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沈能  赵增耀 《科研管理》2013,34(12):1-7
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母国技术进步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较新论题,也是中国政府推出“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预期之一。本文利用2003-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非线性门槛模型对我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国内外技术差距和OFDI规模等变量对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开放条件下,我国OFDI不仅存在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而且这种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这种地区差异主要来自于OFDI规模与技术势差的影响,OFDI规模和技术势差分别具有单一和双门槛效应。为此,针对我国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应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李勃昕  韩先锋  李辉 《科研管理》2021,42(8):122-130
以“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共生视角,采用面板回归方法系统研究中国资本流动的交互创新溢出影响,结果发现:FDI对区域创新具有动态抑制性影响,而OFDI的创新溢出呈现出“U”型三重门槛特征,较高强度的OFDI才能促进区域创新提升;“引进来”与“走出去”存在显著的交互创新溢出,高强度的OFDI有助于扭转FDI创新溢出瓶颈,而适度的FDI 有利于撬动OFDI创新溢出最大化。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中国资本双向流动的交互创新溢出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高强度的OFDI有利于扭转东部地区FDI创新溢出瓶颈,但并未改变其他地区FDI的创新抑制影响;东部地区FDI能够正向调节OFDI创新溢出效应,而中西部地区过高强度的FDI会弱化甚至抑制OFDI创新溢出。因而要分层次科学协调“引进来”和“走出去”,系统激励资本流动的创新溢出红利。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OFDI渠道的逆向技术溢出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大量关注和研究。首先从技术度量方法角度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存在性进行了梳理;然后,从东道国和母国双重视角系统论述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从研究视角方面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1981~2015年的经济数据,通过构建扩展的生产函数模型和技术溢出模型,对我国R&D支出、FDI、OFDI的产出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R&D支出的产出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均有所减弱,其技术进步效应甚至转为负向;2003年之后,FDI渠道的国际R&D溢出对我国产出和技术进步并没有单独的正向效应,而OFDI渠道的国际R&D溢出对我国产出和技术进步始终有显著的正向效应;FDI和OFDI正向的产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的显现需要国内R&D的承接吸收.  相似文献   

5.
方叶祥  卢一斌 《科学学研究》2023,(5):818-829+885
本文选取2005-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各省逆向技术溢出强度与碳排放强度进行了测度,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过程中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逆向技术溢出会显著抑制本地碳排放强度,也会通过空间效应抑制周边地区的碳强度,且自主技术创新在其中充当中介变量,本地区母公司能对周边地区的绿色技术发展产生杠杆效应和正向的空间溢出;逆向技术溢出对本地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受到东西部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影响;当投资东道国为“一带一路”部分国家时,逆向技术溢出依然能够抑制中国碳排放强度,但自主技术创新不再发挥中介效应;本文为推动中国经济低碳发展,早日实现碳中和任务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作为“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驱动力,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相结合有助于中国海外投资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2011—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中国OFDI的效应,并通过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探究数字金融对OFDI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了中国OFDI的规模扩大;从机制来看,数字金融发展通过影响产业结构进而影响中国OFDI,同时,政府财政支持在数字金融促进OFDI增长的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分区域来看,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国OFDI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对于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更好地实现外循环具有一定的启示,并为数字金融与各行业的深化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03-2011年间中国29个省份(地区)对10个主要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非线性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创新能力、经济自由度、金融发展水平等三种吸收能力对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自由度对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不存在门槛效应,但创新能力、金融发展水平存在门槛效应,且当吸收能力跨越门槛值时,其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5—2013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环境规制视角下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国内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力度较强时,对外直接投资对提高国内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且这一效应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正向作用最为明显并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的影响效果最小。因此,在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长的同时,要加强环境规制,确定适当的环境规制强度,提高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90-2010年OFDI存量数据,参照CH模型构建国际R&D溢出回归模型,分析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国内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结果发现,OFDI对国内技术进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每增加10%,全要素生产率就会增长1‰,但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效应,即国外先进技术逆向溢出有利于提高国内的生产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实现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相似文献   

10.
韩先锋 《科学学研究》2019,37(3):556-567
本文采用中国2006-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门槛回归技术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OFDI)逆向创新的价值链外溢效应及政策启示。研究发现:(1)OFDI具有显著的逆向创新价值链外溢效应,且对技术开发能力的积极影响大于技术转化能力;(2)OFDI的动态逆向溢出在技术开发阶段和技术转化阶段分别表现出正向边际效率递增和正向“U”型非线性特征;(3)两阶段创新的外溢规律均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别是东部地区出现OFDI逆向外溢的正向边际效率递减的动态约束值得关注;(4)新时期东、中部地区OFDI均具有逆向创新价值链溢出的持续动态比较优势,而西部地区OFDI逆向外溢效果则相对有限。本文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得出了OFDI逆向创新溢出存在阶段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等新结论,这为新时代背景下更加精确和理性地处理OFDI与技术创新的内在关联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OFDI国别差异与母国技术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昊  吴雯 《科学学研究》2016,34(1):49-56
按东道国研发资本密集程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研发资本密集的发达国家和研发资本稀疏的转型及发展中国家。本文建立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别差异与母国技术进步的机制模型,并利用2003-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工具变量固定效应方法(IVFE)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国别差异对我国技术进步存在显著不同影响,其中我国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能够获得逆向技术溢出,对转型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能获得逆向技术溢出,反而产生正向技术输出;我国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通过人力资本消化吸收;我国对转型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正向技术输出通过国内研发成本分摊部分回收。  相似文献   

