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周易》分为经、传两部分,两者产生的时间不同,所反映的思想观念也不一样。文章对《讼卦》进行分析,明确了《周易》产生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利益剧烈变化所带来的广泛的诉讼行为是《讼卦》进入《周易》的社会基础,并根据"以经观经,以传观传"的原则,证明中国人"贱讼"意识的产生是儒家形成以后的事,在儒家产生之前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2.
浅析中国传统"无讼"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讼”理念既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也是传统社会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其产生是儒家文化和其他社会因素相契舍的结果。“无讼”所蕴含的精神追求形成了巨大的文化惯性,影响深远。我们应以一种合理化的思维方式来对传统的“无讼”思想做出客观的评价,以探究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无讼与厌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它们有着共同的中华文明“血统”,但从性质上而言,二者却有着很大的差异:一个是传统的政治理念;而另一个则更强调民众的心理定势。因而对于中国的法治进程,它们也有着与其性质上相应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法律文化,无论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即是延续几千年的“无讼”法律传统。“无讼”作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就“无讼”、“忠诉”法律传统产生的历史根源和影响作以浅析。  相似文献   

5.
论“无讼”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讼”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高度概括,“无讼”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思想、社会根源。“无讼”思想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在价值观上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职业具有等级性,影响乃至决定人们的社会等级地位。官方以士农工商四民为良,娼、优、隶卒等为贱,社会身份地位低于良民,其“贱”之关键,又在于所从事职业行为的性质,即是否属贱业、贱役,所以堕民乐户等即使已除豁贱籍为良,若操原来贱业,仍属贱民,良民操贱业也同样为贱者;隶卒衙役中也有不属贱役而非贱民者,衙役是否为“贱”者,也取决于其“职”事是否为“贱役”,文章揭示官方将衙役中定为“贱役”的诸役名目,论述其职事行为、性质、特点及定其为“贱役”的原因。中国古代因职而贱者尤其是执贱业的娼妓等,职业低贱卑污而为社会一般民众鄙视,官方也有贱视政策,最重要的是本身及子孙不得考、捐入仕为官,以此不得齐同于四民之良。但在等级身份地位上,其与奴婢之贱者又是有区别的。法律中,贱者范畴为有人身隶属之奴婢等,即“因身而贱”者。其“因职而贱”者,在法律中不作“贱”者,他们在刑事命案中的判处,是以良人适用律量刑,高于因身而贱的奴婢等。但这并不表明其法律身份完全等同于良人,由于对其无专条律文,因而与良人之间的非命案刑事,法司掌握不一,判处中有考量其贱之因素的案例,也有作良人对待的。仅因职而贱者正因为没有人身隶属,也不...  相似文献   

7.
无讼观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它的形成有复杂的原因.无讼状态是理想的社会状态,但是禁讼限讼是不对的,诉讼是达到无讼状态的手段之一,有讼才能最终无讼.  相似文献   

8.
"无讼"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讼”是中国古代对和谐秩序的一种追求,从“无讼”的法律观念中折射出独特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对当代的行政诉讼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清代赣南民风健讼,案狱累牍,诉讼繁兴。健讼的主要内容包括:风水纠纷与诉讼;宗族家庭关系纠纷与诉讼;钱债纠纷与诉讼;房屋田土纠纷与诉讼;主佃关系纠纷与诉讼等。健讼因由纷繁,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传统政治制度设计的缺陷是导致健讼的内在根源。图财谋利,风水信仰与风水物权争夺,诬告成风、迭次诉讼,讼师唆讼等加剧了健讼民风的形成。面对健讼的社会形势,地方宗族与官府各自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健讼进行社会控制。官方最基本的做法就是进行思想教化,利用基层社会精英对乡民进行劝导,利用宗族组织控制基层民众,充分发挥基层民间调处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无讼与厌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它们有着共同的中华文明"血统",但从性质上而言,二者却有着很大的差异:一个是传统的政治理念;而另一个则更强调民众的心理定势.因而对于中国的法治进程,它们也有着与其性质上相应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评述李安宅对统领中国传统的"礼"之社会科学研究,表明无论从对"礼"的去神圣化,到"礼"与"礼教"的区分,还是从"世俗"/"神圣"二分,到"信仰"与"宗教"二分,无不显露人类学的质性。参照李先生学术生涯,结合方家的观点,认为"‘礼’即是人类学的‘文化’"得以贯彻。进而得出更进一步的解读,即"礼"乃是用以巩固社会的秩序与结构。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11月面向全球发布了《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报告。本研究以报告英文版为主要分析文本,结合霍布斯、洛克、卢梭、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关于社会契约的经典理论,解读其副标题“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之意蕴,聚焦“教育需要何种新的社会契约”“新教育社会契约如何实现”以及“我国新教育社会契约的本土话语与实践”三个核心议题。本研究通过厘清社会契约的“旧传统”和“新注解”,发现该报告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法学、经济学、政治学领域的社会契约概念,而是从教育学领域切入,探讨教育如何成为、如何建构、如何引领一种新的社会契约;强调从人类视角、生态视角和技术视角解读新教育社会契约的内涵及实现路径;择要分析教育学、课程、教学、教师、学校、学术科研机构、其他社会组织以及国家与非国家机构等教育要素与主体的变革方向;思考新教育社会契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作为当时最流行的时尚杂志,《良友》画报是以女性图像尤其是封面女性图像作为主要方式来传达“摩登”的理念,引领大众生活和都市现代化的。当然,这些女性不仅是“摩登”的代言人,更凸显了上海地域性的女子风情。另外,从某种程度上说,《良友》画报还延续了晚清名妓小报所建立的叙事传统。但与之不同的是,它的这些“摩登”女性形象体现了社会的变革,有着更深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文为诗”的新变与北宋经学、词与书画等领域的新变异体同质,都是北宋思想文化革新的产物。北宋士人的新文化理念,施于经学则是独具特色的“元祐新经义”;施于文则接续中唐韩、柳的古文运动;施于诗则打破自《诗经》以来“以诗为诗”的诗歌传统,代之“以文为诗”;施于词则是打破词的乐体本质与“花间宗风”,“以诗为词”,成曲子中缚不住的士大夫之词;施于书画则是打破晋唐以来“尚法”的书画之风,成“士人书画”一体。  相似文献   

