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说:“他(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所以曹丕做的诗赋很好,更因他以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诗赋欲丽”是“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  相似文献   

3.
对曹丕《典论·论文》的评价,鲁迅先生在其《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丕著有《典论》,现已散无全本,那里面说:‘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由此可见,鲁迅虽然是在论述《典论·论文》时,用了“文学的自觉”这样一个概念,但在他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从文学创作角度看,曹丕“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而主张“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或如近代  相似文献   

5.
魏晋赋述评     
魏晋是我国文学观念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亦是赋论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酒及药的关系》一文中说:“后来有一般人很不以他(指曹丕)的见解为然。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教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这一时期,不仅几位重要的文艺理论家有论赋的文字,而且不少赋家,亦通过赋序、书信,品评  相似文献   

6.
鲁迅说过:"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他指出曹丕的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期,据此,本文指出了建安时期文学自觉的一些表现,希望能够找到文学自觉的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7.
鲁迅用近代“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解说曹丕时代“文学的自觉”,他以现实反观历史,在两者的相同处阐述己见。鲁迅时代和曹丕时代有许多相同处,两者都经历了政治的稳定与动荡、思想的单一与多样、文化的破坏与建设等过程。两个时代的文人均关注社会,反映时代,自觉总结文学的性质与特点,努力寻求文学的自身价值。他们以相同的文学追求,实现了意义相同的文学自觉。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所阐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实际上就是在阐述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最先倡导的“诗赋欲丽”为支持“文学自觉”的重要论据,只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主观臆断。陆机在《文赋》中谈文学创作,更多考虑的不是辞藻如何华美的问题,而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尴尬。梁昭明太子萧统则明确否定了片面追求语言华美的审美意念。认为魏晋六朝文论是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也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臆断。“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既肯定出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是判断“文学自觉”的标准,实际上又对那一时期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对文学分类的一些阐述加以否定,这样就形成了悖论。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自觉”这一命题出自东瀛铃木虎雄的《中国古代文艺论史》对魏时代文学的评价。其实 ,曹丕既不像有的学者所言置文章于人生追求的第一位 ,也没有完全摆脱儒家或经学学说以论文 ,甚至还以“文”来实现治国安邦之大业。以文辞翰藻作为诗赋的特点 ,也并非始于魏。“文学的自觉”应更多地诉诸于对文学发展历程的考察 ,而不能以是否持有用或无用说作为标准 ;以对纯文学的强调作为“文学自觉”的标准或文学批评自觉的标准都是不切合中国文学发展实际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李泽厚则认为这一自觉性“非单指文学而已”。的确,魏晋时代是中华民族史上极为特殊的一段时期,不仅各种思想艺术令人叹为观止,即是当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是前人所无法比拟的。本文试从《世说新语》中的两种主要活动:清谈和山水之游论之。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所阐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实际上就是在阐述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最先倡导的"诗赋欲丽"为支持"文学自觉"的重要论据,只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主观臆断.陆机在<文赋>中谈文学创作,更多考虑的不是辞藻如何华美的问题,而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尴尬.梁昭明太子萧统则明确否定了片面追求语言华美的审美意念.认为魏晋六朝文论是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也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臆断."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既肯定出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是判断"文学自觉"的标准,实际上又对那一时期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对文学分类的一些阐述加以否定,这样就形成了悖论.  相似文献   

12.
邺下时期"文以气为主"、"诗赋欲丽"文学理论观点的提出是文学自觉的标志,而专业文人创作队伍的形成与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学作品中个体意识的张扬是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文学观念的自觉和文学批评的自觉是文学自觉的又一重要体现.因此,邺下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相似文献   

13.
曹丕系统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气之清浊有体”、“文本同而末异”、“审己以度人”的文学主张,本文对这些文学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描述研究,将它们化解为“文学观念论”、“文学价值论”、“创作个性论”、“文学体裁论”、“文学批评论”五个理论命题。并认为曹丕文学理论的诞生,标志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它使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迈进了一个新的时期,其历史意义自当不可低估,其现实意义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曹丕系统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气之清浊有掉”、“文本同而末异”、“审己以度人”的文学主张,本文对这些文学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描述研究,将它们化解为“文学观念论”、“文学价值论”、“创作个性论”、“文学体嵌论”、“文学批评论”五个理论命题。并认为曹丕文学理论的诞生,标志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它使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迈进了一个新的时期,其历史意义自当不可低估,其现实意义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从《典论.论文》的主旨和“文学自觉”的判断标准分析来看,曹丕的观点并设有完全摆脱儒家或经学学说,“文学自觉”也并非始于魏。考察文学自觉应更多地诉诸于对文学发展历程的考察,而不能以是否持有用或无用说为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自觉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考述有着很多的争论,主要有魏晋说和汉代说以及齐梁说等。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到中国文人的一种独特的国家政治参与意识,进而判定中国文学的自觉应该是从文章的行文构篇中由于艺术技巧和表现方式的不断强化与情感的介入而导致文中这种政道意识的逐渐淡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作者身份上的分化来考察,单纯地用“人的觉醒”来考察是不够全面的,并因此认为中国文学的自觉应是萌芽于先秦,完成于两汉。  相似文献   

17.
曹丕给予文学以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首次明确赋予文学观念以情感审美特征,开创性地辨析文体特征,提出与作家风格和文学风格相联系的“文气”说等,都具有开拓意义。因此,其系统论述文学思想的《典论·论文》,不仅是文学批评自学意识的体现,也是文学自觉时代的具体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8.
“诗赋欲丽”与文学观念认知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赋欲丽”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一个对于后世文学发展进程具有积极而且重要影响的意见。这一意见给其后的理论继承人最大的启发,更多体现在人们对于文学观念认知的心理转向方面。它消解了文人游移与文道冲突中的心理障碍或者说是心理上的疑虑,迎合甚或说是感发了文学家对于词藻美的兴趣。重视词藻成为了诗文创作的一个正当的理由,而不必担心遭到过多的思想攻击。“诗赋欲丽”含蕴的文学作品的声情美、节奏美的主张,同样也触动感发了文学创作对于声律的追求。骈文的兴起,诗歌声律的追求和理论探讨,不能说没有曹丕“诗赋欲丽”说暗藏其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论及魏晋文学时,他认为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1]而这里的“自觉”以及“为艺术而艺术”之文艺思想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疾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魏晋诗学自觉的标志主要体现在“诗缘情”思潮。从理论新变来看,人们对诗赋具有审美愉悦的抒情性质的认识逐步深化,以致触及到诗歌艺术的本质特点;从诗赋创作而言,语言艺术的特点随着文学与音乐的分离而突现出来,从标题到内容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