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观周刊》2006,(42):58-58
“世界茶文化名人园”位于振兴大道南段曙光小区,荟萃了历史上外国文学家、佛学家、旅行家、王室公主品茶、论茶、赞茶的世界茶文化名人雕塑群。[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茶之道     
<正>国人日常对与茶事相关的事和文化,习惯上是分了几个层次的,依序讲应该是喝茶、品茶、茶艺,最后才是茶道。普通老百姓更习惯说喝茶、吃茶,说到茶道都会觉得那是很深很玄的事了。但在日本则不同。日本人在15世纪将茶道晋升为一种信仰,所以冈仓天心在他的《茶之书》中把爱茶道的人说成茶道信徒。他说:"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可见日本人把茶道看得多么神圣。我并没有亲身体验过日本茶道的神圣,只是从书中略窥一斑,但就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是不太喜欢日本茶道的。在我看来,它更像祭祀。那过于考究的茶舍、茶具以及绘画与插花艺术的要求和程序,  相似文献   

3.
朱雯 《大观周刊》2012,(43):40-40,45
在茶的故乡--中国,人们对茶叶的利用延续至今。从药用、食用到饮用,茶的利用方式在不断变化着,所用器皿也各不相同。考古学家发现,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茶了,出土的陶缶被认定是最早的饮茶器具。到了西汉、魏晋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器具文化长足发展,茶艺便应运而生。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而此时的茶艺技术也在民间茶具和宫廷茶具中逐渐成熟。茶艺在元、明、清时代借助对外贸易由中国传向西亚,同时西方的逻辑学也走进了中国,把合理性美学融入中国茶艺。  相似文献   

4.
《全国新书目》2020,(4):61-61
本书是为刚接触茶的新手准备的茶知识百科。内容包含名茶起源与发展,茶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效,如何专业地泡茶、鉴茶、赏茶、品茶等。本书雅俗共赏,示范的操作步骤简单易学,通过大量精美的图片和通俗易懂的文字,把读者带入茶艺的世界,让读者对茶有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使读者深刻地理解和体会中国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5.
尤聪 《今传媒》2013,(1):129-130
唐代饮茶的风气十分普遍,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唐代上至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有饮茶的习惯,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茶文化在唐代的最终形成,决定了唐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茶经》一书的问世、茶市的兴盛、茶税制度的建立、饮茶的外传等都无可辩驳的证明了唐代的茶文化打开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性一页,是中国茶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跻身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林。本文拟对唐代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佚名 《出版参考》2010,(4):20-20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  相似文献   

7.
中华茶文化     
内容简介:《中华茶文化》多媒体光盘,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出版的电子出版物。这张光盘一开始策划,就要求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是高水平的。在编写制作过程中,还特地邀请了文化、出版、茶学、历史等各方面的专家进行研讨和出谋划策。整个过程严格把关,最终使这张光盘从内容到编排形式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该光盘内容丰富,包括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现代茶业及茶文化的发展、茶树栽培与采摘、各类茶叶的加工、茶叶的分类、饮茶技艺与茶道、茶具文化、茶与中华文化、名人与茶、茶事掌故、茶的传统、饮茶与健康等12部分,…  相似文献   

8.
茶酒皆醉心     
本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也是中国茶史上第一次系统完整地将茶学精神与美学精神相结合的重要历史文献。该书详细论述了茶的起源、采制、熬煮,茶器、茶人、茶事,以及品茶、茶道等,将茶事变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人人可以享受的,悠然自得、宁静淡然的人生滋味。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唐朝陆羽所著《茶经》集茶文化之大成,流传至今。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茶馆。北京茶馆的历史很悠久,在元杂剧中即出现多处描写大都街肆茶  相似文献   

10.
编辑完《中国茶文化系列》丛书,像是对中国茶文化匆匆做了一番巡礼。掩卷之余,我似乎对茶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茶”对我来说,也显得更加亲切,“茶文化”这一术语,其形象也更立体化了。 编辑出版这套《中国茶文化系列》丛书之缘,乃在于中国茶文化那无比诱人的魅力。茶,  相似文献   

