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何学元 《新闻界》2003,(1):63-63
会议报道历来是令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读者怕看会议报道,报纸怕用会议报道,记者通讯员怕写会议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人想到要求记者、通讯员少参加会议,少写会议报道,主张多下基层。然而实践证明这是很困难的。道理很简单,作为党委机关报,党委开会记者不参加不行,记者、通讯员参加了会议,不写报道也不行。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从会议报道写作的程式化开刀,既深入会议,又跳出会议,寻找新的视角,新的亮点,用“神来之笔”写出有精气神的会议报道,从不同角度满足报纸、编辑、读者的需要。抓住一个精彩场面。记者、…  相似文献   

2.
改进工作性报道,是党委机关报记者、特别是驻地方记者一个长期感到困惑而又不可回避的话题。就驻地方记者而言,改进工作性报道的难度更大、难题更多,因为驻地方记者的本地会议消息、一般的工作进程、工作方法等报道,在本报很难见报;而经过“改造”后的工作性报道,地方党委又不一定满意,因此,身居“夹缝”的驻地方记者,其报道要做到既让编辑部满意,又让地方党委满意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在改进工作性报道方面把文章做好、做活。 一、改进工作性报道.要提高对工作性报道的认识 首先,我们要看到,工作性报道是党报的优势,而…  相似文献   

3.
黄立新 《中国广播》2002,(10):45-46
记者口播是近年来广播记者经常采用的一种报道体裁。在日常报道、重大活动,以至评奖创优中都常常见到记者口播这种形式。这种比现场报道更为宽泛的文体越来越受听众喜好是有着深刻背景的。一方面,记者口播比现场报道对报道场景的要求宽松,可以承载更多的富于广播特色的报道。另一方面,广播更注重形式创新、  相似文献   

4.
肖峰 《新闻知识》2001,(7):14-15
为了掌握新闻记者的成才规律,有人把记者归纳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新闻型记者,一种是作家型记者,一种是学者型记者。我认为,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尤其应当提倡做学者型记者。因为,记者的任务是双重的;一方面是报道事实,一方面是解释事实。解释,就是把社会问题研究比较透了,记者才能更好地报道,如果记者不拿出点时间研究问题,增长见识,我们的报道也难搞好,记者的社会责任也会落空。走学者型记者之路,就是提倡记者对实际工作和实现中的各种问题有深刻的研究,并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范长江说:“记者要用毕生精力研究…  相似文献   

5.
朱虹 《记者摇篮》2009,(6):23-23
常听跑政务新闻的记者抱怨,时政记者就像风箱里的小老鼠,两头受气。仔细品来,这话形象生动地反映出记者在传媒业竞争加剧,改进改革会议报道、政务报道呼声渐高的新形势下,想有所为,又不知如何为的困境。记者作为改进政务报道的第一道关口,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郝隽  谷曼 《河北广播》2001,(5):23-23,22
录音报道是具有广播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在录音报道中,除“答记者问”、“谈话录音”等少数几种形式不需要记者描述外,其它均有音响和记者描述两个部分组成。记者描述在录音报道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篇录音报道的优劣。  相似文献   

7.
近年,在报纸,刊物甚至电视上,读者,观众经常读到,看到一些记者亲临现场的采访报道,这些报道真实,自然,亲切,可读性,可视性很高,在新闻界,这种报道方式被称作“体验式报道”,体验式报道的前提条件是体验式采访,所谓体验式采访,就是记者亲自体验采访对象,新闻事件,新闻现场的采访方法,然后,记者把这种亲身体验的情况,过程直接写进报道的作品,就是体验式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8.
孙岩  海洋 《新闻传播》2001,(1):36-36
开展舆论监督报道,最大的问题是后续报道难一篇报道一旦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那些被批语的单位或个人,有的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不配合记者后续采访报道,甚至暗中搞一些小动作,给报道工作制造各种各样的障碍,因此,在当前舆论监督难的环境下,如何使报道按照事件的发展及记者预期的目的有序地进行,就给从事舆论监督报道的记者提出了一个亟需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舆论监督报道的前瞻及策划应是一篇报道成功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记者的新闻敏感来源于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深入理解。新闻的价值要靠记者的眼睛去发现,然而,并不是所有记者都能很好地发现新闻事件的最大价值。社会生活纷繁复杂,记者只有深刻地了解社会,把握社会,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新闻事件的价值所在,并使新闻事件在报道中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前段时间,关于南京长江大桥“跳桥事件”引发的报道,如果记者能够对新闻背景进行全面的了解,也许报道的社会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10.
侯艳 《中国广播》2007,(1):44-45
现在直播节目成为广播节目的常态,记者现场报道的数量越来越多,比重越来越大,现场报道成为广播记者的基本功。“各位听众,我是记者XX(某人),我正在XX(某地)为您报道……”这样一句典型的现场报道开场白意味着记者要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满足听众同步、现场了解新闻事件的需求。所谓现场报道,是记者的现场口述和现场实况音响结合的一种报道形式,它要求广播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边看、边听、边说、边录,是最能体现广播记者特点和优势的报道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1.根据记者招待会性质。采取不同的报道方式。记者招待会所提问题是分散的、零乱的(专题性记者招待会除外),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报道呢?这要看记者招待会的性质和规模以及影响程度。如果是就某一件事、某一个问题举行的专题记者招待会.报道围绕一个中心把主题反映出来就行;如果是某一重要的新闻人物举行的大型记者招待会.或某方面权威人士举行的综合性记者招待会,报道可分以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12.
积极开展批评,是新闻传媒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扶正祛邪的有效手段。作为记者,既要坚持正面宣传,鼓励先进,弘扬正气,也要善于向那些破坏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影响人类文明进步的歪风邪气作坚决斗争。 做记者工作的人都知道,正面宣传普遍受到欢迎,被采访对象大都能主动配合,在采访过程中,基本上是有问必答,一路绿灯。而批评报道呢?恰恰相反,记者在批评报道采访中,轻则受到冷遇和阻拦,严重时,记者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近年来,记者在批评报道采访中被殴事件已屡见不鲜。这说明,搞好批评报道,并非易事,为了批评报道这朵带刺…  相似文献   

