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光启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向近代化方向的转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文章在择要描述徐光启科学方法和阐释其科学精神的基础上,着力于通过比较中西两个世界,两种科学体系的对话,来深入研究徐光启科学实践及思想在我国科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西学第一次传入以后,在"对天体运动规律进行研究"的问题上,中国天文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徐光启对"求其故"的强调与实践,揭暄等人对天体运动物理机制的积极探讨,最终又回到阮元等人对"求其故"的否定,从而又回到了西学传入前的起点上.  相似文献   

3.
一日,在读徐光启《农政全书》之《荒政》篇时,惊喜地发现,他曾写了一段描写灰灰菜的文字:“灰灰菜是列为人们救饥时可食用的野蔬.除了茎、苗可食外,穗成熟时,采子捣为米,磨面作饼蒸食皆可.”短短的两句话,读起来亲切、朴实、贴心,也一下勾引起了我对灰灰菜的无限念想.  相似文献   

4.
明末崇祯改历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地球及经纬度的概念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天文历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算日月食,是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传统历法一般只能预报一地的交食情况,但是利用经纬度的知识可预报多地交食情况。本文探讨了明末崇祯改历期间徐光启如何利用经纬度概念确立"西法"的优越性:首先讨论徐光启对西法可以推算多地交食的推崇,其次考察徐光启把传统的"里差"和"北极高度"同经纬度概念联系到一起,最后具体考察了在明末中西历争中,徐光启利用经纬度同魏文魁论争,捍卫西法的优势地位,本文还分析了徐光启五次月食预报反映的经度情况。  相似文献   

5.
我国与发达国家减灾技术差异、我国减灾技术时空差异和我国区域减灾事业差异决定了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必然性.本文在综合减灾思想指导下,建立了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强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指挥领导下,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整合各方各种科技资源,及时有效开展科技赈灾行动,形成一个有机、高效、自组织的科技管理系统,核心是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科技赈灾行为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其相互间的协同产生最大的综合减灾绩效.论文具体以汶川地震为例,分析了党中央国务院是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决策中枢、地方党委政府是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执行中坚、其他区域是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坚强后盾,同时也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协同配合.  相似文献   

6.
晚明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起点。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一批晚明学人倡言实学,注重实政,在总结古典科学、会通中西方科学、实现中国近代科学的启蒙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文章以徐光启为例,探讨晚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科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内涵,并揭示科学思想的转变对于中国近代科学转型取向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对抗震救灾和科学重建中科技作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防灾减灾科技赈灾体系的设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构建"一模式五机制"的科技赈灾体系,指出建立良好的科技赈灾体系是提高防灾减灾质量的主要保障,有利于开创减灾工作的新局面.文章进一步指出了科技赈灾体系的构成、目标与方向、整合的资源对象,并就优化科技赈灾体系提出了多个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徐光启与利玛窦第一次在南京晤面。年届不惑的徐光启此后与这位远道而来的西洋人由相识而相交、而相慕。熟读“圣贤书”的徐光启从博学通达的西洋人那里有了新发现,那些科学知识使他着迷般地要学到手,于是恭恭敬敬地师事利玛窦,颇多创获,在中国中晚期的明王朝,在黑暗昏聩的时代,不啻为一枝烛光,允为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文题中所记“超前”者,盖在有明一代,徐光启无论在思想上或者实践上都是“超前”的;所谓“寂寞”者,盖光启所作所述,时人响应者殊寥寥,且晚景颇为凄凉。此文分三小题:(一)徐光启与利玛窦,略述其从习先进科学之精神;(二)徐光启的《辩学章疏》,略述其皈依西教之由;(三)同一时代的不同命运,略与同时代的英国实验哲学家培根相较。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07,(10)
明朝一共277年,入过内阁、掌过相权的人,数以百计。但很少有人知道有个宰相徐光启。可这277年里,取了英文名,信了天主教,写了一部《农政全书》的科学家徐光启,却成就辉煌,无人能出其右  相似文献   

10.
张洁 《科教文汇》2010,(19):181-182
赈粥作为我国古代荒政的主要措施之一,发源于先秦时期,发展于宋金之际,明清时兴盛并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施行制度。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但赈粥在我国荒政史上仍可谓是功效卓著。  相似文献   

11.
国人似乎对家族/血统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和关注。新闻媒体经常有"孔子××代孙"或"河东柳宗元后裔"如何如何的报道——尽管这些后裔常常和寻常百姓并无二致。去年纪念徐光启、利玛窦翻译的《几何原本》发表400周年时,也有关于徐  相似文献   

