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应学会“举一反三”。“举一”,一要例子精当、典型;二要对例子作多层次、全方位的剖析。数学题的例子,我们可以删减、增加、变换一些己知条件,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那么,“语文课文”这个例子,我们也可以删减、增加、变换一些词语、语段来理解课文内容。通常,我们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式这些细微的方面变换、改装较多,而对课文结构的变换、改装则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就着重谈谈后者。对课文结构的变换、改装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我想原因有二:一是呈现在学生眼中的课文,一般都是名家名篇,似乎是浑然天成的,神秘…  相似文献   

2.
张瑾 《湖南教育》2004,(5):30-30
变“理解下面词语”为“通过不同方式来理解你不理解的词语”。“理解下面词语”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课文中教师认为学生需要理解的词语让学生进行理解。而“通过不同方式理解课文中你不理解的词语”,首先在对词语的选择上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进行词语选择,就满足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学习要求。其二,对词语理解的方式也多样化。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直接问老师、问同学等,都能达到理解目的。其三,对词语解释的方式也多样化了。学生根据自身体验来解释,如用词语造句,找出该词语的近义词或者反义词,用手势、动作来解释等。  相似文献   

3.
[案例]前几天听一位教师讲《剪枝的学问》一课 ,学生初读课文后 ,教师检查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再读课文 ,让学生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尔后 ,他分别请5位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课文共5个自然段) ,在学生读到相应的自然段时 ,教师把“满怀好奇”一词板书在黑板上 ,并告诉学生这是文章中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又提醒学生下文还有一些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在听其他同学读课文时注意把它们找出来。课文读完 ,学生也分别找到了其他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教师也一一把它们板书在黑…  相似文献   

4.
所谓“变换法”,是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以及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把握阅读课文的中心,明确阅读目标,抓住阅读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变换课文中的某些内容,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辨题的一种导读方法。“变换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变换课文的标题、词语、句子、语段、情节顺序、人称、文章的结构、主旨和体裁等等。限于篇幅,这里仅以变换课文题目、词语为例,谈谈“变换法”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词语是构建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大厦的基石。离开了词语的教学,是无法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的。抓住字词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语是语文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因此,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词语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当前的课堂实践对词语的教学还存在以词语解词语的现象。那怎样引导学生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呢?一、追本溯源—让词义理解更实在 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现在,很多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对词义往往是讲解给学生听,或者让学生去查词典。这样,学生无疑是在被动地接受一个词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对词语进行追本溯源,从而让词义教学更实在。例如,对《推敲》一文中的“推敲”一词教学,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师:这一篇课文的题目是“推敲”。谁来说一说“推”和“敲”各是什么意思?生:“推”和“敲”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师:也就是说这一篇课文写的是关于“推门”或者“敲门”的事情了?生:不是的。师:那是什么意思呢?“推”和“敲”就是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呀?生:“推敲”是表示一个人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是吗?那么和“推”“敲”原来的意思完全不相同了呀。生:我听爸爸讲过贾岛在作一首诗时的故事。贾岛对“僧推月下门”一句想了很久,到底应该是“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总是想不通。这就是“推敲”这一个词语的来历,表示的是人们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你知道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课文。  相似文献   

6.
一、抓住重点词语背诵有的课文,主要是围绕几个重要的词语来描述,在背诵时,如果能紧紧抓住这些重点词语来帮助记忆,学生背起课文来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如《欢庆》一文,可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抓住哪些景物来描写,小朋友们立即就看出,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田野”、“枫林”、“蓝天”、“大海”等在欢庆国庆时呈现出的不同景象。于是,学生只要记住这些关键的词语,很快就把课文记住了。二、创设情景背诵为了降低学生背诵课文时的难度,在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创设情景背诵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记忆,也就是利用实物展示法或多…  相似文献   

7.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 生:《迎接绿色》。 师:(板书课题,提示“迎”的笔画,生跟着书空)大家预习了吗?老师先来出示一些生字、词语,看看你们能否读正确。  相似文献   

8.
我个人始终在摸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文言文教学的规律,走过一些弯路,也有不少成功的教学方法。以下所列四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都曾奉为圭臬。第一,串讲法,以课文讲解为核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举凡翻译、文言知识、历史文化知识,碰上什么讲什么,表面看很有“综合性”。第二,讲解法,以古汉语知识为线索,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讲解古汉语知识的例子),重点教授系统的古汉语知识,表面看很有“系统性”。  相似文献   

