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图书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是一种特定的不断发展着的文化、知识传播工具,也是传给后人的根本所在.流人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的综合体,又构成了与当地土著民族文化相对应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体,共同书写了地域文化,推动了地域经济、文化和民俗的发展与进化.  相似文献   

2.
明代辽东的流人文化是明代辽东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明初,由内地将流人大批地谪戍辽东。流人进入辽东后的生产活动和文化活动,促进了辽东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也为辽东地区的民族融合、边疆地区的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透过清代流人在吉林所从事的职业,可以发现他们高度参与了吉林社会生活。流人流放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文化的迁徙和流动,丰富和推进了当时吉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进而为区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清代前期在流人文化影响下,齐齐哈尔由游牧土著文化形态的地窨子、窝棚和马架子演变为土木结构的正房形式,进而发展到砖瓦结构的民居形式。居住方式一改过去杂居状态,演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居住形式,从而具有了人伦意义;在民居格局设计上出现了具有中原文化特点的四合院建筑。这些民居风俗的演变,标志着齐齐哈尔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5.
流人文化是宁古塔地区文化构成中最为奇特的一个部分,流人文化通过流放文人亲身经历的字字血泪,情溶于心的诗歌,杂记等文本表现出来。本文以清初流放文人吴兆骞,方拱乾的诗歌为文本材料,探究清朝初年流人对宁古塔地域文化的建构的作用以及宁古塔地域文化对流人产生的影响,便于我们设身处地去理解宁古塔地域文化中的流放文人和这种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东北地区的教育因民族矛盾和战争的影响几乎处于一种空白的状态。之后,由于大批流人被遣戍东北并定居于此。这些流人中有如陈梦雷、吴兆骞、方拱乾等许多汉族的饱学之士,为生活所迫,他们或从事家庭教育,或从事书院教育。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播文化还传播自己的思想,为东北教育的发展注入了一股鲜活的超越地域教育理念与内容的新动力,为东北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耽罗即今日韩国济州岛古称之一,元时称耽罗。至元十年(1273),耽罗为元朝所占,明洪武七年(1374)元朝势力退出耽罗。元朝辖有耽罗102年之久,在耽罗设军民总管府、养马场等。此外,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终元一代,耽罗始终为元朝重要的海外流放地。  相似文献   

8.
《濛池行稿》和《西陲竹枝词》是祁韵士流放伊犁西行路上精神生活的集中反映,诗人用纪实笔法展现了新疆的民俗和文化,其咏史诗借助于历史人物表达了诗人各种复杂情感和人生感慨.吟咏郭璞和王通,抒发怀才不遇的慷慨激愤;吟咏韩愈和张巡等人,寻求逆境中的精神慰藉;吟咏裴度,表达自己终将洗雪冤屈的坚定信念;吟咏郭汾阳和吴雯,期许伯乐的知...  相似文献   

9.
《西陲竹枝词》和《濛池行稿》记录了祁韵士流放伊犁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诗人用纪实笔法展现了西行心路历程以及当地的民俗、文化。其赠别诗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亲友的复杂情感,体现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诗人经受政治挫折,反思自己的人生,一方面与亲人、朋友以及自己的前半生进行告别,一方面与过去之奋斗的理想进行告别。告别中蕴涵着诗人对自己的慰藉,痛苦中又寄寓对戍边生活的憧憬。此外,赠别诗还体现了诗人深重的忧患意识和戍边受命著史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0.
利用文献勾勒唐代流人管理制度,从发遣、行程、居作、流放期限以及流人入仕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对法刑不一的现象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流人是先秦到清末历史长河中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对中华文明的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从顺治年间开始,流人数量剧增,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宁古塔流人对东北地区文学与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代学者们已从多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成果颇丰.文章在前人基础上,简要对清代宁古塔流人文学进行研究概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驿路文学是指以驿站以及驿路沿途风光为题材的一种文学现象。驿路文学是清代吉林流人创作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透过作者群的勾稽,创作心理的寻绎,艺术风貌的描摹,可以看出,吉林流人的驿路创作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构成了一种文学现象。流人驿路文学在清代吉林文坛占有一席之地,促进了吉林文坛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清代卜奎流人诗词虽然在文学史上并没有太多可以标榜的艺术特色,但作为一个时代群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内容更多地融入了特定历史形态下的文化意识,反映出关于苦难的多层意蕴.在与生存困境的抗争过程中,更多的卜奎文人从困顿中寻找新的生命状态与存在形式,从而获得新生.这一特征在大量的卜奎流人诗词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4.
清朝前期 ,在遣戍制度下 ,大批流人被发遣到黑龙江地区 ,为黑龙江地区的开发提供了来自于经济、文化较先进地区的人力资源 ,为黑龙江地区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经济结构的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流人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劳作下 ,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开发。不仅实现了“筑城驻兵、屯田永戍”的军事目的 ,更为黑龙江地区的进一步全面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悲苦的流人生活,独特的塞外风貌,使得黑龙江卜魁流人方登峄、方式济父子具有了独特的生命体验,在条件极其恶劣的边塞,凤凰涅槃地成就了超乎人们想象的辉煌,创作了如《星砚斋诗稿》、《葆素斋集》、《葆素斋古乐府》、《葆素斋今乐府》、《如是斋集》等一批诗作集。  相似文献   

16.
清代沈阳流人戴梓在谪戍期间所留存下来的诗作不多,但题材内容却相当广泛——反映谪戍期间的艰难困苦生活、描绘当地的名胜古迹、赠送友人、表达爱国之情;艺术特征鲜明,语言上,清新自然、生动朴实。又将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务入诗,表达人生哲理。再次把自己的苦闷心情委婉地表达出来并对自己前途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7.
早期的敦煌研究肇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对西域的开发。从乾隆时期敦煌的地理描述直到载澜在乌鲁木齐向伯希和展示其敦煌文书,一百五十年间的敦煌研究是近世敦煌学的滥觞期,是"敦煌学前史"。当清代的流放地增加了西域的时候,西域流放者中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经行之地的敦煌。嘉庆年间的流放文人徐松是其中值得注意的个案。徐松对敦煌的研究体现在其《西域水道记》中。在这里,传世史料、田野调查与碑刻资料的印证是"三重证据法"的典型。  相似文献   

18.
黄正色为明代官员,嘉靖时期因受人诬陷流放辽东。黄正色在辽东度过了30年的流放生活,在此期间,他教书授徒,培养人才,为辽东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黄正色的诗,没有愁怨,没有悲情,更多的是平和与乐观,集中表现出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9.
乾嘉时期是清朝由盛而衰的转折,在这个时期皇权出现高度的集中,对人的思想进行控制,在这种社会体制下对思想文化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因此为了达到屯田戍边和惩罚的需要,这一时期的流人主要被发配到西域。而诗歌作为抒发情感的载体,是流人真实情感的表达,这一时期出现了较多的西域诗,本文主要针对乾嘉时期流人西域诗中的情感世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太原大学学报》2015,(3):69-73
清初东北流人在经受住身心的重创之后,他们顽强的生存下来。他们远在酷寒的东北,饱受思乡之苦,为了缓减悲痛,流人之间诗词互慰,他们因为共同的悲惨命运而建立了惺惺相惜的深情厚谊。流人在艰难的环境中并没有消沉下去,他们积极向上,重新审视生活,对人生有了全新的体悟,在流人的诗作中可以窥见他们的情感、精神面貌,同时这些诗作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