15.
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谪贬广西宜州期间,与地方人士广泛交游,来往频繁,交游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剖析黄氏与地方人士交游的驱动力量,既有黄氏应对人生低谷,寻求社会支持的主动心理调适,也有宋代士人"择士与游"的文化传统,以及"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6.
Inherent in the rhetorical tradition of symbolic form is the search for the rhetorical processes which convert experience into the social forms of community. Fusing Robert Scott's notion of rhetoric as dynamic with the rhetorical concept of “spectacle,”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dynamic spectacle” as a rhetorical document of community building. Black America's struggle for identity in White America is offered as a case study.  相似文献   

17.
自由教育是美国著名教育思想家康德尔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尔身处的动荡时代激发了其民主主义的社会理想,早期的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则奠定了其历史人文主义的思想底色。康德尔的自由教育思想试图在历史人文主义(传统)与进步主义(现代)之间求得平衡。这种兼容并蓄的特点使康德尔可被称为“现代的传统主义者”。康德尔之所以在美国教育史上未获得足够的关注,是因为他的自由教育思想迥异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教育“进步化”和“科学化”潮流。康德尔的自由教育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对于学界系统地理解其比较教育思想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based on field research, considers how an adolescent graduate of a New York Jewish day school constructs his moral identity now that he is in the larger setting of a large public high school in metropolitan New York. Jeffrey Schochet (a pseudonym), the subject of this article, wrestles with moral issues throughout his school day, defying conventional stereotypes about adolescent apathy.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three moral outlooks, “Permissive,” “Connected,” and “Standard-Bearing.” A “standard-bearer,” Jeffrey upholds a sense of duty, and he seeks to fulfill the traditional social roles of a male in his community. This research stands at the confluence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moral education, religious education, and American Jewish sociology, focusing on questions of meaning and tradition.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back to tradition” movement in Chinese schools and its political nature. It focuses on the launch of the “educa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project in the 1980s and various new developments at the present time, which continue a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in Chinese society and education. The paper looks into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of the movement,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and the government's support for the movement. The essay explores a resurgence of Confucianism in Chinese schools through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larger political purpose it serves. The article reveals how a popular grass roots education movement reflects particular social and political needs during changing times and how pedagogical functions of an education initiative become entangled with, and even overshadowed by, political demands within a politically centralised system.  相似文献   

20.
围绕“工匠精神”概念展开的争论之一是这个概念是否包含“创新”的含义。文章立足于《考工记》中对“工”与“匠”的阐述,通过对这两个字的比较明确了“工”作为手工业者群体的职责范围的含义,并从“创”“述”“守”三个方面概括出“工”的创造与传承本质。在此基础上,系统考察了古人在制作器物的过程中综合天时、地气与材料等自然因素形成的以“巧”为核心的制器理念,这些理念要吸纳礼法制度等社会因素,才能制造出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良”器。在传统社会手工业劳动中形成的制器理念是现代工匠精神的发源地,为当下社会实践提供了多方面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