11.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两千七百多年前,茶就已经在中国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被发现,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茶从古老文化中的医学价值脱离出来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社会作用。茶从一件简单的事物扩展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处世之道,一种哲学思想。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由茶这个载体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内涵,茶与佛、道相通,与儒学思想相联系。中国的茶之道中饱含了"静、美"的中国古代文化精髓。道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老子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一杯茶,一缕茶烟,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饮茶人的心灵与茶合二为一;佛家思想讲求"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祥地。茶和酒各有其道,各有其情。茶为国饮,据说发于神农,兴盛于唐宋,尔后遍及中华,品茶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然而,时下的中国,品茶的地方少,喝酒的地方多。拥有几千年茶道的中国,却被铺天盖地的酒广告搞得醉熏熏的。国饮,似乎被人们渐渐冷落了。 酒水热了,茶水凉了 茶和酒虽是一对千年老友,然而性格却绝然不同。前者文静,后者狞猛。近几年来,各种档次的酒店、酒吧林立,加上各类酒广告的  相似文献   

13.
吕云涛 《兰台世界》2013,(4):115-116
<正>茶,乃中华国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极致于明清。茶在中国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一份美学。中国茶文化绵延数千年,博大精深,雅俗并蓄,芬芳而甘醇,高洁而清新。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描写茶文化的篇幅广博,细节精微,蕴意深远,为世人所称奇。据统计,《红楼梦》书中有273处写  相似文献   

14.
普洱茶源于中国西南,有4000年的历史,是云南的特色茶种。文章回顾了普洱茶发展历史,在分析普洱茶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探讨普洱茶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及其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1987年4月,陕西法门寺出土了举世瞩目的唐宫茶具系列,这套包括了制、储、饮的精美金银茶具,是我国目前所知时间最早、组合最完整、等级最高的成套茶具,也是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这套茶具有茶笼、茶碾、茶罗子、茶炉、茶匙、茶盆、茶碗、茶托、调料盛器等,包括了从茶叶的贮存、烘烤、碾磨、罗筛、烹煮到饮用等全部工艺流程和饮用过程所用器具。这是一套供奉佛寺之物.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有俗语"酒足饭饱""茶余饭后",可见酒和茶在国人餐饮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只是酒文化,已让我这样疲于应酬的人望而生畏,远不及茶文化好。况且,中国的茶园种植面积、茶叶产量和饮茶人数均为世界第一,所以,生长在茶国的我们,知晓一点茶文化知识自然是大有裨益的。要说起来,中国茶文化早在唐朝中期就已经形成,但"茶文化"这一名词的出现和被接受却是当代的事。安徽农业大学丁以寿教授的新作《中国茶  相似文献   

17.
从茶文化的视角来看,《红楼梦》全书120回,其中112回谈到茶。其中提到八种茶名,既有虚构的、又有极其珍贵的实品。本文选择其中不常见的、颇具争议的老君眉、千红一窟、枫露茶、暹罗茶、孩儿茶等五种略加考证,结果是老君眉和千红一窟是子虚乌有、作者杜撰出来的,后三种是有其实的贡品。  相似文献   

18.
形与名     
《全国新书目》2021,(3):64-64
[唐]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也是中国茶史上第一次系统完整地将茶学精神与美学精神相结合的重要历史文献。本书详细论述了茶的起源、采制、熬煮,茶器、茶人、茶事,以及品茶、茶道等,将茶事变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人人可以享受的,悠然自得、宁静淡然的人生滋味。  相似文献   

19.
茶韵悠悠     
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不禁被弥漫期间的茶的诗情、茶的神韵所陶醉。茶的缥缈不定的奇妙境界令人痴迷,  相似文献   

20.
人在草木间     
跟随著者的笔触和镜头,让我们探访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区,与中国茶文化的继承者面对面,体会真正的"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关于茶的书籍、故事源远流长,有这样的一个传说: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认为英国人离不开茶叶和大黄,只要禁止茶叶和大黄出口,就可以导致英国人死亡。虽然有些夸张,不过茶叶在清代就已经成为英国乃至世界的重要饮料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茶叶究竟是如何从山间一片小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