12.
唐恒书  何万波  梁丽 《软科学》2011,25(4):125-128
通过引入行为经济学的"短视"认知偏差和贴现因子两个变量,利用双曲线贴现模型研究了企业高管在捐赠行为决策时的机制。研究发现,公司高管任期长且不确定的情况下,一般都积极参与赈灾捐赠活动;公司高管任期短且确定的情况下,大部分对赈灾捐赠活动反映平淡;同时还分析了在捐赠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任期长的公司高管比任期短的高管更主动参与捐赠活动的动因。  相似文献   

13.
徐光启是我国明代著名的科学家,今年4月24日是他诞生的400周年。徐光启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善于学习,敢于与因循保守思想斗争。在传播外国科学文化方面,他善于根据我国需要,取其精华。在农业方面他继承了我国古代的宝贵农学遗产,并注意通过农业生产实践,加以检验、总结和提高。他根据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需要,翻译和写出了许多重要的科学著作。对祖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徐光启是上海人,生于1562  相似文献   

14.
《科学生活》2010,(7):90-90
<正>徐汇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发源地,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是徐汇区的骄傲和象征。在光启精神引领下,徐汇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科技、科普资源,不断完善"大科普"的工作格局,营造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在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过程中,徐汇区不断加大  相似文献   

15.
王绍玉  黄星 《预测》2013,32(1):47-51,56
本文在需求时间限制下,为解决不同时刻赈灾物资市场筹集量和总成本最优的问题,通过构建赈灾物资市场筹集量、筹集时间与成本之间的数学模型,采用古典变分算法在求解模型泛函极值条件下,分别讨论两类不同筹集开始时间t0=0和t0≠0时赈灾物资市场筹集量和成本的优化决策问题.应用实例表明,该模型在实现赈灾物资市场筹集量和成本的优化上,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再论《定法平方算术》非徐光启的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图书馆收藏着一本手抄本《定法平方算术》,因其署名“徐光启著”,故被多人提及并影印出版。本文通过与《数理经蕴》对比和研究指出,《定法平方算术》并非徐光启所著,而是他人从《数理经蕴》中摘抄的两节内容。  相似文献   

17.
如果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风雨同舟情暖人间》抗洪赈灾义演晚会算起,赈灾晚会借助电视传播技术和现代人文精神这对翅膀飞翔也有了将近20个年头。它作为具有先天娱乐性的电视节目,经历了由青涩到成熟,由单功能到复合功能的过程。电视赈灾晚会保持着电视节目固有的娱情、传播信息、教育民众的传统功能;同时,随着它传播功能的逐渐强大、信息量的逐渐丰富,又被赋予了不可替代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多种社会功能,成为社会救灾机制不可缺少的一环和组成部分,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正相传,清朝时某地区遭遇灾荒,国家开办粥厂赈灾。朝廷派大臣去粥厂视察,随手抓了一把沙土洒在粥里。见同行的其他官员满脸疑惑,大臣解释说:"添了沙子,那些蹭吃蹭喝的自然就不来了。真正的灾民饥肠辘辘,是不会在乎粥里有沙子的,这样才能让最困难的人活下来。"通过"添沙子"这种降低"用户体验"的方式,能够在庞大的潜在"用户群"里筛选出目标"用户"——灾民。掺了沙子的米汤难以下咽,  相似文献   

19.
《软科学》2015,(6):130-134
以赈灾物资市场筹集系统的可靠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赈灾物资市场筹集系统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有利于系统可靠度提高的串-并联逻辑结构;然后就系统在规定时间受物流量或成本约束下寻求串-并联系统各构成单元和整个系统的最优可靠度;最后在综合考虑分配单元的重要度与复杂度基础上,对初次优化后不满足预期可靠度指标的系统单元进行了再次优化,达到进一步优化系统可靠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朱子在诠解《大学》"格物致知"思想时,将其诠解为"即物而穷其理",朱子的这一诠解,对后世的"格物致知"思想之理解,影响重大。近代以来的一些学者,在理解朱子"格物致知"思想时,将其只理解是一种"穷物理"和"泛认知主义的认识方式"。他们的这一理解,因对朱子"格物致知"的思想,所要格之"物"和所应穷之"理"的理解存着偏差,故对朱子的"格物致知"思想有所误解,因此,他们对朱子的批评,不尽合理。朱子的"即物穷理",其所要穷之"理",虽包括"物理"在内,但更主要的是"人伦之理"。并且,朱子也非要求人们以客观认识的方式,来认知心体之"理",他其实是要求人们以"着实体验"的实践方式,显明心体之大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