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辞章学”是张志公先生在60年代初发表的《词章学?修辞学?风格学?》这篇文章中首先提出的。促使志公先生提出“辞章学”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点,志公先生认为辞章之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他在《汉语辞章学与汉语语法》这篇文章中对辞章学的来龙去脉做了简单的回顾。文中说:“先秦两汉的文献里,‘文、辞、章、文辞、文章’就已频繁出现……同时,对这些东西本身以及他们同所表现的内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已有十分丰富而精辟的论及文体风格、文学风格、语言风格、表现风格的辞章风格论.它具有明显的融合性和民族性,体现了中华民族阴阳相对之"一分为二"的观点、"一分为三"的"东方密码",以及由此发展而成的"一分为多"的古老的"系统论";体现了中华民族善于融合其"综合与分析"的立体的、动态的思维模式;并在哲学思想、思维模式的指导下,形成了"自己的"辩证的方法、系统的方法、逻辑的方法和数理的方法.这就形成了汉语辞章风格学的特点:和谐性、人文性、文学性、审美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它使研究者更明确应该怎样继承、弘扬其优良传统,克服存在的问题,为建立现代汉语科学的辞章风格学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文艺辞章学是汉语修辞学中既注重实用、又注重艺术性,深受广大读者青睐的一门分支学科,建立文艺辞章学对丰富辞章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从建立该学科的理论基础、理论框架入手,概括的描述了这门学科的研究范畴及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志公先生的《汉语辞章学论集》问世了。这本论集虽然不像时下流行的洋洋几十万言、上百万言的皇皇巨著,·但拿起来却有沉甸甸的分量。因为它包含着志公先生矢志探索汉语辞章学二三十年的心血;因为它显示着先生潜心研究汉语辞章学不断发展的轨迹;更因为先生洞悉几百年、上千年来语言学及语文教学成为老大难问题的症结所在,敏锐地提出汉语  相似文献   

5.
当代汉语辞章学属于汉语研究的新领域,属于广义上的修辞学。它是一门具有民族性、融合性和桥梁性的学科。尤其是辞章章法学,作为辞章学的一个分支,成就最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文立足于辞章章法学这一崭新的角度上,对苏轼词的结构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针对苏词中运用最多的调和类章法和中性类章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释,从而认识宋词在谋篇布局上体现出的高度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辞章学是"大修辞学",或称"广义修辞学",它和经学、史学一样,是"吾国之菁英",是言语艺术的国学。我国辞章学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古代期、古今过渡期、现代期。本文简述古代期辞章学;较具体地阐释过渡期倡建辞章学的观点;较详细地叙述了现代期辞章学各类型代表作及其理论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近期的研究规划,研究应注意的原则和如何实现计划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已有十分丰富而精辟的论及文体风格、文学风格、语言风格、表现风格的辞章风格论。它具有明显的融合性和民族性,体现了中华民族阴阳相对之“一分为二”的观点、“一分为三”的“东方密码”,以及由此发展而成的“一分为多”的古老的“系统论”;体现了中华民族善于融合其“综合与分析”的立体的、动态的思维模式;并在哲学思想、思维模式的指导下,形成了“自己的”辩证的方法、系统的方法、逻辑的方法和数理的方法。这就形成了汉语辞章风格学的特点:和谐性、人文性、文学性、审美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它使研究者更明确应该怎样继承、弘扬其优良传统,克服存在的问题,为建立现代汉语科学的辞章风格学而努力。  相似文献   

8.
吕叔湘、张志公倡建汉语辞章学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精心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广大社会成员对辞章却很陌生。文章从辞章与群众生活、与语文教学、与大学中文系专业、与国画、书法等"零距离",论析辞章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向辞章学界同仁提出:要沿着"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的道路前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辞章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辞章学是一门新的学科,严格地说,是一门还处在孕育与探索之中的新学科。它的性质对象是什么,理论框架怎样,这是学术界所关心的带根本性的问题。本文就此略陈己见,以就正于方家。 辞章学是研究有效地表达话 语信息的艺术形式的科学 “辞章” 又称“词章”,或简称“辞”、“言”、“文”、“章”。它的概念如何,我们不宜“唯书主义”,照搬辞典现成的解释,而应该从辞章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作全面的考察,给它作科学的界定。它有以下几个义项: (一)诗词歌赋以及各类散文作品的总称。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有时特指诗词的“词”。夏承焘为徐育民等《历代名家词赏析》所作的序言:“此书……有不同影响的代表作家与作品,既突出苏辛豪放派爱国词章这一主流……又有周邦彦的雍容典雅的辞章。” (二)文彩。《书·洪范疏》:“言者,道其语有辞章也。”王国忠为林立、尹世超《科技语文》所作的《序言》:“常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文章,即使材料充实,立论  相似文献   

