节奏、教育背景的复杂化 ,使知识陈旧和能力退化的速度加快了 ,青年教师不可能从老教师那里获得行之有效的现成经验 ,必须独立应答教育领域接踵而来的新问题。构建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模式 ,成为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汉语句子主语是受体的句子中,以"被、受、挨"句最易混淆,本文分析了三句易混淆之因素,并对词性、词义、词语搭配以及动词的语法作用等方面对"被、受、挨"句加以分辨,以期在教学中帮助留学生准确应用三种句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