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视听资料规定为证据的一种.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在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司法实践活动中的体现.从视听资料的概念入手,分析视听资料的特点、作用,阐述检察机关在侦查活动中在获取视听资料手段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完善.  相似文献   

2.
视听资料在我国是一种独立的证据种类,它对于民事案件的审判具有其他证据无法替代的优越性,我国关于视听资料证据力的认定经历了一个比较长期的发展过程,但由于其本身又具有易于伪造和篡改的缺陷,使得私自录制的视听资料的证据能力难以判断,视听资料在司法实践中的采信规则亦难以把握。本文拟对此方面的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为我国今后的证据立法作一些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事法律规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以及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而取得的证据均没有证明力,但对私录的视听资料在民事审判中的证明力与刑事审判中的证明力的认定是不一样的。以非法的行为或手段取得的私录视听资料应当认定为非法证据,没有证明力;而采用不正当手段取得的视听资料经查证属实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在民事审判实践中对私录视听资料的取舍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正确判断和处理,以维护民事审判制度的公正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证据保全是有关机关在特定情况下对证据材料采取保护措施以保证其证明力的一种制度.我国民事诉讼证据保全制度规定并不完善,立法中对于证据保全的规定过于简单.台湾民事证据保全制度较好地吸收了日本和德国的相关内容,发展较为成熟和完善,可以为我国完善该制度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都将电子数据从视听资料中独立出来作为一项法定的证据种类加以明确规定,但是对于两者的概念、外延以及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致使两者的关系目前尚处于不明确的状态,学术界对此也争论不休,同时也给相关的司法实践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很有必要从视听资料与电子数据的概念、科技成因等方面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二者的关系予以厘清,以正确地发挥视听资料与电子数据在司法实践当中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6.
合理分配法院与当事人在证据收集中的角色对完善我国证据制度及整个民事诉讼体制有重要的意义.和谐主义诉讼模式是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新选择.该诉讼模式下构建的协同型证据收集制度强调当事人与法院之间以及当事人相互之间在证据收集上的协作,符合我国国情及各国证据法的发展趋势,也应是我国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整个民事诉讼活动中,证据自始至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官只有借助于证据,才可以正确查明案件事实、确保案件公正、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但在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率极为低下,严重制约了证人作证制度效果的发挥.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对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因此,若要充分发挥证人证言在诉讼中应有的证据功能,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的基石,对于证据的收集问题上,大陆法系提出了文书提出命令制度,该制度对于解决在民事诉讼中向对方当事人或者第三人收集证据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良好的解决方法.通过分析诉讼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设立意义、申请要件,审查程序等审视我国目前证据收集制度现状,吸收借鉴文书提出命令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  相似文献   

9.
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的核心制度,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证据制度的改革.而科学的证据制度首先要保证公平合理地分配举证责任,因为它关系到诉讼风险的承担.该文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制度出发,分析其存在间题,以探讨如何完善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0.
浅议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司法改革实践中,审前准备程序作为一个独立的程序逐渐得到重视.目前我国诉讼程序法对诉讼审前程序的规范不尽人意,答辩制度、证据交换制度、举证时限制度中的缺憾成为制约司法公正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对审前准备程序界定,分析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审前程序的现状,并对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建设和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举证时限制度的操作性内容作了系统的规定,这标志着我国民事诉讼在司法解释层面实现了从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向证据适时提出主义的嬗变。但该规定仍存在着矛盾、遗漏、不明确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在修改民事诉讼法时,需要进一步完善举证时限制度,使民事诉讼举证期限制度在法律层面最大限度地走向理性化。  相似文献   

12.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确立了我国的证据交换制度,这对于完善我国民事审判程序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相关规定的不完善和相关制度规则化程序化的缺失,在实践中证据交换制度并未完全发挥其作用。完善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应当坚持诚信原则、当事人权利义务平等原则、当事人意思自治与法院适度干预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规则方面,应当由案件的主审法官主持证据交换,适用证据交换的证据范围方面应当尽量宽泛并明确规定例外情形,增加证据交换的方式并根据证据种类设定不同的证据交换方式,还应构建具体的证据交换的实施规则,明确证据交换的效力和制裁方式。  相似文献   

13.
论电子证据的种类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证据种类归属问题是电子证据研究的理论根基和前提。在各种学说中,“视听资料说”和“独立证据说”虽不完善却有其合理性,对电子证据种类归属的解决应当是吸纳“视听资料说”和“独立证据说”的合理部分,以电子证据吸收视听资料,合并成为诉讼法第七种证据。  相似文献   

14.
证人证言是我国民事诉讼中法定的基本证据形式之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规范了我国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证人作证制度,但仍有进一步完善之必要。  相似文献   

15.
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的基石,而证据的收集在证据制度中举足轻重。我国现行的证据收集制度仍存在一些缺陷,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证据收集制度方面的长处对于我国证据制度的完善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我们在借鉴大陆和英美法系有关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同我国具体的国情相适应,与证据收集制度内部的各因素相协调以及外部的司法制度等相契合。  相似文献   

16.
文书提出命令制度是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的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向对方当事人或诉讼外第三人收集证据的最主要手段。近年来各个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对文书提出命令制度都有了新的发展,该制度俨然已成改革热点。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在收集证据方面缺乏最低的程序保障。为了有效解决当事人收集证据手段的欠缺和高要求的证明标准之间的矛盾,我国应以域外有关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具体内容为蓝本,从主体条件、范围、申请审查程序和法律效果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文书提出命令制度。  相似文献   

17.
证人证言历来是重要的诉讼证据种类之一,在诉讼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的证据形式之一。但在我国的民事诉讼实践中,证人证言制度暴露出了若干的问题,影响了证人证言在民事诉讼中作用的发挥。究其原因,既有理念上的落后,也有立法和司法上的不足,还有社会环境的原因。如何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人证言制度,使其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当前需要思考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证据保全制度极不完善,其原因是价值取向不同所致.法律价值像"方向盘"一样控制着法律实践活动,作为"灵魂"贯穿于法律运行的全过程.[1]法律价值目标的不科学,造成立法和司法实践的矛盾和混乱.要对证据保全制度的法律价值体系重新构建,以期与我国民事诉讼改革的方向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民事诉讼认证制度的目的就在于保障法官公平、公正地运用证据发现案件事实,防止法官在认证上的恣意与专横.我国民事诉讼认证制度应借鉴国外认证制度的有益做法,运用民事诉讼基本理论,选择自由心证与法定证据相结合的认证模式,建立完备的认证规则体系及明确界定认证的主体和范围.  相似文献   

20.
举证时限制度是举证责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实现程序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完善民事诉讼制度体系和顺应法律全球化的需要。西方各国普遍确立了“证据适时提出主义”,即举证时限制度。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颁布,我国也初步确立了举证时限制度,但仍存在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