10.
辞章学学科是新兴而富有生气的学科,郑颐寿先生为学科的奠基与建设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他出版了重要专著、论文,为辞章学学科系统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四元六维结构是郑颐寿辞章学理论的核心,此外,他不断扩大研究对象,更新研究方法,拓展辞章学与边缘学科关系,拓展辞章学下位分支学科。郑颐寿在辞章学学科建设方面的突出贡献还在于作为学科带头人,组织全国学者进行辞章学学科系统建设,学科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11.
略论陈独秀的语言文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一生与语言文字有不解之缘,其研究特点表现在激进的语言文字观,独特的语言文字研究视角,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2.
目前执法部门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力度不强,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工作滞后,使用范围局限。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依法行政,加强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权。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是一种形式批评,立足回到文学自身.对"文字"的批评,是他形式批评的一个重要尺度.他所说的"文字"实际上是一种书面语言.他认为文字创造应该完全;"文字"运用与言语运用可以实行转化,提出以口语造"意境";"文字"与言语转化的中介就是作者的深切体验和技巧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国内对语气的研究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大致对应于西方的情态(modality).语气词的使用存在着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原因是语气词产生于口语,进入书面语有一定难度.文章指出孟子敏对语气的定义以及交流句与非交流句的区分不够明确,对国内的语气词研究了解不够,语气词的分析也有偏误.语气词按功能来分有两类:表达语气、加强语气.  相似文献   

15.
试论陈望道的"大修辞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陈望道先生两个时期不同的“修辞学研究对象论”的比较论析中,阐明了望老修辞学思想的两度飞跃,论析了望老的“大修辞学”观点与吕叔湘、张志公的“辞章学”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高等院校是国家的重要化基地,对社会语言字状况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做好高等院校普通话的宣传与推广工作是当前国家语言字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章就如何在高等院校开展普通话的宣传与推广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社会对语言文字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大学生语文意识缺失,“重外语、轻母语”的现象十分严重,如何提高大学生语言规范意识和文字运用能力受到广泛关注。校报编辑既是文字工作者,又是育人主体,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工作性质决定其在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立体功能。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对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滇南哈尼族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同文化形态的冲击、影响和交融,哈尼族语言文字的使用面临新的困境。网络传播所具有优势和特点,为哈尼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为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契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的立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立法保护存在的问题,应根据特殊保护原则,坚持和完善双语制原则,制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具体规定立法目的、权利义务、濒危语言文字拯救和保护、侵权责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It is believed that language is an innate ability and, therefore, spoken language is acquired naturally and informally. In contrast, written language is thought to be an invention and, therefore, has to be learned through formal instruction. An alternate view, however, is that spoken language and written language are two forms of manifestations of the same inner language and that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they both are acquired the same way. Nevertheless, in reality, the motor mechanisms for speech mature earlier than the ones needed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therefore, spoken language gains precedence and is acquired earlier than the written language. Based on this rationale,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if the option to communicate through oral language is restricted, and children are made to communicate only through written language, we can expect written language skill to emerge with greater force. This hypothesis was put to test by conducting a pilot study in which children’s option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in the classroom was limited to written language for brief periods. One group of fourth graders were allowed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for half an hour a day, 4 days a week, for a period of one semester only through written language. No talking was allowed during this period. A comparison group of children were not restricted in this way. We labeled this project “Drop Everything and Write” (DEAW). Both the groups were administered pre- and post-tests of reading and spelling. After one semester of this program, children in the DEAW program achieve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on tests of vocabulary,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spelling than the comparison group. The DEAW group also improved greatly in written language use. The results are interpreted to support the hypothe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