13.
干记者这一行的,谁都知道抓典型报道特别是重大典型报道的重要性,因为它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导向宣传。然而,在如何抓典型报道上,由于不同的记者对所报道的典型把握程度不同,审视报道典型所站的角度不同,表现典型的手法不同,报道后的效果也就截然两样。政治敏感性强、业务素质高的记者,善于抓住典型的固有特点,揭示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充分展示其鲜明的时代性和令人信服的先进性,把报道写得意蕴悠长,发人深思,耐人品读;政治敏感性差、业务素质不高的记者,写出的报道主题不突出,通篇是现象的罗列,事例的堆砌,令读者…  相似文献   

14.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重要体裁之一。电视台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称为现场报道。它是由记者“采摄合一”向“采摄分离”发展,记者直接“出镜头”——在镜头前采访,这是最富有电视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在西方,现场报道意思为“在镜前报道”,或“站着报道”。  相似文献   

15.
王叶林 《新闻知识》2001,(Z1):24-25
在一般编辑和记者的认识中,多数人以为,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只有在反面报道过多时、或记者采访不深人、编辑编稿不认真而出现新闻稿件失实时会产生。其实,即使是正面报道,如果记者或编辑不能从读者的视角去体验新闻报道的客观效果,有时也会产生负面效果。当然,正面报道的负面影响绝非是编辑、记者有意误导的结果,新闻事件本身也并非编造,其对读者的负面效果有时不易被察觉,因而往往引不起编辑、记者的注意,正因为如此,研究正面报道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有些正面报道之所以会产生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于: 一、读者认…  相似文献   

16.
不要报道违法者的“不懂法”近年来,在法制报道中经常出现记者简单地以“不懂法”来报道违法者违法的原因,这是有违事实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如某电视台报道一制造假酱油案,记者问违法者:“你知道不知道违法?”那个人说,“不知道。”记者也不再作什么分析,给人的印...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有的记者有写也写不完的新闻,而有的记者却常常徘徊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自己该去采访什么?为什么有的记者采写的报道个个精彩,总能写出前人没有报道过的新事物和新发现的规律,而有的记者采写的报道却是角度老套,写法陈旧,语言枯燥?有政治修养、文化修养的因素,更有业务修养的原因,其中缺少发现,眼中没有新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王海 《新闻传播》2005,(5):68-68
现场报道是广播新闻的重要体裁之一。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向受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称为现场报道。它是最富广播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广义的现场报道包括使用电子新闻采集设备,记者进入现场而作的报道,如现场直播、现场采访、现场的口头播报等;狭义的现场报道专指记者在新闻现场根据自己的观察,当场口述自己的见闻,直接将新闻事实报道给观众。  相似文献   

19.
现场记者是新闻的见证人,一旦遇到了国内外重大事件,记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赶赴事件现场,对事件进行“零距离”、“零损耗”的报道。发挥现场记者对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报道的感召力,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地方性是驻地记者进行新闻报道的基础,把握全局性是记者进行新闻报道的根本。报道失去地方性,就会使新闻失去特色;报道不合全局性,就会使新闻失去灵魂。做到新闻的地方性与全局性的统一,是驻地记者时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如何做到报道既具有地方性,突出地方特色,又使报道具有全局性,符合时代大背景?这就需要记者在充分把握全局性的同时,唱好本地新闻戏。要唱好本地新闻戏,记者首先要了解地方特色。什么是特色?特色就是市情县情,特色就是与众不同。俗话说:“十里不同川,百里不同路”。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面。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