9.
写在前面我们每天都在学课文,然而,学课文有什么用呢?难道就是为了重复那生字、组词、分段、理解作者意图等一系列的程序吗?或许,你早已厌倦了这套程序,或许,你正为此而苦恼。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该怎么学课文。课文是个例子──阅读的例子,写作的例子,甚至是生活的例子。只有把课文当作一种例子来学,你才能学会很多东西,也才能体会到学习课文的乐趣。下面这篇文章,就告诉你从课文中还能学到些什么。  相似文献   

10.
一篇文章,总有一些词语或句子与课文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起着提示全文的作用。这些词语或句子,我们就称为“重点词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那么,如何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呢?同学们不妨(fánɡ)从以下五种方法着手。⒈在文章开头中寻找。有些文章开头一句起着总起的作用,提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如课文《嘱咐(zhǔfù)》开头一段话:“母亲给了人无微不至的爱,她的爱是用无声的嘱咐传给我的。”这句话就点出了课文的重点:母亲的爱是用无声的嘱咐传给我的。⒉在结尾中寻找。有些课文…  相似文献   

11.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有时候抓住课文中的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然而审视当前的词语教学,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竭力回避或者“滑过”,或者教得一丝不苟,从字音到字形到字义进行科学准确地诠释,  相似文献   

12.
正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笔者试以苏教版二下《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作为学习语文的范例,谈点认识和做法。一、教材是学习语言表达的"例子"1.教材是学生积累词语的例子。课文后面练习第3题中,出示了一些描写色彩的词语,教材这样安排,对于学生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提供了范例。我在引导学习"色彩斑斓"一词时,问学生:"课文中还有两个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重点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单元提示、课文前提示和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反复强调要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摘抄积累。因此,感知和理解美的语言和语言的美,是单元的教学重点。而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要通过赏析语言美来进行,因而可以说,语言是引领读者的感知力、领悟力以通往课文的艺术世界的桥梁。这就启示我们:可以品味优美语言为切入口,探求课文内蕴,感受作品情感。《春》与《济南的冬天》都是传统课文,都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教学中更要发掘其语言美的特质,用自由、…  相似文献   

14.
边小玲 《学语文》2005,(3):46-46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人们有了一种命名生活的激情.渴望找到更为贴切更富表现力的词语来描述身边的事物.于是,语言中涌现出许多新概念、新说法.“她世纪”就是其中一个。近几年来.这种说法在各大报刊杂志以及网络等媒体上频频亮相.成为点击率颇高的“词语明星”。请看下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15.
并非小问题2 0 0 1年秋新学期开始 ,使用人教版大修订教材的老师们看到了教材编排的一个变化 :对字词练习的内容做了大刀阔斧的删减。它可以说是近十年来教材改革极为突出的一个方面 ,也可以说 ,这是非新课程实验教材去适应新课程理念与环境的一种做法。这仅仅是教材编写技术上的改变吗 ?它意味着什么呢 ?大修订“新”教材中 ,原来课文后面的“读读写写”被删除 ,“基础训练”中的字词练习内容被现在的“积累·运用”中的“读一读背一背”取代。可以说 ,单从教材呈现形式来看 ,几乎看不到原来字词练习的影子。对使用惯了“老”教材的一些教…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了生字词,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课文,弄清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懂得在句子中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具体、形象。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材根据文本表达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适合教师用叙述方式来讲授,我们称为“叙述式课文”;另一种适合用活动方式来学习,我们称为“活动式课文”。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是一篇以保护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的课文,真实感人。课题中的“专列”是一个专用名词,三年级孩子对它相当陌生,让孩子感受“燕子专列”背后蕴含着的浓郁而博大的“爱”,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课文中新词语比较多,这些词语在帮助学生理解燕子处境的艰难,体会人们对动物的关怀起着关键作用。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如何优化词语教学,让它成为一扇门,引领孩子走进语言文字的缤纷天地感受词语背后的人文情怀。下面举两个课堂教学片段来讨论。  相似文献   

20.
吴忠豪先生提出:“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我们的教材是以一篇篇课文呈现的,如何从一篇篇课文的范例中引导学生品悟文本的表达形式,从而为他们的阅读、习作积累更多的经验与方法,沉淀更多的思想与意识,是我们语文教师更该关注和担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