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从黑格尔对知性的定义出发,说明了知性既不同于感性,也不同于理性,并进一步论证了知性在整个认识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提出,知性形而上学实际上是辩证法的一个环节.从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看,形而上学为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当它在机械唯物主义的旗帜下获得了充分发展之后,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思辩哲学才在德国崛起.辩证法当然包括知性形而上学阶段,但不归结为知性形而上学.最后,文章还论证了加强知性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的品德培育,可谓之德性之教。对德性之教的重视,和思想家研究政治问题密切相关,是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议题,这就需要把政治哲学确立为理解德性之教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出发点,确立自由人联合体为价值取向的政治哲学主题,对阐明与把握德性之教提供思路和要求:首先是为德性之教确立现实根基,避免脱离现实社会历史条件抽象谈论德性之教;其次是理解德性之教的道德向度转向历史向度;再次是以世界历史视野为德性之教拓展实践空间。由此明确德性之教的实践路径:聚焦人的对象性存在,研究德性之教的发生机制;聚焦社会基础的变革,研究德性之教的改革策略;聚焦社会价值取向,研究德性之教的实施原则。  相似文献   

3.
所谓知性,是指人的规定、判断、分析、推论、比较等认识能力,它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与感性相比,知性是人类思维的起点,体现了人的主动性和主体意志,是人作为"类"的象征;与理性相比,知性是坚定的、片面的、确定的,因而是个性化的,是人作为"这一个"的象征.缺乏知性基础的理性主义教育必然导致理性工具主义的教化、规训,扭曲人性的发展.基于知性认识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的偏见、叛逆和误构,建构自由、幸福的生命教育,促进学生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康德以责任与自由为核心建构了责任论伦理学体系,责任教育思想则贯穿于体系之中,康德遵循理性批判之理路对责任教育的内涵、依据、原则、方法及目标等进行了系统阐发,以哲学思辨的伦理意蕴展现了责任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美是什么"的提问为缘由将柏拉图看成是使西方美学走上形而上理性思辩之路的始作俑者,是值得商榷的.它忽视了柏氏关于"美是难的"之感叹和无奈.柏拉图美学在理性与感性两个维度上发展而成.后世往往只关注到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其实,他的美学思想中处处闪烁着感性的光辉,只是这光辉被理性的大网遮蔽了.造成遮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柏拉图美学处于其哲学体系之下,不能不为哲学理性所包裹;二是其思想的混沌性导致后人的理性解读,又给它罩上了一件不合体的理性外套.在这遮蔽下,传统美学研究总是在纯思辨的框架内建构理论体系,忽略了美学之为美学的价值与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理性和感性两种。理性包括理智、抽象、意志、知性等;感性包括情感、直觉、形象、想象、灵性等。只有感性和理性和谐发展,才称得上是一个健全的人。从中学学科的设置看,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多倾向于感性,而数学、物理、化学等则更多地体现出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哲学在近代认识论的基础上终结了整个理性形而上学,人被赋予绝对的理性存在,但是如此这般对人的抽象逻辑建构,必然导致对人的放逐。马克思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过程,从而终结了理性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也终止了任何对人的臆造,实现了哲学的根本转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感性世界”的实践论诠释,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内涵具有十分重要、十分独特的意义.而在马克思之前,康德和费希特分别对感性世界作出了各具特色的理论阐释.费希特从纯粹自我的纯粹活动出发,把感性世界理解为由“自我”设定的“非我”的世界,由此确认人的存在的二重性,并认为人的存在必然面遇世界的二重化,即作为经验世界的感性世界和作为道德秩序而存在的“超感性世界”.但他认为,人作为理性的能动的“自我”是可以把这两个世界结合起来的,即通过自我的实践活动,可以把作为超感性世界的道德秩序建构到感性世界中.马克思则从人的能动的感性活动出发,以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的对象性为依据,对费希特哲学作出了深刻的批判和改造,把感性世界理解为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德国古典哲学关于“自我”的思辨哲学的建构,经历了康德的“先验自我”、费希特的“行动自我”、谢林的“绝对同一”的“自我”的逻辑发展过程,并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最高、最抽象的同一。德国古典哲学关于“自我”的思辨哲学的建构历程,实际上就是德国思辨哲学的发展史;黑格尔哲学的解体意味着整个思辨哲学的解体;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本质之处就是以“现实的个人”、以现实的个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呈现出“先验自我”的现实根基。  相似文献   

