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帆 《海外英语》2014,(14):225-226,231
电影《欲望号街车》讲述了布兰琪自我救赎的失败,《嘉莉妹妹》讲述的是嘉莉追求梦想的历程。影片中,布兰琪饱受自责和悔恨的折磨,因而不断地撒谎和逃避。而其自责和悔恨的事由影片并未直接展现,而是通过布兰琪的回忆和斯坦利的调查逐渐浮出水面。事实上,布兰琪悔恨的不堪过去正是嘉莉妹妹追求梦想的经历。布兰琪最难以启齿的就是她曾经的风流韵事,与众多陌生男人寻欢作乐。而嘉莉正是依靠两个男人,以情妇的身份获得了最初的物质享受。布兰琪与嘉莉一样,都受到欲望的强烈驱使,都因为自己的作风问题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孤立,都试图利用服饰来丰满自己,企图通过婚姻达到自己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嘉莉的求生之路正是荧幕之外布兰琪曾走过的路,而荧幕之上的布兰琪正在为她曾经走过的路悔恨,寻求自我救赎之道却最终毁灭。  相似文献   

2.
田纳西·威廉斯是来自美国南方的文学巨匠并深深地爱着南方,这种复杂的情感可以从《欲望号街车》中解读出来。女主人公布兰琪不仅仅是旧南方的继承人,而且是旧南方文化和理念的代表,她的失败也象征着一座丰碑的倒下。本文旨在从美国旧南方诗学视角探索布兰琪的悲剧性。通过对《欲望号列车》中这位悲剧女主人公的深入分析,读者可以对美国旧南方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正那是一个美丽的小镇,一户富人家里,正在举办一场非常热闹的生日派对。小寿星布兰琪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她有一头阳光般的金发,唇红如爱情花。她的母亲已不在人世,父亲班森对她非常疼爱,女孩却不知足,总惹爸爸生气,班森出于无法给布兰琪母爱的愧疚,只有依着她。生日派对上,班森送给布兰琪一个十分可爱的泰迪熊。这个泰迪熊有着棕色的绒毛,乌黑的眼睛又圆又亮。班森告诉布兰琪:"这个  相似文献   

4.
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是一部伟大的精神悲剧。剧中女主人公布兰琪的悲剧结局给观众和评论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带来了诸多关于其疯癫根源的疑问和不解。关于她的悲剧命运,评论界观点不一。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入手,分析布兰琪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正是布兰琪本我和超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在《欲望号街车》中,田纳西·威廉斯试图揭示了布兰琪徒劳地追求"自我实现"。布兰琪无法平衡"应该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关系,即社会约定和个人的渴望之间的关系,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女主人公寻求自我实现,但最终以悲惨的失败告终,根本原因是她的"理想"的抱负不能适应具体"应该"的社会规范。现实与个人抱负之间的冲突折磨着布兰琪,使她成为美国新工业化的局外人。本文采用希金斯1987年提出的自我差异理论来分析布兰琪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在"五四"风潮的洗礼下,庐隐觉醒成了一个真正的"人"。她以女性的独特视角思考社会现实,关注在封建家庭伦理中挣扎的青年们,对封建家庭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与反转,表达了自己的反封建家庭伦理观。她的创作成为了女性作家反对封建家庭伦理的拓荒之作。  相似文献   

7.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剧作家之一,由于他本人的南方背景,他的作品多善于刻画如阿曼达、布兰琪等孤独、失意、怯懦而心灵扭曲的南方女性形象,揭示这批旧南方遗留下来的"最后的贵族"在社会制度更迭时无所适从的心理,以及在她们身上所反映出的旧南方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欲望号街车》女主人公布兰琪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坚守又背离。既不能抛弃过去,又不能融于现实,挣扎于传统与现实之间布兰琪终于疯狂。因此,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只有不断调整自己适应社会,在传统和现实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位置,才能生存。  相似文献   

