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考试周刊》2020,(10):165-166
本文基于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日常活动为核心进行研究,先分析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日常活动的必要性,然后阐述幼儿园日常活动中融入本土民俗文化的有效策略,主要内容包含:"合理运用民俗资源、创设活动环境""充分挖掘节日资源、拓展活动内容""融入民间艺术文化、提高幼儿审美"等,其目的在于通过民俗活动有效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  相似文献   

2.
端午是中国重要的民俗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有很多的民俗事象和活动.这些事象和活动都源于祈福镇邪驱灾的原始巫术,表现出中国人对生命、对人生的重视,对现实功利的关注.战国末年,楚人为表达对屈原的敬重,将纪念屈原的活动纳入端午民俗之中,给端午民俗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新的文化价值,即在关注现实人生的同时,注入了对超越性价值的追求,对包括爱国、理想和正义等范畴的"道义"的持守,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端午文化价值体系.它影响着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与大中华文化圈内的广大民众,成为泛中华文化圈内的一个重要民俗节日.  相似文献   

3.
京派作家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 ,文章并不是一般套路上的序 ,而是一篇展示北京市民生活文化的小品文。《胡同文化》中涉及到北京市民生活的许多民俗事象。所谓民俗 ,就是民间生活中相沿成习的东西 ,它是处于中下层地位的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事象指从事民俗活动的具体事情 ,它是民俗的载体。如果我们对民俗事象进行民俗学解读 ,就可以了解它所包含的文化意蕴 ,基于这种观点 ,我们对《胡同文化》中涉及到的主要民俗事象进行解读 ,就可以加深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笔者认为《胡同…  相似文献   

4.
西塞神舟会以其独特的送瘟神的形式与其他三个端午习俗一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活化石般完好地保留着楚地先民在恶(五)月祭祀、驱邪、祈福、纳祥的某些生活印迹,展示了端午节俗的原始自然属性。前人留下来的古籍文献、历史传说、地理环境为梳理神舟会的源流脉络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和保罗·康纳顿的社会记忆理论进行梳理,认为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应该关注当下,依靠我国民俗主体的集体记忆,强调权力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重视仪式和身体实践。唯有如此,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才能走出困境,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代表本土知识的地域性课程资源,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已有直观经验基础上加深对数学知识及其实用价值的理解,在体验数学美的同时提高本土数学文化的认同感。结合教学内容需要,充分挖掘珠算、算法歌诀、古村落、民俗等徽州文化中的数学元素与内涵。通过情境式、理解式、活动式等隐性形态有效地将其融入日常数学教学,并在以显性形态呈现的校本课程中设计相关主题活动和课外活动予以补充,对传承本土民俗数学的同时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本土资源作为地域特色的优势资源,具有独特的特点及价值,是农村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通过阐述如何充分发掘本土资源的优势,利用乡土文化、民风民俗、自然景物等开展生趣盎然的游戏活动,有效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激发幼儿对家乡、家乡人民、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以实现幼儿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土资源作为地域特色的优势资源,具有独特的特点及价值,是农村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通过阐述如何充分发掘本土资源的优势,利用乡土文化、民风民俗、自然景物等开展生趣盎然的游戏活动,有效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激发幼儿对家乡、家乡人民、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以实现幼儿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粤西雷歌中的民俗事象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歌与民俗关系密切,民歌可反映民俗,是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丰富多彩的民俗又不断丰富着民歌的内涵和外延。粤西雷歌中所蕴含的民俗事象极为丰富,涉及雷州半岛人民的生产习惯、精神信仰、饮食习俗、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反映了雷州半岛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特质。试图透过粤西雷歌中的民俗事象这一活动窗口,来探究雷歌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0.
语文这门学科是作为传承我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方式,它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基层教师,我们应该以我国的民俗文化,特别是苏州本土的民俗文化,充分发掘其中的精华,把地域民俗文化融汇于中学语文的教学之中,对中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的教育和民俗美的熏陶。新版统编教材重视民俗文化教育,反映出国家重视民族文化教育,重视本土文化教育。用活动式教学解读身边的地域民俗文化有不同的方法,不拘一格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德昂族民间传说是德昂族先民对民族变迁的历史记忆,是民众对地方民俗的推原解释,同时还是民间的无字道德教材,是民间教化的重要力量。分析研究德昂族民间传说,对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方言俚语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一种民俗事象,都可以从某种角度反映一定的生活习俗。在河北石家庄地区传统的婚姻习俗中存在着丰富的方言俚语,这些方言俚语一方面反映了婚姻形态的变化,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事象。另一方面,在河北婚姻嫁娶风俗中还有大量因语言崇拜和语言禁忌而产生的民俗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石窟壁画随着历史的发展,本土的民俗文化逐步对佛教艺术产生改造的作用,大量西域的民俗文化因素进入故事壁画中。其中有佛教故事画中的民俗文化;供养人画中的民俗文化;服饰文化中的民俗特征以及石窟壁画中的菱形格装饰等。其人物形态的造型已典型西域化。  相似文献   

14.
孝感是一个典型的孝文化城市,也是一个特色民俗和民间艺术丰富的城市。从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分析孝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孝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携手共进,以孝文化为主题,在孝文化资源开发中充分发挥民俗和民间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前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估体系构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估模型,并针对专家、居民和游客对桑植旅游开发潜力进行问卷调查和评估应用,为桑植民歌及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向先清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3):18-21,33
民俗摄影的兴起和发展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今社会民俗受到重视的表现。通过分析民俗摄影的兴起、民俗摄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众文化等现代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民俗摄影在今天的价值:民俗摄影已经成为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民俗记忆。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人们通过民俗摄影这种艺术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具有传统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民俗的关注,来表达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依恋。这实际上是现代人在精神家园丧失之后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反思,是人们对现代性的一种美学反应。  相似文献   

17.
在乡土美术的课堂教学中重构文化生态空间对于当下的美术教育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一方面,它拓展了文化生态空间理论的应用范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它从文化生态学角度为乡土美术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8.
民俗是乡土文化的表征,是地方性知识和生活方式文化的统合。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传承地方民俗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凸显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重视青少年群体的乡土文化教育,透过学校教育的途径,引导他们认知、体验和传承地方民俗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和体认自己的文化身份,形成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对家乡的感情,是推行乡土文化教育的着眼点和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祁太秧歌的民俗学田野考察,揭示出祁太秧歌作为一种地方小戏,不仅存在于传统的乡俗礼仪中,还存在于当代仪式庆典中,并且作为地方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还积极参加由官方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这些构成了祁太秧歌在当代社会传承与变迁的主要脉络,并赋予祁太秧歌一个全新的民俗语境。  相似文献   

20.
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点,而对民俗的翻译研究将会对当地的文化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和交流作用。本文试图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从生态翻译的原则-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和生态翻译方法 -"三维"转化(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入手,在分析广州饮食民俗中"饮茶"的翻译基础上,探索生态翻译学对广州民俗翻译的启示。旨在对广州民俗文化的传播起指导作用的同时,也对生态翻译学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