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民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村民自治制度立法不太完善,村民的民主与政治参与意识及实践都比较薄弱,在选举、村务公开等方面存在众多问题。完善村民自治,要促进基层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创新、改善基层党组织领导模式,强化自治意识与建立监督制度,处理好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乡镇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村民自治的困境与现实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社会形势的发展使村民自治不断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问题在于村民及村委会的自治权不能得到充分行使和切实保障。由于农村人口的社会流动、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完善、乡村边界不明职责不清、以及农村黑恶势力及宗族势力的入侵,都使村民自治受到影响和破坏。直面自治困境,探讨、完善村民自治的若干可选择路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法律体系;大力加强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探索加强乡镇人大对村民自治的监督;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坚持发挥人民群众发展基层民主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村民自治是在广大农村推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种治理模式,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实行村民自治的主要政治载体。我国村民自治的产生和推广有其历史必然性,但这一治理模式在现实中也出现诸如村支两委关系矛盾、农民民主法律意识不高、村委会成员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因此,仍然需要从法律体系上完善村民自治的相关内容,从农民主体的素质提升上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需要国家、社会、广大村民和各界人士的关注与努力,使村民自治的治理模式形成善治结构并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从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村民自治从20世纪80年代产生到现在的蓬勃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政府主导走向群众自主、由形式民主走向实质民主的发展过程。发展和完善村民自治,是全面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梳理十年来学术界关于村民自治的内涵、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村委会与村民的关系、完善村民自治的研究等基本问题的研究成果,为村民自治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村民自治组织是一个系统的组织管理体系,它内部包含着权力组织、执行组织、监督组织和最基础组织。村民自治法律制度的设计,为村民自治组织健康运行提供了基本保障,但在村民自治组织的结构关系上还存在法律构架不合理、角色定位不准确、职权分工不明确、运作机制不顺畅等问题,这直接影响到村民自治实践中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有效行使。要破除实践的障碍,就得完善村民会议制度、准确定位村民委员会角色、化解村务监督委员会法律制度冲突、强化村民小组的服务权能。  相似文献   

6.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政策法规,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充分实现,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建设进程,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我国村民委员会制度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原因之一是村民自治和村民委员会制度的运作需要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而我国农村组织化程度很低,民间组织不发达。在这一点上学者们通常意见相当一致。然而对于另一方面,如何培育农村社区民间组织,学界研究集中于基层政府的推动等,忽视了村民委员会对民间组织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村民委员会与农村社区民间组织的关系实际上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是我国实施基层民主的一项重要制度.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组织.借鉴“公司制”模式处理村委会与村企业、村党委和村民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村民自治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作为村民自治的基本法律,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相应的时代诉求。在当下村民自治制度走向纵深发展、制度体系已突破传统村委会框架的情景下,2010年10月颁布实施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村民自治法的理念,但其制度设计上仍存在差距。未来立法有必要遵循村民自治权作为村民自治制度逻辑起点的立场,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结构予以必要的完善,使之符合村民自治法的立法定位和实质精神。  相似文献   

10.
1988年11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通过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我国村民自治的基本法律保障,它系统规定了村民自治权的范围和边界、行使方式以及与其他权利主体之间的关系等。然而在村民自治运行过程中,由于利益的纷争和冲突,难免会发生矛盾和纠纷,本文便从转型期村民自治权纠纷的现状、自治权纠纷的解决机制及问题和如何完善村民自治权纠纷解决机制三个方面来探讨村民自治权纠纷处理机制的问题,以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完善村民自治,创新村民自治机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政治保障。村民自治在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完善村民自治,需要培育村民的民主意识,理顺乡村关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1982年《宪法》首次提出“村民自治”这一概念,到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村民自治”的性质及职责,自此就确定了村民自治这一基本政策,也逐步确定了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及其自治性质。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尚未完善,政治体制改革又存在滞后性,导致现实中村民自治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乡镇政府过度干预村民自治以及村委会角色不明确等问题。当前如何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的效率、进一步加快基层民主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实现乡镇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的结合,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村民选举权是法律赋予村民的一项基本民主权利。而村民委员会选举多数决制度在参与成员范围、决定程序和权利救济这三个方面侵犯了少数人选举权的实现,因此,需要构建一个机制来衡平选举多数决制度,如弱化户籍制度和宗族势力对村民选举权的影响,完善村民委员会选举监督机制和救济措施,这一方面能够制约多数人权利的行使,另一方面又能够保障少数人积极参与到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去,从而实现村民民主自治。  相似文献   

14.
民主既不是目的,也不是手段,是人民群众的一种权利。在我国,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的自治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一条“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这里只规定了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至于如何直接选举并无具体说明。为了填补  相似文献   

15.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村民自治制度实践的直接法律依据。治理现代化对村民自治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政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对村民自治实践中的问题给予一定的回应,使修订后的法律更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但从治理现代化理论出发,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改,应当基于乡村社会实际及乡村居民根本权益需求,针对村民小组的性质和地位、“一肩挑”制度设计与运行、村务监督功能的保障等存在的问题,构建更加完善、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村民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6.
村民自治组织体系是村民自治权实现的保障。当前村民自治制度存在的缺陷源于权力的分工不合理和权力缺乏制约。通过分析公司中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工合作、分权制约的治理机制,为完善村民自治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我国农村大都建立了村民委员会自治组织,以此来实现农村村民的自治。文章从我国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村民自治实践着手,分析了现在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存在的问题;从村民自治视野出发,指出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论述了村民自治的涵义,阐述了中国实现村民自治的必然性,中国要实现村民自治就必须明确制定有关村民自治法律、法规或法律性件的机关,组建规范的村民自治机关,明确自治范围,制定具体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加大打击破坏村民自治行为的力度。  相似文献   

19.
在村民自治实践中,由于村民自治法制的不完善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法制建设。通过村民自治的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的法制体系,实现村民自治的法制化是村民自治得以真正开展的充分条件。不断推进村民自治法制建设,依法实践村民自治,是保证村民自治实践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村民委员会作为一种"政治公共领域",本应具有沟通、协调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间关系的作用,但其在中国大地建立以后,由于自身和外在的种种原因,出现了"上传"、"下达"功能缺失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甚至动摇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法性。本文从"公共领域"理论的视角去分析村民委员会的功能定位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尝试从思想文化建设、监督制度建设等方面对村民委员会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以期实现村民自治制度的健康发展,推动中国基层民主事业的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