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苯酚和浓澳水反应的投影实验 原理 苯酚和浓溴水反应生成三溴苯酚的白色沉淀,这个反应本来是很灵敏的,甚至10ppm浓度的苯酚溶液也可用此实验检验出来。但是由于溴苯酚能溶解在苯酚溶液里,如果把试管稍一振荡白色沉淀就消失,如果在准备实验时苯酚溶液配得较浓时实验往往会失败,所以在做此实验时要配制很稀的苯酚溶液,浓度应小于0.125%。另外溴水要浓,为了增加可见度,可采用投影及对比试验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旧版教材中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实验是将乙烯通入溴水。由于溴水成分复杂,能与乙烯发生副反应。现行教材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代替溴水,避免了副反应的发生。但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使用了有毒溶剂,且反应速率较慢。本实验用无水氯化钙将溴水变为溴蒸气,克服了以上缺点。  相似文献   

3.
电石跟水反应制取乙炔的实验,不论把水滴入电石或者把电石投入水中,反应都很激烈,且产生大量泡沫冒出。一颗电石投入水中一下子就反应完,反应很难控制。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有些资料介绍,把水改为饱和食盐水。把电石投入饱和食盐水反应稍为缓慢,但仍有泡沫产生,还不够理想。我把电石跟1:1酒精溶液反应制取乙炔,反应很缓慢,没有泡沫产生,产生乙炔气体很平稳。将一颗约0.5克电石投入1:1酒精溶液,产生的乙炔气体通入紫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通入溴水,溴水褪色。换上尖嘴导管点燃乙炔气体,能安静燃烧约十分钟。效果很好。为什么电…  相似文献   

4.
对于较多参考用书中有关“苯酚能否与碳酸钠溶液发生反应”的问题的论述 ,我们进行了实验论证。第一步①配制 1molL- 1 的碳酸钠溶液 (Na2 CO3)。②称取 0 94g苯酚 (C6 H5OH) ,量取 10mL的蒸馏水配制苯酚乳浊液 ,液体出现白色浑浊。第二步 :取一支洁净试管加入 5mL的苯酚乳浊液 ,另取 5mL 1molL- 1 碳酸钠溶液倒入盛有苯酚乳浊液的试管中混合。现象 :白色浑浊立即消失 ,得到无色澄清溶液(A)。第三步 :取第二步反应所得 (A)无色澄清溶液做以下试验 :①取一只洁净试管加入 2mL(A)溶液 ,向其中滴加1~ 2d三氯化…  相似文献   

5.
关于SO2的性质实验,现行高中教材编排了两个实验:一个是SO2遇水呈酸性,另一个是SO2的漂白性实验。通常教师都会补做SO2让溴水(或碘水或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实验,用以证明SO2的还原性。但往往在敞口的条件下完成该补充实验。为了使实验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笔者设计如图1所示的装置,该装置既能显示出SO2更多的化学性质,又能显示SO2与H2S的实验制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无污染。  相似文献   

6.
思维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要求的各种能力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l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化学是以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应该充分利用实验提供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机会.但从中学化学教学现状看,课堂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分开进行,且学生实验多数是重复课堂演示的验证性实验,缺乏总结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注意调整教材中实验内容.我在课堂教学中,对部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加以改进,采用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实验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索式教学,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结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按照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学习.同时学生在手脑并用过程中,又可激发创造性思维.例如《苯酚》一节,通过让学生做苯酚溶于水变浑浊,再逐渐滴入5%的氢氧化钠溶液继续振荡试管,可以看到溶液变透明澄清.再继续加盐酸,又可以看到溶液变浑浊,再加入过量的浓溴水可以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的实验,引人入胜的奇妙现象,立即将学生的情绪激发到高潮,然后因势利导,提  相似文献   

