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家长委员会是广大家长成长与进步的大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大熔炉。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生活,一方面,教育了孩子;另一方面,成就了自己。在这里,家长委员会是引导家长从"爱孩子"走向"爱别人"、从"爱学校"走向"爱社会"的桥梁。家长委员会在家长的这种蜕变中,促使广大家长从"小爱"走向"大爱",凸显出家长委员会建设巨大的社会文明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2.
家长是学校教育重要的支持者,是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一支重要力量。家长委员会是中小学家校合作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一座桥梁。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是以辅读学校毕业和随班就读结业的  相似文献   

3.
夏峰  严淑琼 《上海教育》2012,(Z1):78-79
你可知道上海历史最悠久的特殊学校是哪一所?是谁创办了这所学校?你是否又知道它地处上海的哪个区?没错,它就是位于长宁区的上海市盲童学校。如今,长宁区特殊教育走过一个世纪,1912年,被称为"传科技之火于华夏的普罗米修斯"的美籍英人傅兰雅,创办了上海市盲童学校,还是这位外国人,又于1926年创办了上海市最早的聋校——傅兰雅聋哑学校(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的前身)。这两所学校的"国际化"血脉可谓源远流长。无独有偶,1979年,创办了长宁区辅读学校的银春铭老师,也是一位留苏归来、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者。长宁区特殊教育在发展中积淀,逐渐显示出了其追求"海纳百川"的特点和"敢为人先"的实验精神。2011年2月,长宁区成立了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旨在整合区域特殊教育资源,发挥管理与服务、研究与指导、评估与训练功能。在传承和发扬百年文化的基础上,长宁区逐渐形成了以"国际·实验·活力"为特色的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4.
亢小峰 《教育》2011,(31):31
家长委员会作为学校、家庭、社会的纽带,从教育制度层面上来看,是完善中小学校管理制度,促进科学民主决策,但实际上,更是在当前我国国情背景下,教育走向更为民主和公开的根本需要。对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来说,成立家长委员会不是任其越俎代庖,而是增加了一个好帮手?是不是给学校增加了一个"婆婆"  相似文献   

5.
家长委员会制度是家校合作发展的趋势,但家长委员会制度存在着不少问题。实践中要认清家长委员会在发展过程存在的现状与问题、制度建设和开展的情况,增强对家长委员会制度的认识、机构设置情况、运作情况等现状的认识。为了完善和促进家长委员会制度的发展,要在法律法规层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层面、学校层面、家长层面、社会层面等五大层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6.
张永飞 《教育》2011,(31):19-20,18
家长委员会(以下简称"家委会")这个词对于中国广大中小学生家长来说并不陌生,早在十几年前,一些发达城市的中小学校里已经自发形成了家委会,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里,更是将家委会的建立提升到了政策层面。成立中小学家委会是引导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相似文献   

7.
周大平 《教育》2012,(22):29-30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要求。为贯彻落实,今年2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6月,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中,"中小学应当逐步建立健全班级和学校两级家长委员会"又出现在公开征求意见的政策热点之列。  相似文献   

8.
正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在争取家长合作时,如果说提高认识是基础,那么积极参与就是重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家校联系多局限于有数的几次家长会,或是利用校讯通、电话和家长进行联系。在有些学校,家长委员会往往只是徒有其名,并没有真正达到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目的。近几年兴起的"家长进课堂"活动,是家校联手的一条有效途径。家长是孩子最有亲和力的老师,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教育资源。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享受到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孩子们  相似文献   

9.
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倡导语文综合实践,不能把家长资源浪费掉,目前学校对家长资源的利用仅停留在家长委员会和班主任德育工作上,而没发现这是极好的语文课程资源,家长是最好的“助教”,可通过明助、趣助、暗助、协助等层面去挖掘,这样语文课程会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0.
宋亮 《教育》2012,(22):19-20
教学监督、考试巡场、为优秀学生发奖学金……一切都由学生家长来参与——从2011年10月份开始,在四川省万源市石塘乡中心校开办了校内的"家长学校",在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由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参与管理。学校的这种"新奇"的方式带来的是学风校风大变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家长学校"是由石塘乡中心校的学生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直接参与中心校管理、共同抓好学生教育的一种新模式。由家长委员会统一安排,每天派出两名家长担当教学巡视员在校内巡查  相似文献   