9.
李一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6):99-101
《欲望号街车》集中体现了美国南方剧作家纳西·威廉斯"雌雄同体"的创作美学,剧中人物布兰琪和斯坦利也正是威廉斯该种创作思想阴阳两性在文本中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0.
《紫颜色》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文章从伦理身份缺失,伦理意识觉醒和伦理环境压迫这三方面讨论了美国南方黑人女性被剥夺了最基本的为人子女、母亲以及妻子的伦理身份;失去了正常伦理属性家庭关系里本应享受的父母之爱与两性之爱。文章认为:《紫颜色》充分体现了黑人女作家沃克一贯主张的伦理诉求:即广大黑人女性只有通过自己的奋发自为,解除父权社会下"男尊女卑"观念的精神枷锁,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乡村社会的习惯法里,子女所承担的养老责任是存在性别差异的.一般是由儿子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女儿在出嫁前侍奉父母,出嫁后一般不承担自己父母养老责任,但是她作为媳妇则要承担赡养公公婆婆的责任.然而在一些农村地区出嫁的女儿却参与自己父母的养老过程:通过对村庄一养老个案的分析,阐释了家庭养老中的性别差异变化.研究发现,出嫁的女儿参与自己父母的养老过程的原因在于家庭成员间关系越来越理性化.养老本该是儿子的义务,并且此义务承载着天然的伦理性意义,"儿子养老"演变成"女儿参与养老"表明,支撑家庭养老中性别差异的价值和伦理基础已经被侵蚀.  相似文献   

12.
从伦理角度看,哈代<还乡>中主要人物悲剧的根源在于人物处理家庭伦理关系时对伦理原则的违背所导致的矛盾.姚伯太太在处理家庭关系时违背了代际伦理原则,束缚了儿子克林与侄女朵荪的自由意志,不仅导致了她与克林之间的亲情悲剧,而且对克林的婚姻悲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使朵荪成为一桩悲剧婚姻的无辜受害者.游苔莎与韦狄在处理各自的家庭关系时则置婚恋伦理于不顾,双双招致了殒命之灾,从而导致了各自夫妻关系的解体,给两个家庭造成了悲剧.  相似文献   

13.
张爱芝 《海外英语》2012,(10):209-210
田纳西·威廉姆是美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欲望号街车》是他的一个典型的戏剧,它折射出了南方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尴尬处境。女主角布兰琪为反对父权制进行了艰辛挣扎。在一个男人占主导的社会中,她的人生之旅就是欲望和死亡。国内外学者对《欲望号街车》有过很多的研究,但是南方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尴尬处境这一点涉及的不多,并且不是很深入。该文主要针对这点对女性的自由做出研究,尽管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在现代社会中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家庭伦理在社会伦理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中的家庭伦理主要包括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两部分,并且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儒家思想的家庭伦理虽然维持了封建专制,但是其中的很多"精华"颇具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牛小艾 《文教资料》2008,(27):30-31
艾米丽·格里尔生是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著名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的主人公,她将自己和镇里的人们隔离,过着几乎隐居的生活.本文指出家庭的制约、美国旧南方杰弗逊镇老一辈的庇护、新一代的妥协以及新旧文化的冲突是艾米丽扭曲性格产生的必然原因.  相似文献   

16.
略论中西家庭伦理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精神是家庭本位,西方传统的家庭伦理精神是个人本位,它们各有自己产生的背景。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各有利弊,现代家庭伦理精神的建构应超越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实现这两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传统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具有同构性。在社会转型之际,社会伦理应再造,家庭伦理也应重新定位,它们各有自己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彭润润 《海外英语》2013,(8X):196-197
美国犹太女作家辛西娅·奥齐克在她的《大披巾》中,描写了故事主人公罗莎在纳粹的刀枪下,面对自己奄奄一息已入狼口的女儿玛格达,徘徊在要不要去救玛格达的伦理困境中。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罗莎的伦理秩序被打破,伦理混乱引起的伦理两难使她的心灵备受煎熬,但是最终她的伦理秩序得到了重构,在那样的伦理环境当中她选择了保全自己。通过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可以得到结论,罗莎的选择是理性的,她也不失为一个好母亲。  相似文献   

19.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文坛著名剧作家。他注重对美国南方女性人物的刻画。文化冲突,个人内心的怀旧情结以及当时男权社会的压制三方面共同造成了威廉斯笔下两位典型女性人物阿慢达和布兰琪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20.
克尔凯戈尔的个体存在哲学将人的存在状态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即美学层面、伦理层面和宗教层面,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的三种存在类型:美学层面的人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完全沉沦于自己现实的直接给定性之中,一味屈从于自然欲望的摆布;伦理层面的人是一个伦理主义者,他把履行伦理的义务和责任视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宗教层面的人是基督的信徒,他把对基督的信仰视为自己存在的最高使命。克尔凯戈尔将宗教层面视为人的存在可能达到的最高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