7.
关于乙烯制取实验的环保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中化学教材关于“乙烯的实验室制法”演示实验存在很多不足,如产生乙烯的温度较难控制,实验较费时。另外,随着反应混合液的温度逐渐升高,热浓硫酸的脱水性、氧化性明显增强,反应溶液先是浅棕色→深棕色→黑色→游离出大量黑色碳粒,生成的气体中除乙烯外,还含有乙醚、CO2、SO2、CO等气体,严重污染环境,使得到的乙烯纯度不高。针对乙烯制取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作了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教材中的两个实验——氯水与溴化钾溶液反应实验,同浓度盐酸、醋酸分别与镁反应实验,前者实验现象不明显,后者实验设计存在问题,文中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9.
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在491 nm处优化人工虫草菌丝中多糖含量的测定条件,研究了不同提取条件对其含量的影响.经实验确定测定多糖的最优条件为:在40℃下,用苯酚-硫酸作显色剂,与待测液反应15 min.并采用正交实验对人工虫草菌丝粉中的多糖提取条件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初中课本中对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的描述是 :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的锌片其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铜。可通常在做此实验时 ,观察到的现象是锌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的铜总是疏松地附着在锌片上 ,且呈现灰黑色。这与课本中描述的现象不相同 ,面对知识水平较低的初中生 ,教师客观上无法给学生以圆满的解释。这既给授课带来困难 ,又易使学生产生误解。鉴于此 ,笔者对锌镁分别与硫酸铜溶液这一反应进行了反复的实验改进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在常温条件下 ,从硫酸铜溶液中取出的锌片 ,其表面析出的铜不是红色 ,而是灰黑…  相似文献   

11.
一、苯的溴代实验改进苯和溴水不易起反应,但若有催化剂FeBr3存在则易起反应。按人教社《高级中学课本化学(必修)》(第二册)进行实验,反应剧烈不易控制。现做如下改进,经多次课堂演示,效果较好,而且方便。图1见图1,先在一干燥大试管中加入5毫升苯和1克...  相似文献   

12.
在现行高中化学课本中,关于金属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采用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  相似文献   

13.
酸与碱反应中溶液酸碱性变化涉及多种电解质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具有过程动态、微观抽象,体系复杂等特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以"氢氧化钠溶液不断滴入醋酸中溶液酸碱性变化"作为研究对象,从反应的起点、反应过程中溶液显中性时、恰好完全反应时等"关键点"入手,就溶液中溶质及微观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展开分析,揭示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溶液酸碱性变化这一宏观现象的微观内在本质,帮助学生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就相应的教学活动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金属与HNO3溶液的反应实验是研究HNO3化学性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该实验因氮氧化物的污染性和观察NO现象的不明显性而备受广大教师的关注,因此对于此实验的各种改进装置也屡屡出现。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两种关于金属Cu和浓、稀HNO3溶液连续反应的实验装置的设计,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定性测定溶液是否显碱性常选用酚酞作指示剂,这是因为其显示出的红色易于观察。但在实验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酚酞指示剂显示出的红色没过一会儿又慢慢消失了。如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将一小颗粒钠置于滴有酚酞的盛20mL 水的小烧杯中,钠在水面上迅速与水反应,酚酞与产生的 NaOH 作用显示出来的红色随钠的游动而在水面下延伸着。反应完后没过多久,其溶液的红色渐渐褪去了。再如用已知浓度的酸滴定未知浓度的碱的定量分析实验中,用酚酞作指示剂达到终点时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为验证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往往再反滴一滴 NaOH 溶液,若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相似文献   

16.
高中化学课本(甲种本)第三册115页中指出:“苯酚的酸性极弱(电离常数K=1.28×10~(-10)),在水溶液中只能电离出少量H~+,甚至不能使指示剂变色”。但实验证明,苯酚水溶液能使变色点在pH=7左右的一般酸碱指示剂(如蓝色石蕊试液)发生明显的酸性变色反应,即蓝色石蕊试液可以变红。 〔实验〕在一试管中加约0.5g苯酚、5ml水。振荡使其溶解,向试管中加1滴蓝色石蕊试液、呈微红(pH=5)。实验证明苯酚具有使石蕊试液呈微红的弱酸性。  相似文献   

17.
“隐形墨水”、“无字天书”是经典的趣味化学实验。一般是利用无色酚酞试液在白纸上写字,再利用碱液使其显色。另一方法是用淀粉溶液与碘溶液的显色反应。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这种显色实验趣味无穷,可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我们对国内外各种文献中各种化学墨水实验总结归纳,并加以验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1设计思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一(人教版)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中,设计了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教材是这样设计的: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你看到什么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发现由于钠与水反应非常剧烈,实验持续时间短,常伴有轻微的爆炸,不够安全,更没有设计气体产物的检验,存在一些缺陷。2创新之处1仪器创新:本实验采用了微型实验装置,使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一种智能型电导率仪的软硬件结构及工作原理。该仪器可以测量溶液电导率,同时测量溶液温度,并实现温度补偿、量程自动转换,具有运算精度高、检测速度快的特点。最后给出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56页,讲解氢氧化钠溶液跟二氧化碳反应,但教材中没有配套的演示实验,这对学习理解这一化学反应原理造成一定的困难,以致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为此我构思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