12.
靳巧花  严太华 《科研管理》2006,40(11):57-66
本文利用我国2003-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在OFDI影响区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各省份创新能力的作用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影响;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小于门限值时,O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且O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率较低,通过OFDI促进国内创新能力的政策基本无效;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高于门限值时,对外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且相应的贡献率较高,在推进OFDI时会提升其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靳巧花  严太华 《科研管理》2019,40(11):57-66
本文利用我国2003-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在OFDI影响区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各省份创新能力的作用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影响;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小于门限值时,O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且O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率较低,通过OFDI促进国内创新能力的政策基本无效;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高于门限值时,对外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且相应的贡献率较高,在推进OFDI时会提升其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陈怡安 《科研管理》2016,37(6):168-176
基于中国1995-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利用门槛面板模型检验了金融发展水平与海归回流知识溢出效应的关系。结果发现:海归回流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的联系显著依赖于各省市金融发展水平,只有当金融发展水平越过一定门槛值之后,海归回流才会对回流国产生显著的技术进步正效应;当金融发展水平跨越第二个门槛值时,东、中、西部地区的海归回流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均为正,且东部地区的海归回流对东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加速、跃升"正效应,但西部地区海归回流对该区的技术进步效应产生的促进作用较为有限。本文认为受金融发展水平门槛限制,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的省份还不能为释放更多的海归知识溢出效应提供必要的金融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15.
通过相关理论梳理,探讨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及其互动作用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就技术、产业结构因素及其互动作用对中国碳排放的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发现:(1)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变动促进了碳排放,但前者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要远低于后者。(2)两个因素对碳排放的作用存在时间和地区上的差异,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作用有所增强,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则减弱;沿海地区技术进步的减排效果显著大于内陆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内陆地区的碳排放影响则更大。(3)技术与结构因素的交互效应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分时期和分区域的子样本进一步验证了这种交互效应的稳健性。本文为理解中国碳排放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如何统筹技术与结构性因素,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相关理论梳理,探讨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及其互动作用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就技术、产业结构因素及其互动作用对中国碳排放的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发现:(1)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变动促进了碳排放,但前者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要远低于后者。(2)2个因素对碳排放的作用存在时间和地区上的差异,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作用有所增强,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则减弱;沿海地区技术进步的减排效果显著大于内陆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内陆地区的碳排放影响则更大。(3)技术与结构因素的交互效应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分时期和分区域的子样本进一步验证了这种交互效应的稳健性。为理解中国碳排放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如何统筹技术与结构性因素,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研究企业“走出去”寻求更高技术对生产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外直接投资(OFDI)技术寻求动机视角采用中国OFDI企业数据对此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OFDI技术寻求动机越强跨国企业生产率越高,即向技术创新水平越高的国家投资越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率。(2)OFDI技术寻求动机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不仅具有企业异质性而且在东道国与地区异质性上也存在差异。由此,本文认为向技术创新水平越高的国家投资寻求更高技术可成为提升企业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同时,企业实施“走出去”寻求技术应考虑异质性影响,做到分类实施。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 Policy》2023,52(9):104819
Our study is a quasi-replication of Dechezleprêtre et al. (2013), which was among the first studies to find a strong role for IPRs in explaining 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climate change and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CCMTs). Their result is at odds with the received wisdom on the ambiguous role of IPRs in determining technology transfer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as strong IPRs can enable a market expansion effect and result in technology transfer but they may also strengthen monopoly power, increase value and reduce the incentive to transfer a large volume of technology. We extend the Dechezleprêtre et al. (2013) study b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OECD and non-OECD groups of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effect of both de jure and de facto IPRs, and extending the period of study to include the years 2008–2018, when global trade and investment slowed down. Our exercise reveals that technology transfer to non-OECD countries is associated with a different set of policies compared to OECD countries. We also find that strong IP policies have not had the same beneficial CCMTs transfer outcomes in 2008–2018 as they did in the earlier period and in fact strong de facto IPR reduced the volume of CCMTs transfer to all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9.
基于创新管理和创新经济学的视角,从理论上分析了自主创新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机理,提出了自主创新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效应和市场竞争程度及人力资本水平对“自主创新–国际竞争力”关系的调节效应的假设,并利用22个中国制造业行业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自主创新的各个指标对中国制造业提高净出口率指数、比较优势Michaely指数、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说明自主创新对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正日益重要。(2)市场竞争程度越激烈、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行业,在国际竞争中越能从自主创新中获得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