10.
知性缺失与儿童哲学教育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判断、分析、推理的认识能力.缺乏知性基础的理性主义教育否认儿童的哲学潜能和追求,进而剥夺儿童接受哲学教育的权利.基于知性认识论的儿童哲学教育以培养儿童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儿童创新情感和意志、升华儿童精神生活和生命意义为目标,倡导以儿童现实生活为中心的、师生平等的对话式教学.  相似文献   

11.
塞缪尔.亨廷顿在国际政治领域著述颇丰,在其代表性著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及《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中,存在着一些尚未被完全解答的疑问。可将这些疑问概括为"政治秩序的内在矛盾"、"多元文化主义的悖论"和"世界文明与美国文化的断裂"。廓清和厘定这些疑问的过程,也是对亨廷顿政治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政治冲突的扩散性是政治冲突中的一种自发的不可抑制的自然趋势,就象哈耶克的自发扩展秩序一样,它是个不可控的政治过程。不过,谢茨施奈德认为政治冲突的扩散虽然具有自发性,但可以通过政治设计予以控制冲突的范围,而不是排斥理性的政治设计。谢茨施奈德认为政治冲突范围与政治冲突结果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政治冲突范围增大或缩小对于政治冲突的结局都会产生实质性的冲击,甚至使人无法根据原有的政治冲突对比对政治竞赛格局进行预测。针对政治主体对政治冲突范围及其路径整合的需要,谢茨施奈德对现有政治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新的政治系统设计,企图使两者能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百泉书院的前身为太极书院,其兴起与邵雍等诸位理学大师倡道苏门山密切相关。至元,理学名家姚枢、赵复、许衡、窦默等纷纷栖居苏门讲学,使书院很快成为北方理学传播的中心。明代经多次修葺,书院制度日臻完善。清初理学大家孙奇逢任主讲多年,使书院再度成为北方人文荟萃之地。因而,百泉书院在中国理学及书院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二程"诚"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颢、程颐兄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诚"在他们的思想体系和学说中占重要地位。他们的"诚"思想内涵丰富能够为解决当前大学生诚信意识滑坡问题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欧阳玄文论是元中期文道合一思潮下的产物,它建基于"文本于道"的文学本体论,并据此建立了"诗得乎性情"的文学创作发生论和"深厚悠长之味溢出言表"的文学风格论,三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鲜明地体现了欧阳玄以理学为精神底蕴的文论特点。  相似文献   

16.
汪克宽是元末明初新安理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治学以朱子学为宗,阐明、发展朱子之学是他一生的追求。他的治学以《春秋》为主,同时重视对”三礼“的研究,著书立说,教授乡里。汪克宽的这些学术活动对新安理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的文化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晚清颓废不振的政局成为曾国藩文化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独特的曾氏家风对曾国藩文化思想的萌芽成型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湖湘文化与同时代的理学复兴成为曾国藩文化思想最终形成的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18.
由于理学北传以及元朝政府对书院扶持政策等各种因素的促动,元代河北书院处于上升状态,不仅数量骤增,而且涌现了以封龙书院为代表的一些著名书院。此期河北书院不仅传播理学及经史道德,而且也实施科技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由此体现了其与南方书院以程朱理学及科举考试为中心的别样特色。  相似文献   

19.
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科学管理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科学管理的融合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是现代科学管理的内在要求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科学管理的融合 ,有利于克服“两张皮”现象 ,有利于实现“务虚”与“务实”的统一 ,有利于克服“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 ,有利于增强教育效果和管理功能。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科学管理的融合 ,就必须加强融合理论研究 ,探索融合途径 ,就必须改革经济社会领导管理体制 ,就必须努力培养双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如何全面而准确地评价清代学术,历来各家说法多不一致。本文认为,清代初期,思想学术的主流是复兴的程朱理学,这种复兴的程朱理学被称为“清初朱子学”,清初朱子学在理论的致思方向、学术的侧重面、思想的方法等都与传统理学有了很大的不同。因此,它是理学在清初的新生形态。它从朱子的格致之学中引出“经世致用”之学,从阳明的“良知”之学中引出“实践”(切实践履)之学,再把二者有机融合.构筑一种“事理”之学即经世理学。它在清初那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对促进民族的融合、维护社会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