11.
胡春蕾 《中国教师》2013,(Z2):133-134
国家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41条"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中,专门提出"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温家宝总理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的讲话中指出:"中小学还要建立家长委员会,不断完善学校科学民主决策和评价机制。建立家长委员会,必须从制度建设上打好基础,并通过改革创新办实办好。"家长委员会,顾名思义就是由家长代表成立的组织,  相似文献   

12.
我国出版的第一本关于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书,书名为《家长与学校:教育好伙伴》。毋庸置疑,视家长为伙伴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战术。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整体素质的要求超过任何时代。让家长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专业伙伴,这种资源的整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参与合作,而是以高度的主体性品质(积极主动性、独立自主性、开拓创造性)为核心的协同发展。一、家长课程意识由"散"到"聚"从2003年开始任校长以来,我所管理的学校几乎是"零投诉"。一方面是静水流深涵养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13.
<正>现代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而是开放的、现实的、全方位的社会活动。学生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和谐班集体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和家长的各方面支持、关心和理解。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和班集体沟通的桥梁,是家长和老师交流的纽带。它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网络化教育体系。充分发  相似文献   

14.
2010年3月,山东省成立了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研究项目组,枣庄十五中成功入选首批家委会建设典型学校。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学校在家委会组织建设、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家长资源开发、家庭教育提升、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家委会科研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家长教育资源和家长民主参与学校管理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解决好"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学校"的问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校长、教师乃至家长、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一所建校历史仅仅只有两年多一点的小学,就赢得了社区、家长的广泛赞誉,成为了人们心目中一所美丽的学校。这所学校就是济南市名士小学。人们不禁会问——  相似文献   

16.
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决策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还有助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家长有参与学校课程决策的内在要求、权力、义务及能力,社会民主的发展也为其提供了可能。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决策的模式主要有审议模式、过程模式、决策模式。为保障和促进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决策,学校要有意识地选择有决策能力的家长,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建立和完善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决策的组织,明确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决策的职权与分工。  相似文献   

17.
家长作为课程资源的意蕴至少体现为:家长成为"教师"中的一员,构建了家校共建的平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学生学得了生存生活的基本技能;弥补了学校社会实践基地的不足,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体系。推进家长成为有效课程资源的策略至少表现为:营造良好的家校合作的氛围;制定适切合理的制度;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随机抽取的上海市8个区10所小学的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研究显示,学生家长对于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各层面活动在理念认知上均趋向赞同,然而在实践中并未踊跃参与,如何想与如何做之间存在不一致现象.其中,身份、文化程度、职业等背景变量会对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造成影响.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最主要的障碍表现在四个维度:知识、能力及时间不足;观念认识的片面或错误;学校提供条件不够;家长委员会流于形式.报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的社会分工模式和教育现状下,要想贯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充分发挥二者的合力作用,学校和教师应承担起主导作用,应认识到家长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将其纳入学校课程发展体系之内,予以开发和利用。开发与利用家长课程资源的方式包括,引导家长为学校教育提供观念和资源支持;把家长请进学校,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创造机会,让家长之间共享良好家庭教育经验;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决策、监督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张永飞 《教育》2011,(11):18-20
家长委员会(以下简称“家委会”)这个词对于中国广大中小学生家长来说并不陌生,早在十几年前,一些发达城市的中小学校里已经自发形成了家委会,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里,更是将家委会的建立提升到了政策层面。成立中小学家委会是引导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共同推进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的关键,然而,在家委会的发展过程中,其究竟“管”了些什么?为何又出现了一些让人深思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